浅析瑞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更新轨迹与“十四五”重点任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浅析瑞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更新轨迹与“十四五”重点任务

林源根

瑞安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 瑞安 325200

摘要:浅析瑞安市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基本矛盾,结合“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机更新、模式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张金名片,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完整,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延续历史文化环境、塑造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迫切需要。

名城建设一直面临着双重任务,即保护历史传统和发展现代化。十三五以前,城区基本以大拆大建为主,先后改造了解放路、虹桥路、邮电南路等区段(块),街道宽阔笔直,高楼拔地而起,与历史城区的“矮小”与“狭窄”形成鲜明对比。原有历史城区肌理被撕碎支解,在高大建筑群夹攻下“传统街区”就成了的“危改区”而被拆改(南方团块就是一例)。这一过程让人们发现,除了在地少数居民住进新房过上新生活外,对于城市或广大公众而言,不但没能解决行车难、停车难、人口拥挤等城市问题,反而丢失了更宝贵的财富——承载文化与记忆的“老街区、老宅院”,熟悉街口巷尾不见了、昔日的邻居疏远了……

随着“乡愁”理念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被重新认知。保护瑞安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资本,必须保护其承载实体——历史城区,开始由“大拆大改”模式进入了“有机更新”模式。

历史名城的更新,我们确立了以“文化高地、创意高地”为目标,遵循“连点成线、联线成网,以网带面”的空间策略,逐步构建覆盖全城、联接区域的“生态网、生活网、文化网”。并编制了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及行动计划等。依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忠义街文化街区、会文里一期等街区的环境整治与景观提升为主导的更新改造;以国旗馆的建设,揭开了飞云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提升的序幕。

忠义街的提升改造、国旗馆的建设、非遗馆、美术馆等一系列文化设施的落成启用,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展示瑞安文化的名片与窗口。每逢节庆,形形色色的文化、美食等活动为街区注入了灵魂。人们开始为这一改变,潜移默化中,爱上了老街老巷的烟火气。而群众观念的转变为十四五期间名城更深入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从80年代开始,城市建设重心一直在新区,历史城区处于“被冷藏”状态,城内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纷纷迁往新城,无形中实现了功能疏解与人口疏散。但随之而来的是物质环境的衰败与经济环境的衰落。所以今后面临的重点任务还要实现从“疏散”到复兴,通过人口回归、产业导入,激发历史名城新活力,提升名城品质、提高人民幸福。在此背景下,十四五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延伸与深化历史街区建设

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伺机扩大玉海楼、利济医学堂所在的核心区,收储沿街物业,弱化居住功能,逐步恢复传统商业业态;开辟历史文化展示场所,谋划多元文化活动,适度发展文化旅游,形成瑞安学派中心,城市文化客厅。

会文里历史文化街区:在一期的基础上,继续向南整治环境景观与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定位以传统居住为主,延续现有的居民构成、生活方式,适度发展传统商业、文化办公、文化展示,形成人文气息浓厚的传统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

西山历史文化街区:滨江大道的通车、南门团块的改造及国旗馆的建成感应,使该街区凸显在C位,应成为十四五的建设重点地区。飞云西路因借古飞云渡口“同利埠”的地利而成为重要商业街,见证了瑞安历史上商贸的繁华,街区整体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整个街区环绕西山展开,与西山国旗馆和历史文化古迹相融合,可重点作为文化、商业、旅游为功能的区块予以打造。应充分评估与吸取忠义街、会文里整治模式的经验教训,受制于产权分散而造成改造不完全,业态打造困难等问题,基于本街区的位置与定位,在产权上要应收尽收。

丰湖街历史文化街区:深度谋划丰湖街,适时启动更新建设。作为温瑞塘河的末段,历史上曾是进出瑞安城的重要通道。保持丰湖街原有的商业氛围及居住功能,保持丰湖的通船功能展示水乡风情。恢复丰湖-塘河的休闲旅游路线,应承担游人集散及旅游服务功能,并适度转换居住功能为商业休闲功能。

二、启动四大街区联网的前期工作

1、突出解放路主轴作用:根据瑞安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及街巷布局的综合考虑,历史城区主要为一轴四区多街巷格局。“一轴”主要指丰湖街——解放路为主轴的东西风貌带,通过此轴将忠义街和大沙堤街区、丰湖街街区、新街会文里街区、环西山街区有机串联,将历史城区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此为名城保护实施的主要方向。

2、连通道风貌改善:改善第一、二巷、仓前街等老街古巷的风貌的同时,进行道路交通、消防设施、给排水管网、公厕、绿地、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地下管沟等建设;加强功能优化研究,保持邻里中心和混合功能,通过巷弄的渗透,提升全城的居住条件。

3、创建慢行系统:城小点多是瑞安历史城区与文化资源点分布特点,因此,以历史街区为主线,用人们熟悉的街巷系统利用街巷创建慢行系统串联历史文化街区,开辟社区巴士,对于引导人流,吸引社会资本发展城市旅游是有效且必要条件。

4、改造背街小巷,创建步行街区:目前已经完成忠义街的步行化改造,但真正形成自觉性还有很长路要走,随着大沙堤、小沙巷等街巷的完成,都要纳入步行系统中。同时,要加强背街小巷的研究,为交通方式转变与正街业态的打造提供空间条件。

5、开辟环城河公共空间:在水运发达的古代,瑞安城内河网密布,但脱离了对水依赖的今天,河道被填为路,人们背水而居,昔日生命之源变为行污水道,要开展河道、桥梁等研究,开辟滨水空间,构建“生态网”,实现从“背水”向“面水”的回归。

三、继续维护与收储价值资源

根据保护要求,根据建筑的等级分类、质量、风貌等要求,对名城范围内古建筑提出分级保护和整治方式。文保建筑修缮:针对一批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文保单位、文保点进行抢救性修缮。如:德象女校、黄绍第故居、何洛夫故居、周予同故居等文保建筑,瑞安剧院、西山电影院、第一百货公司等历史建筑,并根据建筑物的保护要求,可以开辟为名人故居、文化展馆及引入商业等;深入调研城中的合院住宅,逐步收购与合并产权,为将来进一步建设利用作准备。

四、从空间环境整治转向“软硬并重”

在街区物质与功能更新的同时,要形式尊重内容,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旅游、休闲度假、创意产业、本土资源等进行有机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居民现代生活和现代产业发展中,发挥其价值和生命力。传承人的技艺展示,鼓励人们互动参与,为非遗营造鲜活的生存场景,通过产业导入,盘活非遗生命力。

五、打开区域联动的窗口

城市是个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自适应巨系统。通过名城内部“生态网、生活网、文化网”三网的构筑,向外打开联系接口,北与集云山,东与隆山、烟墩山,南与飞云江,西与郊区田野都要形成联系。十四五期间的建设与谋划都要考虑这些因素,为十五五、十六五铺垫。

更新没有固定模式,一定要根据街区的特点与功能定位制定不同方案,而且必须与时俱进,每个五年都是向总目标迈进的一个阶段,我们必须认清目标,在总体方向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思路与方法。同时,也不可急功近利,每种模式实施都要用时间去“发酵”,才能暴露问题与缺陷,然后才能总结教训与经验,作用于新的更新,只有这样,保护与利用才能成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