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融入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真实情境融入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王巧芳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光德中学 362400

摘要:语文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要善于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演绎真实情境的表达,展现鲜活的生命意态,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创设真实情境 写作观 思辨能力


新课标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新课标明确倡导学生演绎真实情境的写作,以实现交流思想的目的。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是否能自觉体察生活情境的真实,再用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并从中构建自己的个体语言经验和语言品质呢?

在以“最好的作品”为题的作文中,许多学生选择抒情的笔调,表达对亲情、友情的赞美。如当学业的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时,一句写在卡片上默默祝福与鼓励的赠言,是亲情的泉水;当夜深人静、困意袭来,却还在题海苦苦挣扎之余,一杯温热、香甜的牛奶,是亲情的诠释;当我获得成功,第一时间为我鼓掌和喝彩的,是亲情的感动……

此类文章言辞美则美矣,但难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究其原因,就是学生选择的场景缺乏具体独特的生活真实,读者没办法感同身受作者真实的思想和真诚的情感。长此以往,学生的文章就很容易陷入假、大、空的俗套,学生的写作思维就会被禁锢,真诚人格也无法塑造,更谈不上构建自己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

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情境的写作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的前提是要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实情境写作。真实情境写作是“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

学生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是三点一线,但这绝不代表他们背离了自然、社会、生活实际,其实,日常的阅读教学也是学生的一场体察、思考、写作修炼。因此,日常阅读教学如果能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教材走向现实生活,用从文本阅读中所学来试着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描摹生活,那学生的生活体察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也会切实提高。

教授朱自清《背影》,首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父亲的形象——说话不漂亮、办事不利索、动作不雅观,再引导学生感知父亲对我的爱恰恰隐藏在其优柔寡断的态度、多此一举的操心、有失体面的动作中,接着引导学生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象与自己平时描写的父母亲形象做对比,学生顿悟: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朱自清一人;而自己笔下的父母亲却是共性的,没有亮点、没有个性。教师趁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想父母的音容笑貌、日常点滴,最后鼓励他们再写一篇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显而易见,这次的作文明显接地气多了,字里行间洋溢生活气息,父母亲形象鲜明生动,情感自然真挚。

这种引导是互利双赢的,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有所提高后,教师再引导他们解读文本,学生自然而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父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在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教师可以用仿写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片段训练。

如来一个这样的开头,要求学生模仿父亲买橘片段: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闹哄哄的。这时,老师走进教室……

这个写作片段创设了一个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老师入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老师有哪些特别之处,写作时就要注意通过语言、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全方位表现不同个性老师的独特风格。

初中阶段,学生平时的写作主要以写记叙性文章为主,新课标对记叙文写作的要求是要有相对完整的叙事;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要灵活运用写作技巧。文章要成功刻画鲜活立体的人物,要能折射丰富复杂的人性,就需要真情实感的写作。

真情实感的写作要敢于剖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既要看到人物的“正能量”,也要触及正面人物的缺点。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有头脑、有胆识、有能耐,但也并非完美主义者,他也有狡猾和狭隘的一面,但就是这个不足恰恰让他成为观众心目中独一无二的李云龙。人物只有真实鲜活,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有审美价值。

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写作有狭隘的理解,认为文章要有“正能量”,就一定要有高大上的形象;认为文章要有“厚重感”,结尾就要出现“人生”“生命”“社会”的字眼。这是对生活的刻意感悟,绝不是良好的写作观。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源于心灵感悟和阅读积累,精于打磨推敲,完善于人格健全。

教学《阿长与<山海经>》,在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时,大部分学生提到阿长很关心“我”,为“我”买到很难得到的《山海经》,以称赞居多,而且戛然而止,回避阿长的一堆“缺点”。这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分析,大可不必为了“正能量”而不敢触及人物的缺点,不敢展示社会的复杂性。

如果连教师也回避,那学生的阅读价值就会暗暗流失,写出的人物与社会情状就会单一或者扁平,没有真情实感。

教师平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观察点落在社会每个阶层每种行业的小人物上,挖掘他们身上的多面性格,折射社会情状。

有学生就曾将眼光注意到小区一位保洁阿姨身上,外貌不起眼,甚至有点土气,工作起来碎碎念,常常抱怨小区小孩不讲规矩,随地扔垃圾,甚至还有点“贪”,谁家买了大电器,她都能闻风而至,眼巴巴地等着主人将那沉甸甸的纸皮包装箱丢在楼梯过道,立马就占为己有,好换几个小钱。这样的小人物实在不讨巧,但妙在学生并没有将她单一化,而是深入观察,一次小区公告楼张贴的表彰告示,得知这位有点“贪”的保洁阿姨一次清扫楼层,捡到手机,及时上交物业,积极寻找业主,令人刮目相看。这样的人物有看头,也更具真实性,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真实情境的写作离不开思辨意识。什么是思辨意思?“普通人认识世界总是从经验开始,凭借自己的才智与努力,理解世界上种种现象,康德认为,与普通人不同,哲学家由逻辑思考抵达事物的核心与秘密,思辨具有犹如上帝俯视世界一切的智慧。”

以2018年福建省中考作文题《充电》为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思考: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周边的人们是怎样充电的?这样的充电方式有意义吗?存在什么不足?身为中学生,我们又应该怎样充电?这种追问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不至于人云亦云,不敢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如果要让这种思辨意识更具独特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立体审视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开课前,有学生因错过公交车上学迟到,教师趁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坐公交车经历,鼓励学生可用表演剧形式展示公交车上形形色色的人。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搬到舞台,开启自己的个性思考:小学生礼貌让座,是文明先锋的代表;青年人只顾座位上玩手机,对身边颠簸摇晃的老人熟视无睹;老人倚老卖老,理所当然地享受被让座的优待……这样的审视立刻让文章有了深度与厚度,也给人强烈的思想冲击,可以说是在普通的素材中写出不普通的意义。

总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演绎真实情境的写作,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释:

①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3(04)﹒

②小川仁志﹒完全解读哲学用语事典〔M〕﹒郑晓兰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