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陈茜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意愿不高只有37.0%的人愿意将户籍迁移到当地。城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与其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呈正相关,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经济收入、劳动合同签订、现住房性质、居住证办理平时主要与何人交往等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农业转移人口在家乡拥有承包地、宅基地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城市农民逐步实现市民化,不仅要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还要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改善居住条件,还要健全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土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把重点人群纳入城市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要通过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消除城乡居民进城就业的体制障碍就应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劳动保障等措施以增强其市民化意愿进而提高其市民化水平。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影响因素

引言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如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迅速,导致大量的农民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因此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和加快以流动人口为主、定居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十八世纪之后全国人大相继出台新型城镇化政策大力支持农民工就近城镇化。建设地级市、区和特色城市西部地区可以实现就近城镇化有效减少"移民"和"钟摆"式的大规模农业人口流动,预防"农村病"和"城市病"确保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中国西部城市化进程迅速,一些地区借助当地优势资源在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下实现了紧密城镇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转移人口对近城镇化的普遍认识不高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等主要原因是农业转移人口对近城市化的认识和个体反应不强,问题的根源在于难以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面临的转变民生提高城市化能力的问题。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一是年龄因素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根据调查了武汉市的流动人口发现二代比一代农民工更希望在城市生活。二是性别因素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在城市里的妇女比男人更愿意"农转非"。三是婚姻状况如何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公民身份。在城镇流动人口中婚姻状况对其公民化意愿的影响最大。在流动人口中婚姻状态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城市户口迁移意愿。四是文化水平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一是经济收入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流动人口的主要目标是找工作,他们的经济收入不高但是他们的居留意愿的最大因素,还会对他们的居住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如何影响他们的公民身份。农村土地、房屋对农民工进城的影响大部分流动人口,之所以不愿"非农化"户口是因为他们希望保留土地。

一是合同签订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合同签订后的户口迁移意愿与签约意愿存在负向关系,而签订工作合约则会影响其迁移意愿。与农民签订劳动契约对农村劳动力的公民化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二是社会安全因素对农民工公民身份的影响。城镇社会保障对农民进城的愿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大城市中农村的社会保障却起到了反作用。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述

在推动农村劳动力城镇化的过程中能否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意愿是否具备在城镇中找到工作、在农村定居的能力是推动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是理性的流动人口他们在作出迁徙决定时往往会有不同的动机和欲望,他们的城市化意愿是通过对城市的期望利益与目前的收入进行比较而得出的一种主观判断。农村人口有强烈的都市化倾向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想要迁往县城或小城镇选择就近城市。此外农民进城意愿不仅受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家庭特征、经济状况、户籍、社会保障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还与社区环境、社会身份、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认知行为反应、就业机会、生计转变、城市生计和城市一体化。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水平主要依赖于城市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能够承担起城市的生活和消费。初步的结果认为城镇居民的居住能力是指劳动者的收入有能力负担他们的城市生活费用并建立了他们的城市生存能力指标。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人力资本能力的观点将其归结为与就业能力、与其生活区域迁移有关的城市生活能力、与其身份转变与城市融合的能力。影响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其在城市的生计,而生计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职业或工业的基本变化。民生转变能够实现多种生计方式反映出个人在城市中谋生所需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研究假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在城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总体上看农民工家庭都是以外出打工为主要谋生手段也是促进他们继续留在城市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市场普遍存在着较少的技能培训问题,而且大部分都是基础技能较弱的技能培训难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由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就业率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农村就近城市化的问题的延迟。特别是以民生资本为基础的单纯农民群体在面临着近邻城市化所带来的民生转型风险时更是不堪一击。为了使进城的农民能够在城市安顿下来必须增强他

们的就业和生计能力增强他们的收入来源多样性拓展生计策略转变生计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可持续生计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近代化进程中民生变迁将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的"近邻城市化"。这对于农民增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所以以商贸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特征[1]

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

(一)增加农民工经济收入

一是强化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教育注重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二是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公布企业的工资指标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使职工的实际收入与企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一是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在扩大规模以上企业签约率的同时大力推动小型企业的签约和履行。二是要加大对劳动合同的宣传力度,使其成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强监督和执法检查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查处[2]

(二)积极改善农民工城市居住条件

一是扩大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保护降低经济适用房的准入门槛减少租房补助的审批程序。二是允许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符合规划内用于企业的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用于农民工的集体宿舍。三是把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健全符合其现实条件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三是要做好农村土地产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以保障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四是要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备案、登记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网上承包经营[3]

结语

在此基础上我国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移民的生计变迁问题的研究还很少,而且有关的研究多以可持续生计分析为基础对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个体对民生的反应和转变入手深入分析农民的城市化准备状况调查周边城市化的个体反应和影响因素重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生存转化对周边城市化个体反应的影响,为探索近城镇化模式提高近城镇化效率提供参考。工作人员为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治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要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质量[4]。农民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他们的移民意愿,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子孙后代的教育,因为提高农民工教育水平是加快农民工进城的关键。其次工作人员应采取适当措施,如职业培训以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技能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从而能够在城市里维持生计并提高他们的月收入。

参考文献

[1]杨风.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创新,2021,15(6):84-97.

[2]宋周,黄敏,李正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成都市为例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6-71.

[3]帅婉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冶市为例[D].长江大学,2019.

[4]张志宏,张璇.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


作者简介:陈茜(1990-),女,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公共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渝北区社会科学联合会调研项目2020DY1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渝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从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