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全民健身推广——三灶鹤舞编排广场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全民健身推广——三灶鹤舞编排广场舞

苏志华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 51904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工作尤为重要,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健身;推广;广场舞

广场舞作为一项大众化的团体运动,不仅风靡全国,而且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它的参与者众多,地域广泛,已成为全世界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广场舞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创作内容来自生活。它还可以给人们视觉上的艺术享受,带来健身与运动相结合的效果。

1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1.1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同民族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突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维护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多民族认同的文化,从而有效地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多民族团结的“见证者”。使人们能够以史为鉴,真诚团结,共同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共同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提升综合国力

在国际竞争过程中,我们通常会争夺综合国力,包括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很强的文化价值,可以有效提升中国的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本身就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使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更加多样化和更有竞争力。此外,科学技术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因此,加强对其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必将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

1.3促进群众文化素养提升与社会和谐

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广场舞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参与广场舞蹈活动可以实现文化交流和情感建立。在广场舞欢快美妙的节奏和音乐中,良好的身体互动与合作可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友好的社区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在广场舞蹈活动中,群众相互合作、沟通、帮助,起到表率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促进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在广场舞蹈活动中,不同的舞蹈队也参与其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将增强各自队伍的团队凝聚力,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中促进各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大众文化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发展,推动大众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1.4有助于政府在文化外交中提升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还取决于其文化软实力。如今,网络空间已成为各国玩游戏的新场所,文化外交已成为必然趋势,对外交流需要中国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不仅是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软实力。共同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增添了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文化外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当下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困境

2.1不够重视

首先,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投入较小,投资过于分散,资金有限,很多项目无法启动和完成,支持效果较低。其次,领导单位只注重争取资金和分配资金,不重视项目进度的管理和推进,导致进度缓慢,未能充分发挥配套资金的作用,导致“纸上谈兵”较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较少。

2.2广场舞的场地有限

在当今方块舞的发展中,方块舞的组织过于简单。只要有一个相对广阔的场地,一个音质更好、声音更大的音响设备,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就可以开始广场舞的教学和练习。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并不特别高。然而,根据相关问卷调查,大量舞蹈队将小广场舞蹈场地、场地数量少和舞蹈设备差视为头号问题。在广场舞场地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广场舞的队伍显得格外拥挤。由于场地限制,一些舞蹈动作往往无法标准化,严重影响了广场舞的有效作用和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随着广场舞团体的不断壮大,许多新组建的广场舞团队往往难以找到适合广场舞教学和练习的场所。因此,路边、商店门口等相对宽敞的地方被广场舞队占据,严重影响了行人通行和企业的正常经营,对社会交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三灶鹤舞的起源

三灶鹤舞是分布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一带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它是宋代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三灶鹤舞源于宋代,盛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当地民间迎春接福、贺老拜寿的一种拜年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鹤舞,源于宋代,盛于清代,据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9)《香山县志》第八卷中记载:“小榄何庸,字用中,又字一之。涉猎书史,鼓琴调鹤以自娱,因自号琴鹤东人。成化中,至京师翰赀得七品散官,出入诸名公门下。皆为赋琴鹤东人诗。丘文庄公序之,略曰:昔宋赵清献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李西涯学士亦为作记,文多不录。其诗多长篇,略记其一二。大学士万安云:香山山水清且妍,苍松翠竹涵云烟。中有高人遯世者,寻常琴鹤相周旋。……云云。皆翰林所作,多至百余篇……

这段文字记载了宋朝香山人赵清献,舞鹤技术高超,并把鹤舞传入四川。到了明朝又有一位舞鹤高手香山县人何庸,因舞鹤出名,得到明朝政府的认可,何庸因此而得到了七品散官,并在京师为各名门望族、文人雅士表演鹤舞,大学士李西涯、万安等写了一百余篇诗,赞美何庸的鹤舞艺术。

另据同治十二年(1873)的《香山县志》记载:“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合。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以上文字说明,在清朝鹤舞已成为群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娱活动。鹤舞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整个香山县(当时包括珠海市、中山市、新会市、番禺区)跳鹤舞唱鹤歌已蔚然成风。

抗日战争(1937年)爆发以后,大批日军入侵三灶岛,鹤舞因兵荒马乱而逐渐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鹤舞再度兴起,是村民春节和重大节庆活动的主要表演项目。文革时期(1966--1976)受到破四旧的影响,鹤舞被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以后,文化艺术开始繁荣发展,鹤舞才得到传承,同时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已近濒危,急需抢救。

4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全民健身推广方法

4.1加大广场舞宣传力度,定期开展教学培训

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广场舞相关知识和活动竞赛信息,及时在社区制作海报、宣传墙和宣传板作为宣传渠道,使人们能够正确、及时地了解广场舞及相关创意内容。借助宣传平台,加强广场舞的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群众的文明道德意识,将广场舞与道德宣传结合起来,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要在群众中开展更多创建“文明广场舞先进集体”和“文明广场舞个人”活动,利用主要平台、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平台,激发人们的文明道德自觉。目前,我国对广场舞教育培训的需求量很大,但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师资匮乏。相关部门应组织更多与广场舞教学和创作相关的培训活动,从高校引进教师,进行正式的广场舞教师培训,并引进广场舞教师、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同时,还需要介绍广场舞的评委。这些人才是积极开展广场舞教学和比赛的骨干力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用积极的情绪感染群众。

4.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通常掌握非物质文化背后的核心技术和艺术精髓。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要不断增强传承人的品牌传承意识,提高传承能力,让他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生产和演出,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背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培训过程中,除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本身的培训外,还应加强品牌意识、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课程结束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课程负责人将为每位传承人依次颁发结业证书,以便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工作,可以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共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感和责任感,弘扬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创造,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帮助。

4.3进一步加强广场舞的基础设施建设

广场舞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文明需求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要充分发挥广场舞的作用,必须保证广场舞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一些社区场所非常有限,人们只能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公园和广场跳广场舞。一些县级公园或广场场地相对有限,导致不同的广场舞团体竞相争夺场地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广场舞的有序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内广场舞活动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广场舞活动的规范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重要的记忆载体,是一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而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潮流,有益身心健康,相关部门要正确引导,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潮流,并引领时尚。

参考文献

[1]彭聪,赵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态的传播创新 ——以安新芦苇画短视频呈现为例[J].出版广角.2019,(1).49-51.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1.013.

[2]陆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6,(8):16-17.doi:10.3969/j.issn.1671-0134.2016.08.005.

[3]李明文,柏茹慧.论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J].新闻知识,2018,(2):25-29.doi:10.3969/j.issn.1003-3629.2018.02.008.

[4]罗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J].艺海,2012,(12):200-201.doi:10.3969/j.issn.1673-1611.2012.12.107.

[5]江滔,陈玉萍,李协吉.湘潭市社区中老年妇女广场集体健身舞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2).136-138.

[6]田园园.“健康中国”视阈下哈尔滨城市广场舞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9.

[7]杜凯,王娟.滨州市农村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4).156,158.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156.

[8]郭力.影响体育锻炼可开展的因素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