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微德育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4

中职学校微德育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何韩峰 肖丽兰

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 311200


【内容摘要】中职德育工作要结合学校实际,从“高、大、繁”走向“短、小、易”,从“国本”走向“校本”,是新形势下德育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展了微德育课程的探讨和研究,在学生每天的校园生活中选取三个时段,进行了微型德育课程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微德育 创新设计


一、研究缘起

1.应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需要

(1)中职生有很强的挫折情绪与偏差行为,他们自卑,缺乏自信心。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感是个体需要不能满足,其目标受到阻碍或推迟实现所引起的心理矛盾和情趣冲突,而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受挫折影响的因素也相当严重。

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主要是由学习上的挫折感而引起的。中考的失败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挫折。由于学习成绩差,又担心自己在新班无立足之地,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因此,对一切活动毫无兴趣,整天处于焦虑苦恼中不能自拔,甚至导致精神创伤或偏差行为,如拖延交作业时间、逃课、对自己放任自流等,这些既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又影响了整个班级或学校的管理。

(2)中职学生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缺乏法纪意识、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意识。

这一特点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热情高涨,精力饱满;但在缺乏理智控制时,过度的情绪反应也容易造成不负责任的冲动行为。比如,有学生对一名大声说话的同学看不惯,她们就可以纠集同学对这名同学大打出手,进行教训。又如,在考试时,我们曾见过有的学生拿过考卷,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趴在桌上睡觉,问他,回答“反正都不会,看了也白看。”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相反他们采用了逃避的手段,也正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2.推进中职德育课程多元化和精品化的需要

主题化德育需要一个有效载体,那就是德育校本课程。我校于2010年开始实施主题化德育实践,即开展中职学校“责任教育”主题化系列德育创新实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十分需要将我们的德育活动以课程的形式进行规范与有效呈现。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萧山区教研室、教科所也提出了创新课程建设的思路,其主要指向是建立学校课程建设的机制与平台,开发与实施学校多样化课程,提高课程选择性与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给学校自行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提供了保障。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创新德育课程的形式、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德育课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德育课程理论体系,拓展学校德育途径。

二、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现代德育教育理论: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圆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我们在前几年在开展“责任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申报本课题的研究也正是基于现代德育教育理论,希望能够通过课程来巩固“责任教育”取得的成果,让二职的学子能在多元微型德育课程中塑造个人的道德人生。

2.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内容必须及时反映时代的进步;必须贴近生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就必须发挥学校、教师乃至于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体现出现代课程综合化、科学化的特点。

(二)概念界定

微德育课程是以反映某一或某些具体的德育内容为中心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它既有学科课程之形,又具备活动课程之功能,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所谓的微型小到一个细节,大到一个活动,都涵盖在里面,称之为微型是与国家课程中的宏观相对应。

三、开发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从大的方面来讲,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德育教育活动基本规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把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保持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等。小的方面,要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活动寓于各学科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活动设计时必须把握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向性原则。

2.人本性原则

德育活动作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个性、有各种不同需要的人。所谓完善的人性,就是每个人既有低层次的需要——衣食住行,也有高层次的需要——劳动、学习、创造、亲情、友情、爱情、责任感、义务感,直至具有最高层次的需要,最求人类的理想社会。而每个人需要的发展层次是不一样的。需要是人发展的基础,是个体至善的原始动因,因此,在德育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个体道德水平发展的差异性。依据个体需要,设定学生人格发展的标准,对不同个体提出不同的期望值,对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不同的期望值。人格在在渐进与反复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遵循人本性原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是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看法。

3.整体性原则

树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任何人的成长,其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发展都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学生人格教育绝不是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独立完成的,而是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影响学生形成的。

树立环境、教育、遗传素质三维结构的整体理念。遗传素质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教育为人格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环境的作用同样影响着人格发展。在研究德育教育的目标、对策、方法时,坚持三维结构的整体性,就会增强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树立过程、监督、评价三要素的整体观。我们进行德育活动,是为到达一定的德育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对过程要精心的设计、对实施要严格地监督,对效果要认真地评价,才会避免德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4.连续性原则

“人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应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魏书生语。一个人的全部思想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

不要以为今天强调过的东西,或搞了一个什么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学生今后就记住了,永远执行了。事实并非如此,人无论有多么好的习惯,如果失去了约束和自我约束,还是可能变坏。如同飞驰的列车,无论有多么大的惯性,只要蒸汽机或内燃机停止,不再工作,列车总要停下来的。

无论是哪种良好习惯,有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来说都不可能牢固地养成。学生品德行为的反复现象是德育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因此,希望通过一两个德育教育活动就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德育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德育活动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四、开发举措

1.编制课程标准

《德育校本课程标准》是整个开发活动的龙头,它要确定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和基本要求等等,要规范、统帅整个开发活动。整个框架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从总体上阐明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别阐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分专题提出具体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分别对教材编写、活动实施、活动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比较详实的要求与建议。这一体例所涵盖的内容包容了德育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内容、要求、实施途径与条件,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是对整个开发活动的总体设计和全盘规划,为整个开发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与准绳。 

2.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使筛选的德育内容能体现出科学性,我们以“切合需要”为筛选的基本原则:即所选的内容一要符合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思想发展状况,能紧扣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点和疑难点,能反映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二要切合时代要求,能反映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三要符合学校的办学方向与条件,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能发挥学校优势,反映学校的发展需要。依据这一原则,我们首先以德育的五大要素,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作为五条主线,贯穿三个年级,以体现德育反映社会需要的基本要求;然后以“适应”、“人格”、“成年”三大主题为中心,分别统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专题内容,以切合各年级学生的特殊需要,整个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就围绕这五大主线和三个中心来进行筛选。

3.设置课程内容

课程模块的内容选取,以德育渗透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主体,以丰富载体而展开。以中午读报唱歌课为例,主要思路如下:1、在五个模块设置中,应考虑到教育的着重点与方向性。如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文学艺术陶冶人的奇效性、关注社会明辨事理的必要性、放眼世界拓展视野的时代需求性等。2、应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3、根据学生年龄段不同,还应体现教育的分层性。我们又从全局的高度对整个德育内容进行系统疏理,科学设计和优化整合,使整个德育内容在专题化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系列化,结构化、网络化。

4.落实课程时段

我们反复思考学生在学校里每天的校园生活,本着细小微的思路,继承以微型课程模式,开发课前两分钟、大课间20分钟、午后一刻钟,这三个时段的德育课程。在不断的积累与深化教育中,实现“小时段、大渗透”的德育价值。其科学性主要体现:1、学校在保障国家、地方课程正常开设、保障学生在校生活作息与体育活动的前提下,见缝插针,设置微型德育课程,追求以最小的时段,发挥最大的教育渗透功能。2、课程时段安排在这个几个时间段:上下午第一节课前两分钟,上午大课间以及每天午休后的13:10——13:25,是科学合理的。课前整理,大课间锻炼,而中午的那个时段,是“子午觉”末时,人的反应比较迟钝,应激能力降低,仍有昏昏欲睡之感,不宜疲劳作战。此刻,我们恰到好处地设置该课,对学生身体调适、思想渗透和精神状态的恢复等皆具积极意义。3、德育工作重在渗透,而渗透的最高境界,在于无痕。微型德育课的设置,更可于行云流水间达到无痕渗透,不厌其烦,且乐在其中。

五、主要载体

微型德育课程开发,从改变原来单纯以明确狭隘的德育专题教学为出发点,从培养学生兴趣、丰富校园生活、创设学校大德育环境、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将德育渗透于各个微型时段德育活动的各个模块之中。并通过《德育校本课程标准》及系列模块校本教材的研制编印,落实最终的课程模块内容,科学完成课程设置。我们分三个时间段,开设了三个微型德育课程。

1.课前整理,每天两次,上午748——750,下午1403——1405

每天上午(下午)第一节上课的前两分钟,由广播统一发布指令,由当节课的任课教师落实管理,组织全班同学都根据广播指令行动起来,值周组和学生会教师落实检查。

广播指令如下: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下面是教室整理大检查时间,请行政值日,值周教师到各自岗位履行检查;

请各班级老师、学生干部进行自查;

请同学们动手清理自己的课桌,确保桌面桌堂干净、整洁、无杂物;

请同学们环视自己的座位四周,确保地面无垃圾,课桌前后左右对齐;

请各班值日生整顿自己的卫生保洁区,做到:黑板干净,讲台无灰尘,教室内无纯净水空桶,窗户明亮,走廊无垃圾,纸篓倒干净,水桶无积水,卫生工具摆放整齐。

请每一位师生都来为校园环境的美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的整理活动到此结束,下面是学习时间。

2.阳光跑操(广播操),每天上午:6:20——6:40,上午920——950

学校明确体育大课间阳光跑操活动是一项“一把手”工程。也就是说学校领导要亲自带队,年级管理人员、班主任、体育老师要认真学习研讨和学习跑操经验。同时,分管领导亲自制定活动方案,策划跑操路线,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并组织数次的跑步专项工作会议中,强调,阳光跑操活动是打造“创建特色,打造名牌”新时期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要让跑步活动成为展示形象、凝聚人心、提升内涵、完善人格的一个亮点工程。

课间阳光跑操活动是一项大型的全校性活动,每天都要组织全校近2000名同学在有限的校园中集体跑步。学校要求全员参与、协同工作,从部门到年级齐抓共管确保每天的跑步活动安全有序。

政教处是跑步活动的协调领导部门,主要负责部门协调、技术指导、检查评比、反馈督查,体育组主要负责技术指导。政教处要协调总务处、年级部、体育组等部门为全校2000余名同学设计好跑步起始集合地点、结束集合地点和跑步路线,要保证跑步路线安全无障碍. 年级部是跑步活动的落实部门。德育副校长是总指挥,年级组长是年级跑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首先是组织体育老师做好指导组织工作。在体育课上把跑步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把最有效的时间用在指导学生跑步上;每天课间操的铃声响起,体育老师必须全部到位,用短促的哨声催促学生迅速集队,在跑步过程中全程引领,对跑步中出现的堵塞、学生摔倒等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第二是组织班主任做好学生管理引导工作。要求班主任召开专项班会,提高学生对跑步活动的认识,每天和学生一起跑步,对班级每天的跑步质量跟踪调控。

总务处是跑步活动的保障部门。总务处为班级制作跑步时的班牌作为每个班级的标志,要在跑步道路上画定引领路线标示,要定期检修跑步路线,修剪沿途植物枝干,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中午读报唱歌课,每天1310——1325

本课程自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一个模块内容,以“一诵《美文赏读》、一讲《班主任讲话》、一歌《每周一歌》、一听《每周一听》、一声《校园之声》”为序,每周规律展开,主题契合学校每个主题文化月。

【表3】:读报唱歌课课程设计体系表。

组合 61

每一模块各显特色、各具独有的德育渗透功能。如周一的美文赏读,从现代到古代,从诗词到散文,陶冶学生文学情操,体验爱的教育;周二的班主任讲话,简短而有效的传达适时所需的学校德育内容、明确主题教育、把握思想动态;周三的每周一歌,一课学一歌、你教我来学,从民族到通俗、从国内到国外,在歌声中感悟歌词及旋律之美,享受愉悦、陶冶心灵。周四的每周一听,创设英语语境、从一听、一看、到一学、一练,在与外教的互动中,强化国际语言的重要性,重视自我素质培养。周五的校园之声,更像是特色美味的大杂烩,在国际国内新闻热点中谈论热门话题,在名人轶事中品味伟人不朽的人生,在校园新事中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在校友访谈中体会榜样的力量,在爆笑超市中获得童心回放。整个课程模块,凝聚在一起,便是“德育无声,大爱无边”的教育理念之呈现。

六、开发效果

1.探索了一条符合中职学生身心特征的新路子。在《德育校本课程标准》及模块教材的探究编制及应用中,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设置模式。以微型的特色系列课程,优化了德育载体,促进我校多元化德育氛围和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

2.

促进了中职学生德育素养和美育素养的提升。两分钟、一刻钟等课程开发,明显改善了以往部分学生不太重视德育,带着走形式的消极态度。在一个问好、一次帮助,一回弯腰行动中,让如今的校园,违纪现象日减,文明之风盛行;令每件校服上“文明二职人品牌”字样由表及里,深深地渗入每一位学生心田。还有很多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组织,在意志磨练、能力锻炼、特长发挥、个性展现等方面,都明显体现了“自主学习与管理,自我培养与完善”的自我成长理念,呈现出了良好的个人成长势态,由此脱颖而出的学生比比皆是。微型德育课程更为我校德育特色学校的巩固和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程开发期间,对于德育工作,学校教师更多了份关注和投入。在本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德育线盛某某副校长主持的课题《中职学校基于“责任文化”打造的德育体系创新设计与实施》获得萧山区2012年教育科研陈果二等奖,杭州市第18届职教专项论文评比二等奖;沈某某老师的《高三学生情绪化个案研究》获得杭州市二等奖;王某某老师的《小本子 真功夫 大效果——以“教育记事本”优化中职特殊学生教育的实践研究》荣获杭州市三等奖;牟某某老师的《职高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的实践研究》获得杭州市三等奖;郭某某老师的《中职学校以大课间小社团为载体促进“体艺2+1项目”的实践研究》获得杭州市第17届职业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祝某某老师的《新形势下情感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认识与研究》全国第14届(2012)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优秀奖。可以这样说,我校教师正在德育天地里可喜地朝着专业化成长迈进。

六、思考困惑

困惑一:德育微型课程有着和传统教学不一样的要求,师资是开展德育微型课程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好的教师,再好的课程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但是普通的教师不一样能够胜任德育课程的实施,所以当务之急,我们也迫切需要有相应技能的教师充实到我们的德育课程教学中。

困惑二:德育课程的评价不能像传统学科采用量化考核,它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上的评价,我们虽然将评价主体从教师拓展到了学生个人、学生团体、企事业单位领导及社会个人等,但是采用怎么样的评价形式如何正确、巧妙地利用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艺术与学问,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不过,我们认为微型德育课程开发,最关键的是回归生活。生活是学校德育开始的地方,也是德育回归的地方。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真实的道德情境,正日益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成为超越知性德育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初心,一定能够把微型德育课程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中学“微型德育活动课”的开发研究》 浙江省余姚市舜水中学 王鑫烨

[2] 《学校教育原理》[M]. 檀传宝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微型德育课,学校一道亮丽的德育风景线》卞祖祥 《教师》 2007年07期

[4] 《探究式德育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与思考》贾鸣放 《教育探索》 2003年10期

[5] 《中学微型德育课的开发与探究》 陈胤 余姚舜水中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