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创设落地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探索——以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3

基于情境创设落地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探索 ——以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例

王璨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 300000


一、教学理念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提供丰富史料对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进行详细阐释,在对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方针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将其置于近现代的时空框架下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中国重返联合国、与美日建交等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性教学。

课堂教学中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和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培养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历史分析问题能力,这是进行本节课的基础,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时代背景,但还需要从时间、空间二维角度进行准确定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重大外交历史事件,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明确历史大势,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识,涵养学生立足本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包容理解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选取恰当的时空角度,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成就的背景和原因,认识新中国建立以来融入世界的努力和艰辛探索。

2.结合自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的曲折历程,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理念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认识20世纪70年底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革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3.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与世界是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共生演化;能够通过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待国际关系的表现中认识到中国的大国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围绕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一主题全面了解和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时空观念下,梳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及历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分析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背景和原因,探寻自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规律,厘清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中首先设计神秘“阿波罗计划”关键人物基辛格先后与中国五代领导人会面的照片这一情境,揭开自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曲折历程,认识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伸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背景下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学习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子目时,创设可口可乐在不同时期的宣传口号中背后蕴含的世界形势这一情境,在利用相关史料与教材内容,利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知识树、时间轴等形式落实教材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利用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能力,依托教材,培养学生充分的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历史阐释与表达的能力。

最后利用引入历届中国对国际交往的做法与态度,认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所承担的责任与担当。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材料一:1971年白宫中美国尼克松总统与基辛格:另一个“阿波罗计划”——踏上中国的土地

62660c1d5b9e7_html_131481b9c3e16c19.jpg

基辛格与历代中国领导人

62660c1d5b9e7_html_9cef356e746e8c2f.jpg62660c1d5b9e7_html_e4daf25c0a1268c6.jpg62660c1d5b9e7_html_267ab02402ba0268.jpg

62660c1d5b9e7_html_74163abe3714598f.jpg62660c1d5b9e7_html_c27952932072442d.jpg


问题1

1.1材料一中为什么要把来到中国称为另一个“阿波罗计划”?

【设计意图】以基辛格与神秘的阿波罗计划及他先后与中国历代领导人接触密切作为人物名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步走出边缘化的导线,切入中美关系在世界大势面前的转变,更加贴近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能力,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真切地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产生“共鸣”、“共情”。

材料二:1971年尼克松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苏联和美国……美苏争霸中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不得不谋求对华关系的改善,联合中国对付苏联……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在国际社会中时常陷入孤立状态,美国主宰世界的时代摇摇欲坠。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苏联在中苏边境集结重兵,咄咄逼人;为了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祖国统一,为了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希望缓和同美国的关系。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问题

2

2.1材料二反应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如何看待中国?

2.2美国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改变?

2.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中国是否会对美国试图改善中美关系作出积极回应?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利用相关史料与教材内容,通过自主归纳总结法,利用自主学习方式,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分析得出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试图联合中国对抗苏联;中国为打破外交僵局,缓解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也作出积极回应。依情设境、以史育人,建立时空二维观念,形成实事求是的历史观。

材料四: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他说:“尼克松已经决定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安理会的席位,但不同意从联合国驱逐台湾。”周恩来当即义正词严地拒绝:“你们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基辛格说:“我估计你们今年进不了联大,明年还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 ——吴光祥《世纪风采》

问题3

3.1横亘在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是什么?

3.2中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席位被谁占据了?

3.3为什么中国的席位被占据了?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冲突情境,在中美两国根据当时的国家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调整了原来的外交政策的形势下,中美两国关系并没有立刻走向正常化。

在近代以来,东西方之间不再是势均力敌、平等友好的格局,而是演变成了中国被动地向欧洲学习的进程,此时的美国并没有放弃改造、淡化中华民族的统一意识,通过神入情境,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无论如何都不能迷失自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材料五: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对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两阿提案”)作出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他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

材料六:联合国各国家对“两阿提案”表决图

62660c1d5b9e7_html_b28d9d1efd32af65.png

材料七:(毛主席)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周恩来和陈毅先后访问了亚非14个国家,历时72天,行程10.8万公里,大大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刘鸿武《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前世今生》

材料八:1964年到1967年,中国相继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打破西方核垄断。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进入太空轨道。 ——《中国历史》

问题4

4.1阅读教材,结合材料五,简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相关史实。

4.2依据材料六,哪一部分地区在投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美国、苏联、欧洲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分别是何态度?

4.3结合材料七、八和所学知识,小组合作探究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情境研读,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性教学。将中国外交发展的史实置于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展现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和人类共同体的命运。

材料九: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 ——中国外交部乔冠华

材料: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就没有代表性,解决不了世界上任何重大的问题;中国的参加使联合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

——1971年联合国致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词

材料十一: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我们反对大国优越于小国,小国依附于大国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理论。我们反对大国欺侮小国、强国欺侮弱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 ——中国代表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主题发言

问题5

5.1依据材料九、十,从中国和世界的角度剖析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5.2请您大声朗诵材料十一邓小平同志的发言,你能感受到中国重返联合国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连续的追问,将学生逐步引入中国在外交上不断冲破藩篱的历史进程中,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阅读史料、分析史料中正确得出结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融情入境、叙史见人。无需说教,学生自可以从情境中感受中国绝不争霸、致力于和平和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精神,从而热爱祖国、立志学习,建立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材料十二:1972年来到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来时的飞机上练习“握手”;1973年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北京饭店就餐留下的总统套餐(北京烤鸭、椒盐大虾、北京风味羊排、干煸牛肉丝、干烧四季豆);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与邓小平签署《联合公报》。

62660c1d5b9e7_html_3bda7c3d56f77269.jpg62660c1d5b9e7_html_588897876832aecb.png62660c1d5b9e7_html_244ce0f6ad899d32.jpg

材料十三:1927年随着美国的崛起,可口可乐打出了“任何角落,随手可得”的口号强势挺进了早已被迫打开大门的中国;进入20世纪70年代始,亟需寻求外交上的突破,随之打出“给世界来杯可口可乐”的广告词;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随着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整个世界的主题,可口可乐选择将推广词更多的与快乐绑定,如“畅爽开怀”、“挡不住的感觉”

问题6:

6.1阅读教材,自主归纳总结中美两国从关系正常化到正式建交的过程。

6.2你认为建交一度搁浅的原因是什么?

6.3根据所学知识,中美两国建交的前提和准则是什么?

6.4可口可乐不同时期的宣传词反映了中美自近代以来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政府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在近代世界面前踟蹰徘徊,丧失了融入世界、发展自身的良机,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新中国建立后,如何处理台湾问题是长久以来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思考。对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变化,普通史料和图片在趣味性和思考性上都有所欠缺,无法激发学生探究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兴趣,更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创设可口可乐标语的演变和可口可乐与中国的故事作为中美关系的“红线”这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学生认识到家国情怀不是盲目排外,闭门造车、闭关锁关并不能够带来机遇和发展,教学中清晰的梳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脉络,建立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在立足于本土的基础之上树立国际视野。

【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7

7.1中美两国建交带动了哪些国家与中国关系的转变?从时间、人物、关系转变等方面阐述史实。

7.2提炼中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

要舞台”的战略布局,总结归纳参与或创建的部分国际组织。

材料十四: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五处港口……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南京条约》

材料十五:(1900年)清政府官方告示:“杀一洋鬼,赏银五十两。杀一洋妇,赏银四十两。杀一洋童,赏银三十两。” ——冯学荣,《中国历史的侧面》

材料十六

1912年

北京政府成立后,外交部取代外务部,成为一个组织现代化、人事专业化中央机构。

1919年

中国拒绝在巴黎和会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1928年

发起改订新约,关税自主运动,一定程度挽回了关税自主权,提高国际地位。

1943年

中美、中英宣布废除近代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945年

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及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参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缔约及构建。

问题8

8.1阅读材料,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在外交上是如何踟蹰与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8.2从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策略和全体人民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设置史料情境,钩沉近代中国外交的踟蹰与失误,学生体会到近代早期中国外交的失败,并非是简单的“弱国无外交”。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外交的失误导致了国家的失败,而观念的落后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学生通过分析,能够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近代中华民族遭受那么多劫难的原因,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与国际接轨、接受新观念的重要性。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理念进一步更新,外交近代化进程继续艰难推进。基于这些努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才能走出屈辱外交,与各国建立起平等的外交关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看到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才能找回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家国情怀养育才能润物无声,直指心田。

、教学反思

1.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处的世界大势和外交简述对学生来说属于全新内容,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太远,还需要注重背景知识和史料的补充和运用,通过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2.本课知识容量大,在教学中在处理课程标准的不同难易度层次和学生强弱不一的学习能力时,需要注意合理衔接创设的情景和教学内容,抽丝剥茧般的递进式提出问题,合理利用创设的情境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和升华家国情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