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热”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3

“学区房热”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敖梦苡 郭鑫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

【摘要】:教育乃是国家大计、国之根本,是人民一直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变动,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联系在一起的学区房开始走入大家视线。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人们纷纷购买学区房,形成“学区房热”现象。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通过走访调研深入探讨“学区房热”背后的因素和带来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区房;择校;教育公平



教育涉及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直以来是民生领域的重要讨论话题。择校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利益,当下“以房择校”显然成为普遍选择,导致“学区房热”现象出现。重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各区县中尤以沙坪坝区的教育最为显著。为了进入重点中小学,人们对带有入学指标的学区房趋之若鹜,甚至不惜耗费巨资购买无电梯的高龄楼梯房,且学区房大有供不应求之势。那么,“学区房热”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后果?


一、学区房何为

起初,“学区”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名词,且其常见于机期刊《刊授党校》的文章,比如“党校内蒙古学区”。直到2005年前后,才出现一些与当前的“学区”概念相似的文章,越来越多的文章标题也含有了这个名词,“学区”和“学区房”这个概念才慢慢在大众眼中变得火热起来。[1]

回顾学区房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教育资源稀缺得不到均匀分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整顿教育的理念中提出要办重点学校。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市场化让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拉开差距,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以后,教育与房地产开始绑定并深度融合。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免费,并将其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这才结束了重点校制度。在这之后,学生可以就近入学,不需要通过考试。然而,家长已经意识到想要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就不能只依靠地理因素入学,而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孩子选择不错地学校。政府为了缓和这个局面,决定在就近入学的基础上,按住宅所在的学区入学,这使得学区房纷纷走入众人眼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学区房,以便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

学区房本质上属于房屋财产,拥有住宅的普遍功能,能够给一个家庭提供住处。从学区房的获得类别来看,有的家庭租学区房,有些家庭买学区房;从学区房的社区角度来看,租房的家庭只是暂时拥有了当地居民的身份,但因其定期流动的性质,使得学区房社区的人没有较高的相互情感寄托,且社区网络松散,不过,这类学区房社区的居民都有同样的需求,那就是他们都对较好的教育资源展示出了较高的渴求,因此,一定程度上,这类学区房社会空间结构反而还较稳定。与此同时,学区房也成为了教育上升的标志,成为了优质教育的通行证,而这个功能的实用性远大于住宅功能。


二、“学区房热”的形成原因

家长的教育观

中国素来尊崇教育。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成为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家长日益重视孩子的教育。布迪厄认为家庭存在三种资本,分别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其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学生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家庭文化资本帮助学生提早养成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受到文化资本的影响,中国某些区域并不适用。在文化资本无法发挥显著性效果的情况下,经济资本能发挥很大作用。家长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本,在已知入住学区房能接受重点学校的优质教育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为了让子女获得优质教育而购买学区房,给子女创造不错的教育条件。

重点学校与就近入学政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学区房热”现象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要厘清该问题,有必要先对学区房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学区房热”是不完善教育政策导致的结果。学区房的形成与发展同两项政策密不可分。

一是政府教育部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点学校政策”。重点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年,时值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提出建设重点学校并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一直强调和延续了“重点学校”政策。2006年我国修订了《义务教育法》,提出缩小学校间办学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但由于长期积累,重点学校形成了“马太效应”持续吸收优质资源,不同层次学校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十分巨大。且地方制定政策可以在中央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根据实际辖区情况来制定,其中存在着一定的活动空间。重庆直到2011年颁布的《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才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或者变相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但由于长时间积累重点学校的口碑、底蕴已然形成,当地人依旧追捧“七龙珠”等重点学校的现象有增无减。

二是旨在增加入学率的就近入学政策。“就近入学”初衷是为了防止先赋因素阻滞受教育者获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九条首次提出“就近入学”。1997年,国家教委出文“取消择校生”,这使得主要入学方式由择校入学转变为就近入学。同时,重点学校政策依旧存在。多方因素影响下,我国的学区房制度逐步确立。

教育市场化

教育具有生产性,可以培养优质的人才,具有经济效益。适当的市场化教育,或是高等教育市场化,能够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然而,当义务教育和房地产商合作、且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学区房在一众普通住房里脱颖而出、成为很多家长购房时的优先选项时,教育开始带有产业经济的影子,具有一定市场性质。原本,相较于普通住房而言,学区房只是使众人多了优质教育入口的机会。但现在,许多房地产商和重点学校进行合作,学校特意给附近楼盘的住户设置了班级,形成“购买楼盘即可获得优质中小学入学机会”的模式,学区房反而成为了优质教育的“入场券”。


三、“学区房热”的社会效应

教育异化

在“重点学校政策”、“就近入学政策”这两者相互作用下,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牢牢地掌握在了公立学校手里,富集教育资源的学校通过与房地产的结合,使得这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市场化、资本化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抢转变为对学区房的争抢。因学区房的稀缺性和昂贵价格,有能力购买学区房的家长往往处于社会的较高阶层。有些家长让孩子进名校, 甚至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是为了让孩子与同一阶层的同学建立关系,家长之间也形成重要的人脉圈。多个朋友多条路,他们深谙此道。

A:“如果子女的同学家长都有很强大的背景,娃儿以后关系也强很多啊“XX大学旁边一个小学,每天来接娃儿的家长基本都开大G,保时捷这些车,普通奔驰就是差的不得了的,小学旁边是XX中学本部,可以想象多么牛逼”

B:“娃儿的发小,都有宽广的人脉”

C:“同学家长的背景好少会拿来给同学用哦,除非自己作为家长背景也差不多”

C:“成年人都是明白人,利益相互交换”

由此可见学区房不仅附带优质教育属性也附带社交属性,通过学区房也可以连接到圈层相近的人进行社会交换。学区房高昂的价格似乎与高尔夫俱乐部高昂的会费有异曲同工之处,高昂的学区房价格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了特定阶层的禁脔,当就近入学与社会公平渐行渐远, 其本质也就出现了严重的异化。

阶层固化

学区房和重点学校绑定在一起,其实不太利于出身一般的孩子的更好发展,毕竟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家长也会给孩子提供兴趣特长等教育。社会学家彼得·布劳认为,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存在阶层分割现象。他认为,“分割”指的是拥有不同社会特征的群体阶层分别居住在不同地域、而不是均匀分布在同一区域内部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在地理位置上,只有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才会较为均匀地分在一起。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的数据表明,初中存在较高程度的阶层分割现象,家庭阶层有优势的孩子通常在当地排名更靠前的学校就读,而家庭阶层较低的孩子就读学校则排名相较靠后。若是想消除学校的阶层分割,大约45%的学生需要变化他们的学校,庞大的数字比例告诉我们,当今是一个高分割水平社会。[4]同样的,在高社会分化下生活的孩子也会受到“同辈群体效应”的影响,交流对象大多和与自己阶层无异、和其他阶层的人的交流较少,这也表明阶层间的边界却越来越强。久而久之,普通家庭出生的读普通学校的孩子和良好家庭出生的读重点学校的孩子的差距愈来愈大,在社会竞争中,前者大部分会处于劣势,渐渐的,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社会固化越来越严重。“寒门出贵子”的普世名言也逐渐转变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各个阶层间的流动也越来越小。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重庆是国内房价较为合理的城市之一,从各大房地产出售网站来看,目前主城挂牌均价约为12095元/m²。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重庆主城的多数小区价格都集中在一万到两万元。即便是重庆市内的重点中小学的学区房,价格也保持在两万附近。其上升速度和平均房价总体低于同为新一线城市的杭州、成都。尽管学区房价格普遍贵几千元,但在同等条件情况下,家长会因学区房的优势优先选择购买学区房,学区房购买者也会比普通住房购买者多缴税。可以说,学区房是房地产收入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也一定幅度上增长了政府的财税收入,为重庆市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老城社区衰落的缓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想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必须去有意识地择校,而就近入学政策让“学区”成为教育资源的争夺口,学区房也顺势而生。然而,重庆市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现在,并非所有重点学校附近都有新楼盘来进行合作,政府也不太可能将大部分土地资源用来建设学区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合理地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政府组织翻修改良许多老旧社区的房屋,让其成为重点学校配套的学区房楼盘。

例如,双钢路小区曾是重庆钢铁涉设计研究院的职工居住区,老人占小区总人数的30%左右,该小区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巴蜀小学对应楼盘的性价比较高的房子,建面约一万八千元,且成交率较高;而位列重点小学之一的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周边大多是10年以上的住宅,甚至还有很多老破小小区,不过因为较近的地理位置,获得了不错的成交率。比如隆鑫天雨方、科强锦龙苑等小区以一万多的单价获得较高的成交率,大大缓解了老城区的衰败。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学区房的历史和发展脉络探讨了“学区房热”现象的形成机制,同时深入分析了其带来的社会效应。越来越火的学区房反映出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向好发展,国人越来越重视教育和下一代的发展,但教育资源有限,如今为了争夺良好的教育资源,内卷化也越来越严重。在此,如何让义务教育惠及大多数人、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分析现有调查资料,重庆市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内卷”,给孩子买学区房实属无奈之举,他们认为孩子的最终发展和其努力程度息息相关,同时他们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未来,教育资源分配一定会公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注重共建共享”“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等相关建议,建议政府注重各地区的教育资源联动,打造教育资源共同体,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化的发展。或将部分教育资源权力让渡给办学单位,让办学单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配置资源。此外,家长也应该明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相较于培养技能和提高竞争力,孩子的内心成长更重要,不可一味追求就读重点校而放弃关注孩子心理、施加更多压力,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施旖旎,季春梅. 学区房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J]. 学海,2017,(04):122-127. [2]江姮. “学区房”择校背景下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2. 周序. 家庭资本与学业焦虑——试论“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06):96-106.

  3. 冯建军. 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J]. 高等教育研究,2008,(06):1-7.

  4. 吴愈晓,黄超. 基础教育中的学校阶层分割与学生教育期望[J]. 中国社会科学,2016,(04):111-134+207-208.

  5. 方建锋. 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的内在理路与未来走向[J]. 中国教育学刊,2021,(09):14-19.

  6. 陈婧,陈建华. 从“管理”到“治理”:学区政策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J]. 南京社会科学,2020,(09):133-140.

  7. 李靓.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8. 吴遵民,沈俊强. 论择校与教育公平的追求——从择校政策的演变看我国公立学校体制变革的时代走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6):111-118.


本文系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以房择校:学区房的形成机制和社会后果研究”(20211065006);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住房消费与社会阶层分化研究”科研项目(sisu20176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