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践·体验——让德育根植心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探索 ·实践 ·体验——让德育根植心间

吴有庆

东阳市画水镇画溪小学

内容提要:在推进“双减”落地,转变育人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将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中,达到“乐中学”的最佳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实践能力,优化劳动育人效果。

关键词:体验;实践;探索;德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获得活动主题教育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

  1. 合理利用教材 增强劳动意识

教师转换自身的传统落后的思想,深度挖掘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劳动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案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劳动感受,以及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心得体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浙教版《劳动》五年级上册《传统工艺需传承——传统玩具我制作》这一项目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在上课前去了解中国民间传统的儿童玩具种类、来源背景、制作方法等等。教师则应该仔细研读教材,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课伊始,先学生说说在课余玩的游戏,再老师分享自己在小时候玩的玩具和游戏,比如,打自制木质陀螺、滚铁环、踢鸡毛毽子、翻花绳儿、丢沙包、做弹弓等,一说起这些,学生各个都羡慕老师曾经玩过这些他们所不知道的玩意儿,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接着,教师适时引出逐渐远离我们生活的中国民间儿童玩具——竹蜻蜓、七巧板、华容道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动脑,设计方案、探究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他们的历史、结构、外形、种类等知识,分享自己参与劳动的心得体会,品尝体验劳动中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从而明确劳动的重要意义,激发主动参与劳动的欲望。

二、开展实践活动 锻炼劳动能力

(一)创造机会,从劳动环境实现个体价值

要想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作用,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开展,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体能素质水平的劳动实践活动,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活动的安全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合作性。

例如三年级上册《劳动》中的任务二《我是小小面包师》,我在课前准备好烤箱、插座、面粉、鸡蛋、葡萄干等食材,单单准备配料环节就足以让他们兴奋好多天,课余时间就向老师汇报我还要准备哪些配料,甚至有的学生自主去《小红书》、《烘焙小屋》等手机app学习各种制作自己喜欢口味面包的操作流程,在课堂上大展身手。虽说初次在面包制作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揉面时面团湿滑黏手,面包表面太干太硬烤焦,体积过大或过小,烤制时间长短问题……即便如此,学生在分享、交流、体验面包制作过程中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积极踊跃和兴趣盎然,就连平时比较文静腼腆、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参与整个小组团队中,帮忙拿东西啦,共同解决难题呀,即使烤出来的面包不成功,也无法阻挡学生们似火的热情,真正品尝到付出劳动的成果才是最最美味和香甜的。

(二)走出学校,使劳动实践拓宽发展空间

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一种普及大众的教育。况且,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所以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班级这个小圈子的实践。例如,我在进行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职业劳动无贵贱》一课时,组织学生从家人进行调查,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从业要求和工作内容,了解家人是如何在岗位上工作的,选择适合我们年龄、身份,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职业进行体验,比如教师、售货员、环卫工人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不同职业的专业技能和要求,尝试着感受职业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还可以领悟每一个行业对社会发展都有贡献,职业劳动不分贵贱。

在教学《设身处地真服务》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村子里的娱乐健身场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分别从活动、环境、交互、物品和使用者五个维度梳理场景中的多样化信息,了解村民对设施的使用感受,发现需要关注和改进的地方,使学生在整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样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帮助,满足需求。

(三)家校合力,让劳动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劳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各项生活需要的基本劳动技能。纵观现在的学生,自己不会系鞋带、不会烧饭洗衣服、连吃个饭也要长辈喂着吃……类似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可见,劳动教育是多么重要,又多么缺乏啊!

正因如此,在浙教版的每册《劳动》末尾,都为学生罗列了每学期家庭劳动清单,以及家庭劳动评价,劳动清单内容涵盖了整理、洗涤、烹饪、物品使用、购物理财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又根据年龄特点、能力大小细化为若干个劳动技能,如物品使用方面:三年级要学会使用电冰箱、微波炉、缝纽扣;四年级应学会缝制香袋、组装玩具;五年级要会用电水壶烧开水、擦玻璃、用吸尘器吸尘;六年级能电扇清洗安装、搭帐篷等。这样,使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初步掌握几项基本的生活劳动,再对照清单中的项目内容,根据自己的完成情况在相应的劳动参与度和劳动技能中评价。

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除了学校的组织,老师的监督之外,更重要的是联系家长,寻求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家长的力量,共同来教育孩子,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任何一个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走路说话的,任何一项技能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习得掌握的,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这样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领悟真谛,挫折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劳动素养和品行养成。

三、科学客观评价 树立劳动榜样

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要随时进行跟进评价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比如,性格特点,身体素质,劳动结果等对学生阶段性的劳动进行质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活动过程,并要终端活动结果为辅进行活动评价。同时也应该考虑劳动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考量和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对于表现优异或者进步的学生,应该给予口头表扬或者一定的奖励,在学生中树立劳动榜样、典范。对于以消极态度面对劳动的学生,教师应该善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设计个性化的劳动教学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和提升。

综上所述,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世界。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的鼓励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体验,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样,学生就能达到“乐中学”的最佳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优化劳动育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龚梅花.普特融合,美美与共——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策略探微[J].小学时代,2019(3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