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生欣赏沈周《庐山高图》的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2

探析小学生欣赏沈周《庐山高图》的途径

马星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摘要】《庐山高图》是吴门画派沈周为了祝贺自己老师大寿而作的大幅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欣赏它是有一定难度以及有育人价值的,本文通过以下途径让小学生尽可能地从整体上对沈周《庐山高图》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首先引导小学生从认识沈周开始,其次,引导小学生发现作品之美,对《庐山高图》的笔墨特点、画面效果、手法运用、美学意境等展开论述,以探讨作品所蕴涵的内在审美价值。再次,引导小学生动手尝试,重点研究《庐山高图》的绘画技法特征,分别从树石技法、图示形态、设色等方面对其逐一研究,同时结合具体画面图片加以比较解析,力求把握沈周绘画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沈周 庐山高图 小学生 美感

对于地处苏州又是书画特色学校的小学生来说欣赏吴门画派代表沈周的《庐山高图》是非常合适的,在沈周绘画艺术风格的发展过程中,《庐山高图》是其绘画艺术高峰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从欣赏中,小学生会学到很多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感受到德育之感恩的育人路线。

一、通过图文对比的途径认识了解沈周

对于小学生来说,沈周是陌生的,所以很有必要先了解沈周这个人物,通过视频、文字等,可以了解到明代绘画艺术也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与明代中期的时代潮流相吻合,以仇英为显赫代表的院体青绿山水,以及著名的吴派首领沈周和文徵明、唐寅等人,共同体现了一种倾向,这就是接近世俗生活,采用日常题材,笔法风流潇洒,秀润纤细……”沈周生活在明代前期,随着明代中央集权制度慢慢弱化,沈周的思想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沈氏家业是当地知名家族,他受家人影响不从政做官,喜欢悠然地游览在山水、树林之间,我们可以从中想象出文人画家那种惬意的吟诗作对的雅逸生活状态。沈周沉浸在这样生活状态下,从而去寻找文人趣味。《庐山高图》便这样被创作出来。

二、通过观察细节的途径感受作品之美

对《庐山高图》作者以及背景了解之后,需要引导小学生整体观察与细节观察相结合的途径深入欣赏这幅作品。

1.细致观察中了解笔墨特点

通过整体观察与放大局部观察,小学生发现在笔法上,首先,沈周大量运用线条,根据山石、树木形态的特点进行刻画,具体是以淡墨勾勒山骨,在此基础上对山石的侧面先后皴擦渲染,然后多次以枯笔浓墨皴擦;以淡墨勾勒树干,后用浓墨复勾。其次,在墨的运用上,沈周围绕中间的山石重点刻画。整幅山体以中墨勾、皴,用淡墨积墨为主,塑造出敦厚的山石体积感。从而使画面中焦、浓、重、淡、清等墨色变化自然,给人感觉整幅画面生机无限。即使在画面内容繁密复杂的情况下,小学生也能够根据画面墨色的不同,感受到画面的主次、疏密、虚实等层次变化,比如同一块山石的明暗变化在笔墨表现上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中景山体与最左侧山石有着明显的明暗对比,经过教师放大局部图片,引导小学生发现笔墨的多少不同而知道这种对比是通过笔墨疏密变化产生的。除了山石上体现出疏密关系,画中杂树以及苔点的运用也十分重要。比如树木与周围丛林相互叠加、交错的关系并没有让人产生杂乱之感,是因为沈周对树木前后,笔墨的浓淡虚实都有合理的精心安排。各种点法错落有致聚、散、大、小等运用到位,墨色的干与湿,浓与淡节奏也拉得很开。另外,画面中云、瀑布笔墨的形成走势明确,能够在皴法稠密的山石中透出通透和灵动,进一步营造了画面空间。

2.一一对比中感受画面效果

在分析虚实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通过欣赏其他国画作品了解什么是虚实,小学生可以从各个作品中清晰地观察与总结到 “虚”指空白,“实”指物象。在山水画中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小学生通过“找一找”的比赛游戏进行自主探究,小学生最终会很有成就感地发现在《庐山高图》中中景山体以及远山的云烟处最能体现虚实关系,山体与树木为“实”,瀑布与云烟为“虚”,这种虚实结合也会形成一种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从整体画面看,画中实处面积多于虚处面积,画面左右两端为大面积的实,反之,中间山体为虚,画面节奏呈现出一种虚实相间状态,非常和谐,体现出节奏韵律之美。具体表现在《庐山高图》中间的浅色山石不仅与白色瀑布、溪水以及远处云烟有一种呼应关系,而且也加强了四周山石的黑白对比,从而使画面形象更加地主次分明。具体在山石细节上,如中间山体右侧的着墨较少,周围山林墨色上较浓重,这也产生了虚实变化,画面更加平稳。从而,可以引导小学生总结《庐山高图》的整体画面虽然繁复但是不凌乱,这是因为沈周注重大的虚实关系处理,即大的黑白关系的分布,注重局部相对虚实处理,即是笔墨虚实关系,形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画面效果。

3.动静结合中感受生机

小学生看到这个动静的词语自然会理解到其含义就是画面中给人动静的对比感,所以这个也可以通过“找一找”的小游戏引导小学生发现山峰的雄壮,瀑布的飞流直下,这一静一动使密实画面中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美感。

另外,云烟的处理也体现出动静结合特点,画中流动的云烟更是与周围山体的庄严肃穆形成对比,从而形成动势。这既丰富了画面形式,又活泼了画面氛围,形成动静对比,使画面蕴含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4.诗画统一中体会意境

在这幅画中还存在一种艺术,它是必不可少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国画的经验去寻找,自然会寻找到画面的右上部分,“庐山高”三个字,是为篆书,旁边的诗文是行楷。两种字体相得益彰,诗文的内容和主题相互呼应。由于此图是为老师吴宽祝寿所作,表达了沈周对老师品德的赞颂与敬仰。诗云“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黄鹄高举凌天风。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沈周的诗多为平淡真实的情感流露。然而这首诗豪放雄壮、荡气回肠。文中他先是吟诵庐山之高伟,然后将老师的人品比拟为高伟的庐山,再加上画中的松树、云海、五老峰等景观,更是突出了他的贺寿意蕴。在《庐山高图》中沈周成功的将心中的庐山景致表现出来,题诗的内容和情感也紧扣画面的意境,体现出诗画统一的美学意境。

三、通过尝试体验的途径感受丰富技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喜欢的是绘画体验,而不是一直欣赏,动手会让他们更善于思考,更有利于理解、记忆,体会技法是用来表现情感的。

1.体验皴法

引导小学生通过放大图发现石头上肌理的表现技法是细密的披麻皴、牛毛皴,用墨也比较润,主要以淡墨勾石骨,再在结构点上施以焦墨皴擦。亮面的用笔比较简略,暗面的山石用重墨进行多次的勾勒,皴法变化丰富,再在坡石的轮廓线上,以聚锋和散锋加上交错的苔点,塑造出一种厚重的质感。

在此基础上,小学生可以选择局部石块临摹,体验感受皴法所塑造的石头的厚重感。

2.体验苔点

在上一步皴法的体验上尝试画苔点,继续临摹其山石上的苔点,感受苔点长短、疏密增加了山石的生机与层次感。在这一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这些苔点所带给画面的节奏感。

四、结语

沈周的《庐山高图》可能与现实的庐山地貌并不完全相符,但是他的画面体现出了庐山崇高的气势,并且融合了对老师品德的敬意和赞颂,从而达到了艺术上的真实。

这需要引导小学生感受理解这座庐山不仅是视觉上的高,而且是用庐山高的这个形象来表达老师品德上的崇高。引导小学生理解这是感恩的情怀,学会感恩,学会表达情感。


 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7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