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学生工程训练全英文教材编撰关键点的探讨——以北部湾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6
/ 3

关于留学生工程训练全英文教材编撰关键点的探讨——以北部湾大学为例

张科研 黎泉 贾广攀 蒋庆华

北部湾大学 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摘要:随着高校国际化办学进程的推进,国内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项工程一直在持续地推进和完善。而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因此全英文教材建设则成为留学生教育的最基础工作,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英文教材编撰的关键点:教材翻译的宏观规划;教材内容翻译的准确性、通畅性、连贯性;图标及习题等的科学性,进而指导类似专业教材翻译的开展,提高此类中国特色课程全英文教材编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工程训练;教材;翻译;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Discussion on the Key points of compiling English textbooks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An Example from Beibu Gulf University

Zhang Keyan, Li Quan, JiaGuangpan, JiangQinghua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marine engineering of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11)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colleges internationalization, domestic colleges mu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is project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omoted and improved. Textbooks are the core teaching materials of a course, so the construction of all English textbooks has become the most basic work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key points of compiling English textbook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macro planning of textbooks’ translation; the accuracy, smoothness and coherence of the translation; the scientificity of icons and exercises, so as to guide the translation of similar profess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cientificity of the compilation of all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or such cours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Engineering Training; Textbooks; Translation; Foreign Students

  1. 引言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壮大,我国高校国际交流频度、深度和广度已经迎来了新的格局。2017年我校首次招收单独成班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发展至今,留学生已经分布在机械工程、建筑工程以及经济与管理等多个专业,2021届留学生绝大部分能够顺利毕业,并授予了相应专业学士学位。我校全英文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处于建设阶段,仍普遍存在“全英文课程或教材建设重视度不足、建设不完善”问题,尤其针对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即国外没有的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可做参考。这种情况下,只能综合考虑多方面要素自编教材。

工程训练课程,是由最初的金工实习结合特种加工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综合而来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让学生了解机电产品传统与现代生产过程,了解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和主要的加工工艺方法,熟悉新工艺和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使学生具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职业素养。工程训练是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培养现代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素养。留学生进入工程训练实训室,不仅能够体会工匠精神约束其散漫行为,而且提升他们追求自我、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首脑并用提高思维和身体的灵活性。工程训练全英文课程几近空白,全国也仅在2018年出版了一本全英文工程训练教材,以全英文方式授课的先例更加寥寥无几。然而,我校2018年秋季学期大胆开设全英文工程训练课程,要求全英文教材、课程大纲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紧跟其上。

我校选择中文教材进行自编翻译,已印刷完成讲义版,并用于教学过程中。本文结合工程训练全英文教材编撰过程的几点心得,加以汇总阐述,指导我国特色专业全英文教材的编撰。

  1. 工程训练全英文教材编撰的关键点

2.1翻译教材的宏观规划

首先,明确教材内容的选择。认清翻译教材应具备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其适度性原则进行编撰。

  1. 明确工程训练课程各项要素。目前,我校留学生工程训练课程的课时是工科类32课时,文科类16课时,对于多工种的工程训练课程来讲,安排课时较少;加之留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散漫,全英文课程的授课速度相对缓慢,所以如果教材编写内容太多,知识太深都是不合适的。因此,要求教材内容量要适当,且与上课时限相匹配。可将教材内容设置两部分:必修单元(16课时)、选修单元(32课时),拓展创新单元(16课时),对于文科留学生完成必修单元,而理工科类留学生在完成必修单元的基础上选择选修单元的内容。同时,一些对工程训练感兴趣的留学生可自学拓展创新单元。教材目录均以课次作为标题,例如:第1次课认识机械工程;第2次课安全你我等。

  2. 选择作为翻译参考的中文教材。韦相贵老师围绕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实际条件编写了《工程训练(工科类)》、《工程训练(非工科类)》两本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均已出版。基于以上两本教材,选为留学生的中文翻译教材,符合对留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章节顺序以及联系,且要偏重实践类课程教材编写的思路。教材内容篇幅、深度、涵盖面有限,留学生基础层次不同,应在有限的篇幅内突出重点,达到工程训练的教学目的,即整体了解制造业的流程,认识现代社会制造业的重要性、不断涌现的新材料、多样的产品加工方法,以及制造业所关联的各行各业的紧密联系,达到专业课与国际接轨,站在学术前沿,反映机械加工行业的历史发展以及国际相关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

  3. 了解留学生的特点。教材编写要具有针对性,即教材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陶友兰女士发表:“新翻译教材的编写必须以人为本,要站在学生的需求角度来选材和编撰。”编排内容应利于学生理解和知识的接受,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不仅仅反映在编撰教材内容的深浅、语言表述的准确,还需要关注专业知识中的专业词汇难度是否适合学生水平。对于留学生,“热处理”、“退火、淬火、回火”都是非常专业的词语,不容易理解也难用一两句话讲解清楚。因此,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的放矢,删除热处理、特种加工中物理化学原理等理论性强的内容,可侧重解决实际问题而无需系统知识学习和实训。

其次,明确教材的编译过程。可遵循A­-B-C 翻译模式,Adopt-Borrow-Create即模仿-借用-创新三个阶段。

1. 模仿和借用阶段。选择合适的中文教材及内容,编撰全英文工程训练讲义。首先由专业译员实现全部章节的整体翻译,再按照不同章节分配专职教师审核、修正,讲义需满足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以及整章内容的顺畅、无误、无重复。参考英文书籍、文献,引入更专业化叙述的前沿科技内容。组建教材翻译团队,确保工作进度,并做到讲义格式的统一。严格反复审核,确保全英文讲义的整体质量和水准,2018年10月我校完成全英文工程训练讲义的编撰。

2. 创新和完善阶段。到目前为止,该讲义已经使用近3年,完成了将近15个班级留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讲义使用过程中,不仅教师们不断发现问题,留学生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教学实际,引入新内容删除不恰当内容,修改教材中存在的格式、语句等问题,增加课时中配套课件或操作视频。2021年6月完成全英文工程训练讲义的第二版编撰。

3. 教材的出版阶段。选择出版社,完成教材的出版。

2.2保证教材翻译的准确性、通畅性、连贯性

一般来说,翻译的三个标准就是信、达、雅,也就是忠实于原文、内容完整且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流畅。从语言角度来说,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词义范围不一,句子功能不一,因而传递信息的内容也不一,在翻译时必然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增删、补充解释和再写作等。译者在翻译之前要对全文有一个把握,确保在翻译时是带着原文的思想的。

1. 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对于专业书籍的翻译,术语繁多,尤其需要注重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以免误导学生。对于课本中的难点,切忌主观臆断,一定要先查找相关资料,保证词汇和术语准确翻译。对于各种专有名词的翻译,要按照约定俗成的翻译方式,不然会使读者无法理解。注意不同搭配方式产生的不同词义,要分析清楚后再翻译。英汉对译的时候,必须使译文规范化,所有的字词句都要符合语法,不能出现中文西化或西文中化的毛病,导致译文晦涩难懂。此外,在教材中,缩写词需要完整解析,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SLS英文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译为选择性激光烧结工艺。此外,整部教材出现的专有名词要做到前后翻译统一。

专业教材翻译中,常见有同义词近义词辨析、专有名词辨析,要准确把握。

案例1:同义词之间的辨析。如翻译机械加工中名词“加工”,通过翻译工具查出“machining”“working”“process”以及“fabricate”等词,此时可依据语句进行辨析。其中,机械加工包括冷加工和热加工,冷加工译为machine,而热加工则一般译为process。又比方,机械加工方法中的“刨削”一词,翻译工具查出“planning” “cutting”,实际上实现刨削加工的设备不同,刨削一词的翻译也有所不同。对于牛头刨床shaper或shaping machine,其刨削一般译为shaping;而龙门刨床译为planning machine,所以此处的刨削译为planning。

案例2:专有名词辨析。对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翻译词组,可通过专业翻译词典、文献、网络平台查找。比如固定词组Draw in bar,按字面意思会翻译为“在杆上划线”,实际上是机械专业中的“内拉杆”结构。

2. 语句翻译的通畅性

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是要求译者把看到的内容再重新表达,对双语的文字表达能力都是极高的。翻译时要考虑到所译语言的语言习惯,符合规范,行文流畅,在此基础之上,再做到语言精炼优美。工科类教材一般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结构严谨,译文要保持原文的特点,保证条理分明,语言清晰,概念要表述清楚。

3. 篇章翻译的连贯性

翻译过程,首先要做到语意连贯,主题连贯。在翻译中,根据语义恰当地使用连接手段,会使行文流畅、通顺自然。翻泽这种交际活动要求译者首先以读者的身份与原文作者进行交际,要掌握原文的连贯性并推断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连贯性是句子的基础,也是文章的基础,如果文章作者缺乏连贯性,翻译者就不懂作者的意图,如果翻译人员翻译缺乏连贯性,就翻译不出好的文章。

2.3文中图标、习题的科学性

教材中的图表、习题、公式以及附录等,都是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形象化理解及归纳,而辅助呈现的,编撰中所涉及的格式要求如下:

合适的字号大小,图表中文字大小统一且清晰可见;

清晰明朗的图片,所查找图片不清晰需用绘图软件重新绘制,且符合工程制图要求。此外放置在文中的图片尺寸大小要适当;

典型课后题,要求不仅能够强化和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重组,而且具有课外拓展性,促使学生自我学习和提升;

注意公式常用表达符号的科学性;

关键难理解内容可附加章节参考书籍,书本中常用标记符分类汇总附加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看懂理透,参考文献以及附录都必须做到规范、严谨、科学。

  1. 总结

我校工程训练全英文教材、课程教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理念推向国际化的探索。

毋容置疑,工程训练翻译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还会影响留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因此,教材是开展全英文授课的关键且基础环节,必须从上至下严格编撰、审核、批阅和出版,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此外,留学生全英文工程训练教学,也将促进我国工科学生双语工程训练课程的开展,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助推我国人才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刘乙妃. 全英文授课项目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研究,广州,广州大学[D],2017.06.10.

[2] 陶友兰. 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6(5):33-40.

[3] 张玉环,曹淑娟. 浅谈提高教材翻译准确性的途径和措施[J],教育教学,1008(11):86.

[4] 赵玉闪,邵丹等. 留学生中医双语教材翻译的译者适应与选择, 国际会议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ASSR 2015), 2015.02.22.

[5] 曾艳明.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BASIC ENGINEERING TRAINING[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

[6]李海侠,邓磊等. 实验诊断学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的教材建设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01): 66-67.

[7]韦相贵,傅水根,张科研等.基于全英文授课的工程训练教材编撰探析[J],广西教育,2019(35):163-165.


基金项目:北部湾大学“线上线下示范课”建设计划项目19SFKC04;2019年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19QYKC05。2019年北部湾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9JGYB10。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重点项目GXGZJG2020A002

作者简介:张科研(1989-),女,山东济宁人,北部湾大学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