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2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评价

刘润东 崔书锦

37032119970726**** ; 14058119970618****

摘要: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在国际有着巨大的影响。国内已有学者对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原因、特征等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国内并没有针对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相关反对声音的介绍。本文将介绍第二次人口理论的原始表达,总结出几类主要的批评声音。

关键词:第二次人口转变 生育观念 人口理论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原始陈述

Lethaeghe和van de Kaa(1986)在30多年前创造了“第二次转变”一词,并提出了第二次转变可能会成为一个现象。一年后,van de Kaa受托撰写了一份关于欧洲人口状况的公报,他将这篇文章命名为《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这篇文章成为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最具开创性和被引用最多的文章。据谷歌学术统计,截至2021年3月,被引用3477次。

Van de Kaa(1987)在研究了30个欧洲国家人口变化后,认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人口特征是综合生育率低于2.1。并且,这一变化的推动力是观念的改变,个人从家庭中解脱出来,追求个人的快乐。[1]

Van de Kaa(1987)认为二战导致了婚前性行为的增加。二战后,人们首次性交年龄下降,同时,社会仍然认为婚姻是性行为的前提,因此这一时期结婚年龄有所下降。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生育率不断上升,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Van de Kaa(1987)提出,早婚使得生育不那么紧迫,已婚的年轻人会在经济上准备充分后才会生育。同时,随着避孕药物和器具的使用,削弱了生育与性行为的关系。性行为与生育的联系减弱,导致了结婚率的降低和同居现象的增多。婚姻不再主要是反映在对孩子的渴望上,生育率自然就下降到远低于更替水平。第二次人口转变是一个标准时间序列。Van de Kaa(1987)也承认,所研究的30个国家的家庭结构并不会完全按照这一标准顺序发生的,但是他们在转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由于离婚率上升和同居现象普遍,导致了婚姻作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模式被削弱。第二,以孩子为中心(king-child)变成了以夫妻关系为中心(kind-couple)。第三,从预防性避孕到自我实现避孕的转变。第四,传统家庭形式被更加多元化的家庭形式替代。

Lethaeghe(1995)的文章《西方国家的第二次人口转变:一种解释》,这是被引用次数排名第二的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文章,据谷歌学术统计,截至2021年3月,它被引用1659次。这是其上建立在van de Kaa的描述基础上,进一步将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特征及其序列分为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1970)离婚率增长,生育率下降,避孕革命,初婚年龄不再降低;第二阶段(1970-1985)婚前同居率上升,非婚姻生育率上升;第三阶段(1985-至今):离婚率平稳;再婚率下降,生育率提高。在最新的文献中,Lethaeghe(2010)重新阐述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以回应经验层面的一些反对证据和学者的一系列批评。Lethaeghe(2010)也承认不同社会的所用指标和人口转变是有所不同,发展路径也有变化,主要是在最后阶段会存在一些不同的情况。

关于第二次人口理论的几种批评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上解释了一些家庭和生育率变化特征,同时对于新出现的人口现象,Lethaeghe也在文章中给予了解释。但是对于Aries(1980)和Inglehart(1990)第二次人口理论中提到的从唯物主义到后唯物主义的这种转变,Coleman(2014)认为这个转变是有问题的,因为其缺乏经验性的证据支持。同时Coleman质疑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很多观点,质疑其观察的变化是否是全面的且生育率是否真正不可逆的。

Thornton(2005)对发展理论(家庭模型)和“斜眼看历史”的批评也适用于对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批评。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最原始的陈述是利用了横截面的数据解释所观察到的差异,似乎它们所代表纵向的变化。将横截面数据的解释来代表纵向变化需要强有力的假设,第二次人口理论并没有研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数据依赖于国家一级人口指标中的横截面数据。其假设了人类社会单线进化,才能使用这类数据。[2]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van de kaa(1994)就认识到,将多维度的现实情况看成为单线性、连续的是有问题的,然而,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提出者并没有做出修正。

第二次人口理论将后现代价值观视为一种强大的外生变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致的影响。这种对普遍解释的探索研究假设,是否能够被应用在不同文化中去解释生育和家庭的变化。人口的一些指标被视为向后现代主义转型发展的指标并一定是准确的。美国的家庭模式被第二人口转变理论的提出者作为教科书式的例子,但是他们也承认在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第二次人口转变的特征并不明显。

[3]但他们将其原因归结为这些地区教育水平较低,世俗化程度较低,并认为这些地区很快就会出现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变化。但是这些地区的情况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中,而且并没有改变的迹象。这种将21世界的地方差异看作是落后和暂时的现象真的是正确的么?

关于第二人口转变的最终状态假设和转换的秩序问题,都是以欧美白人国家为基础来,McCann(2009)认为这都是由种族中心主义偏见驱使的,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并不是一个健全的理论。其实,我们应该担心第二次人口转变从根本上强化了种族中心主义的解释,因为其最终的形式被认为是接受了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西方国家(北欧国家)。以西方的价值来框定并预测其他文化的走向是不可取的。

Bernhardt(2004)认为忽视性别差异是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缺点之一。她指出,个人主义不是性别中立的概念,其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含义。女性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对家庭变化的影响比男性更为重要。同时Mills&Blossfeld(2013)认为,全球化对最近几十年的家庭和生育率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而第二次人口转变忽视了这一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van de Kaa DJ. 2002. The idea of a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Popul. 2002(29)

[2]Surkyn J, Lesthaeghe R. Value orientations and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SDT) in Northern,Western and Southern Europe: an update[J]. Demogr. Res. Spec. Collect. 2004(3)

[3]Lesthaeghe R, Neidert L.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xception or textbookexample?[J] Popul. Dev. Rev. 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