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三字经》和《千字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4

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以《三字经》和《千字文》为例

王冬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传统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既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与义务教育课标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对现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来说也有适用的地方和积极的启发。《三字经》和《千字文》也是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佼佼者”,内容丰富,流传甚广。

全文从蒙学及蒙学教材的概念界定、《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内容简介、《三字经》和《千字文》的主要内容、共同点及比较以及《三字经》和《千字文》中的教育理念和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四个部分来论述。

[关键词] 蒙学教材 《三字经》 《千字文》 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启示


《三字经》和《千字文》作为我国开蒙教育的“第一书”,内容丰富,流传甚广,是一部高度浓缩的文字学史和中国文化史。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一、概念界定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这些都在蒙学教材中有所体现;同时,蒙学教材中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也有助于语文课程四条基本理念的实现。

(一)蒙学

“蒙”字有众多释义,但蒙学中的“蒙”字取蒙昧、启蒙的释义,指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古代殷实之家的儿童一般会在4岁左右开始读私塾,称之为“开蒙”。

蒙学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蒙学体现在《辞海》中对蒙学的定义:“蒙学也称‘蒙馆’,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作文及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2]广义的蒙学体现在徐梓在其《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一书中的定义:“把蒙学单纯地说成是学校,实在是偏狭了一些。其实,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教学旧时在书馆、乡学、村学、家塾、冬学、义学、社学等名称不同的处所进行。”[3]

徐梓对蒙学的定义和阐释被学者广泛接受,笔者也认同他的这一定义,认为蒙学是在特定场所,针对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普遍认为是4-12岁,即现在的小学阶段),进行识字写字、名物常识、历史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启蒙的教育。

(二)蒙学教材

关于蒙学教材的解释,徐梓在他的《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一书中也有说明:“所谓的蒙学读物,就是为了实施这种教学(即蒙学,启蒙教育)而编成的读本。蒙学读物又称蒙书、蒙养书、古代儿童读物、蒙学教材、启蒙教材、蒙童课本、语文教育教材等,各种名称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所指还是大体一致的。”[4]

从古至今流传的蒙学教材有很多,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等,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流传最广、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明代政治家吕坤曾在他的《社学要略》中说道:“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可见《三》《百》《千》在蒙学教材中的代表地位以及人们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二、《三字经》《千字文》的内容简介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

1.《三字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是谁,学界一直都有很大争议,得到广泛认可的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则是认为《三字经》为南宋时期杰出的学者王应麟所著;第二种观点认为《三字经》为宋朝文学家区适子所著,所持这一观点的是顺德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健明,他在用广东话背诵《三字经》的时候发现比普通话更加朗朗上口,因此经过十三年严谨考证,推论《三字经》作者是广东顺德人区适子;第三种观点则是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既不是王应麟也不是区适子,他的成书年代要更早,应成书于南宋绍熙至嘉定年间,慈溪桂氏家族最早将《三字经》列为蒙学教材用以教育子弟。[5]

2.《千字文》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千字文》相传由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所著,这点在唐代李绰所撰笔记《尚书故实》中有记载:“《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人皆不晓。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6]这也是《千字文》通顺可诵、朗朗上口的由来。

(二)版本

1.《三字经》的各种版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已有的版本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版本、明代的1092字版本、明末的1122字版本、清初的1140字和1170字版本、清末民初的章太炎编写的《三字经》增订本以及建国后的版本。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编写的《三字经》增订本,全书1130余字,为三言韵语,故称“三字经”。“章先生在《重订<三字经>题辞》中说:‘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辑《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未,其启人知识过之。’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三字经》以丰富的内容启迪童蒙的作用。”

[7]

2.《千字文》的版本

最初版本的《千字文》每4字一句,共250句,一千个字。但自1952年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和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千字文》句句押韵,每句皆为典故,构思巧妙,内涵丰富。

三、《三字经》《千字文》的主要内容、共同点及比较

(一)《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纵观《三字经》的全部内容,它既是一部劝学经,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它不仅体系清晰明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字经》的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来分析,第一部分是论“学”与“教”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论“学”的内容和要求;第三部分是论“学”的态度。

1.第一部分:“学”与“教”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里主要论述了人在最初的天性和本性是善良的、相近的(“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家庭、环境以及后天的学习的不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和性格会有很大的不同(“性相近,习相远”);并且,父母和老师要对儿童进行正确、严厉的引导和教导(“教之道,贵以专”)。同时,列举了“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和“窦燕山教子有方”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2.第二部分:“学”的内容和要求。

这一部分里主要论述了儿童应该学习礼仪(“亲师友,学礼仪”)、孝悌、见闻(“首孝悌,次见闻”)、数、文(“知某数,识某文”)、经典(“详训诂,明句读”“小学终,至四书”)和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可概括为“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朝民国到如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并且,指出“学”的要求“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同时,列举了“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等例子,为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

3.第三部分:“学”的态度。

这一部分里主要论述了学习要勤奋、勉力(“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同时,列举了路温舒、公孙弘、孙敬、苏秦等人刻苦学习的典故(“彼蒲编,削竹筒”“头悬梁,锥刺股”),告诫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勤奋勉力。

(二)《千字文》的主要内容

《千字文》全文一千个字,互不重复,四言为一句,各句押韵,可读性强;且篇幅短小,适应启蒙阶段的儿童识字要求。与《三字经》相比虽然难度较大,但其中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说是蒙学教材中的百科全书。在汪啸尹纂辑、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一书中将《千字文》全文的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第一部分(1-36句):从天地宇宙之初说起,只有宇宙存在,才有星辰变幻、春夏秋冬、天气变化、瓜果蔬菜、山川河流、朝代更迭和盛世安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最丰富的知识;用韵律的语言提起儿童的兴趣。

2.第二部分(37-102句):这一部分讲了要孝敬父母、有德有信、知错就改、静心养性、忠君敬主、学优从仕、关心朋友、淡泊名利的人的修养标准和准则。

3.第三部分(103-162句):这一部分讲了都城繁华、宫殿奢美、人才齐聚、珍书万千、贤君贤臣、国土壮美的有关统治方面的内容。

4.第四部分(163-248句):这一部分讲述了农业为本、为人中庸、谨慎处事、淡泊名利、谨言慎行、生活朴素、尊卑有序、善学勤奋的有关恬淡的田园生活和静心处事人生态度的内容。

最后两句没有实质性的含义,因此在这里不算做第五部分。

(三)《三字经》与《千字文》的共同特点

1.集中识字,且富有韵律。《三字经》三言为一句,很少有重复的字;《千字文》四言为一句,没有重复的字,扩大了儿童的识字量。《三字经》和《千字文》中包含的字也都是基础字,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选字常用且实用性强。句中包含大量韵语,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符合儿童的识字特点。集中识字也为儿童之后学习和理解其他书籍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宗法观念、伦理道德思想丰富。《三字经》中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等等。《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伦理纲常、宗法观念,虽然其中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需要和糟粕的部分,但仍对规范儿童行为、引导儿童积极向上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各学科知识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三字经》中的“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等等。《千字文》中的“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等等。这些都包含了文、数、时历、家畜、天文、地理等等一系列生活百科常识,对于儿童来说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增长他们的见闻。

(四)《三字经》与《千字文》在内容上的比较

1.《三字经》在选字方面比《千字文》更加简单,《三字经》中更多的是基础性的字词,《千字文》中更多是富有深刻内涵的字词,因此,《三字经》更加适合小学初级阶段的儿童使用,《千字文》更加适合小学高级阶段的儿童使用。

2.《三字经》开篇是“人之初,性本善”,从人的最初和本性出发,由懵懂无知到学富五车;而《千字文》开篇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天地、宇宙出发,奠定了全文是以宏观的视角、宏大的内容展开的,叙述了众多知识内容。

3.《三字经》更加侧重封建伦理纲常方面的内容,重视其教化作用;而《千字文》更加侧重各种名物常识的列举,重视其启蒙作用。

四、《三字经》和《千字文》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要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特点

《三字经》中讲要先“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教导刚开始识字读书的儿童,要先讲明白每个字的意义,然后再教他们断句和朗读,把《小学》读完了,才可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千字文》中先讲了各种名物及生活常识知识,然后讲了修身的标准,进而讲了与统治国家有关的内容,最后讲了君子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这些都体现了教学内容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以及个性等方面也都处于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

(二)语言要简洁含韵,提倡诵读

《三字经》三言一句,《千字文》四言一句,且句子与句子之间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到有意识记发展,他们很容易背诵朗朗上口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含韵多或配图色彩鲜明的学习内容,即使他们不明白内容的具体意义,也可以很快的重复出来。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要教授的内容编成易于朗读和背诵的体例,并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唱儿歌日、讲故事、做游戏等等,既方便学生理解,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例子要生动形象,调动积极性

《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例子中的榜样贴近学生年龄及生活,更容易使学生迁移行为的产生;而《千字文》中“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等例子更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具体的画面,培养他们的直观想象能力,然后不直接给出画面,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知识要丰富整合,形成体系

《三字经》和《千字文》中的内容丰富、体系鲜明。《三字经》开篇从人的天性和本性这些基础的东西讲起,然后讲了“教”和“学”的重要性、“学”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的态度,这些内容层层递进,逐步具体;《千字文》开篇从天地和宇宙这些大格局讲起,然后讲了生活常识、统治相关的内容以及个人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这些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有体系这个概念,培养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五)道德观念要层层渗透,塑造健全人格

《三字经》和《千字文》中都处处渗透着教育要以德为先和以学生为本,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孝悌睦亲、择友爱朋……但现在的孩子处在一个网络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所接受的知识熏陶良莠不齐,一个连父母、老师、兄弟姐妹都不体谅、亲近的人,怎么能相信他可以成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是学生的榜样和朋友,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小结

相比而言,《三字经》字有重复,词无藻彩,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三字经》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更加适合小学低段来学习;《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更加适合小学高段来学习。

但《三字经》和《千字文》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现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不谋而合,可借鉴的意义大。内容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以学生为本、以德为先的素质教育等等。它们既符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应试教育之下对学生人格和德行的培养。虽说其中仍有糟粕的内容,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重新修订一本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三字经》和《千字文》,让传统蒙学教材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633.

[3][4]徐梓. 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

[5]张如安.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02):82-85.

[6]张固.大唐傳載(外三種)[M].北京:中华书局,2019:140.

[7]弦声.由荒蛮通向文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的编纂特点及人文价值[J].殷都学刊,1995,(02):51-52.

[作者简介] 王冬(1998—),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