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风貌形象构建——基于美丽江苏建设背景下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3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风貌形象构建——基于美丽江苏建设背景下的思考

付莉莉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36



摘要:文章从南京国家农高区生产、生活、生态等风貌形象现状特色入手,准确把握美丽江苏对农高区风貌形象构建的要求,以山水空间、乡村田园、科技人文为切入点,研究南京国家农高区风貌形象的总体空间格局,从斑块、廊道、基质三个层面,分别解析风貌形象构建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对各类风貌形象要素分类进行导控,以期促进美丽田园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丰富美丽江苏建设内涵。

关键词:美丽江苏 美丽田园乡村 农高区 风貌形象

1.时代背景与现实困境

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十九大进一步对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将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作为主抓手之一。“美丽江苏”强调打造山水、田园、产业、人文融合共生的美丽乡村,坚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化,体现对田园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美好导向。

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11月,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获国务院批复,建设升级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成为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乡村农业风貌受到侵蚀,人地关系不断割裂,出现同质化和过度人工化等问题,原多样化有机生态斑块,逐步演变为均质单一的规则斑块,乡村农业风貌特色与地域文化特征逐渐衰退。现代化、规模化农业集约生产模式导致乡村农业生态系统面临产业均质化、农作物种植单一化、外来物种入侵、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冲击。

本文以农高区为研究对象,以“美丽江苏”建设为契机,从空间规划角度,探索乡村农业风貌形象构建路径,为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提供指引,实现“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转变。

2.美丽江苏背景下农高区风貌形象构建内涵

2.1相关概念

2.1.1美丽田园乡村

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乡村为目标,改善农民人居环境,推广发展绿色农业,以农文旅协同发展模式,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坚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的美好导向,打造一批山水、田园、产业、人文融合共生的美丽田园乡村。

2.1.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农高区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是科技创新振兴乡村的样板区。

《意见》[3]指出,农高区要突出“农、高、科”三个特色,“农”指聚焦“三农”,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环境美化;“高”指汇集高新技术、吸引高端人才、坚持高标准建设;“科”是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本质特色。

2.1.3乡村农业风貌形象

乡村农业风貌形象是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要素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景观形态,它涵盖了乡村农业生产风貌、生活风貌、生态风貌三方面的丰富内涵。。

2.2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南京国家农高区”)

南京国家农高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总建设范围即白马镇全镇域,面积145.86平方公里。

《批复》[2]中,明确了南京国家农高区围绕绿色智慧农业发展主题、聚焦“两区一地1”的建设定位,以生物农业为主导,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特色加工为特色,农业科技服务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引领示范高新技术和生产模式、东部发达区域现代农业高品质发展、产城产镇产村一体化发展的三大方向。

2.3美丽江苏背景下南京国家农高区风貌形象构建

文章以南京国家农高区风貌形象为研究对象,从三生内涵入手,生产风貌是核心,生活风貌是表征,生态风貌是保障,传承和塑造农高区空间风貌特色,探索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的广泛内涵。

农高区风貌形象的构建也是其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类风貌形象的示范中展现“农、高、科”三大特点,如何展现三农主题、突显科技标签与创新本色、呈现高标准与高新技术特色,是本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3.美丽江苏背景下农高区风貌形象构建路径

3.1农高区风貌形象构建思路

本文以“斑块-廊道-基质”的农业景观模式为基础,在美丽江苏和农高区建设的双重要求下,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构建农高区风貌形象体系,并进行分类导控。

斑块指各类空间景观节点、农田斑块等;廊道指各类线性风貌要素,如河流、路径、山水边界、农田边界、生态廊道等;基质指各类面状风貌要素,在农高区风貌形象构建中起主要作用,包含各类特色风貌分区,如农业生产区、科技文化区、乡村聚落区等。

3.2 技术路线

文章从南京国家农高区三生风貌形象现状特色入手,以山水空间、乡村田园、科技人文为切入点,研究确定南京国家农高区风貌形象总体空间格局,再从斑块、廊道、基质三个层面,分别解析风貌形象构建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6269284bc9932_html_8e8af584d52151bc.png

图1:农高区风貌形象构建技术路线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美丽江苏建设背景下南京国家农高区风貌形象构建

4.1场地解析

4.1.1生产风貌形象现状特色

基于地域分布及种植、养殖的种类基础,农高区现状农业生产景观可划分为大田种植(粮油作物)、蔬菜种植、林果种植、花卉苗木、双莓种植和动物养殖六类。整体呈现规模化程度不高,空间分布碎片化、均质化,季相形态、色彩单调。南京国家农高区获批以来,加快聚集高品质农业科技资源,农业高新科创风貌已初步显现。

4.1.2生活风貌形象现状特色

南京国家农高区现状乡村聚落可划分为特色保护类和优化提质类,其中特色保护类又可划分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三类风貌。现状乡村聚落整体分散均质、集聚度低,大部分村庄人居环境欠佳,人文地域特色不显,南部村庄较北部特色突显,但保护利用程度较低。现状道路可划分为交通性、景观性、生活性三类道路,交通性道路两侧农业景观观赏性不佳,部分乡野小道景观特色显著,乡村聚落内的生活性道路有待整治提升。现状人文资源可分为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两类,其中历史文化资源以古墓葬、古遗址为主,与优质山水资源关系尤为密切如周园、神仙洞等;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李巷、石头寨等。人文资源点多分布在山体、农田及乡村地带,与优质山水资源和乡村田园紧密交融。

4.1.3生态风貌形象现状特色

南京国家农高区属宁镇丘陵地区,为丘陵地貌中的低山缓丘,总体上呈低山绵延、峰丘围谷的地势特征。南京国家农高区四周被东庐山、观山、回峰山、芳山、茅山、金鸡墩等低丘环绕,山体远景良好,但与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较弱。区内丘水汇流,河道形似叶脉,连接大小水库十余处,滨水景观不佳,部分河道淤塞。区内林地可划分斑块状林地、线状林地和集中成片的面状林地三类,斑块状林地指与耕地、村庄纵横交织的林地资源;线状林地主要沿河流、铁路、高速等重要廊道分布;面状林地成片分布在四周丘陵山地。

4.2风貌形象总体格局

立足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风貌形象现状资源的概况和特色,根据美丽江苏和农高区的相关要求和建设目标,规划形成南京国家农高区“峰丘围谷、水润乡田;田园绘低、农科筑魂;四区三径、人文十景”的总体形象特色和空间格局。

4.3风貌形象要素分类引导

4.3.1斑块类要素

斑块类要素指农业科技、田园风光、山水生态、历史人文和红色文化五类主题十大特色景观节点。

农业科技主题特色景观节点展现玻璃大棚、喷灌滴灌、创新农产品等农业科技风光,应用农业科技元素打造景观节点,突出高新科技特色。田园特色景观节点突出多元农业种植特色,如双莓种植示范田、智慧农业示范田、鱼稻共生示范田、立体循环农业示范田等。山水特色景观节点主要结合龙王庙水库和东庐湖打造湖光山色的风貌形象,运用乡土材料,保护原生生态环境,延续山水景观自然形态特性。历史特色景观节点依托周园景区,延伸文博文化内涵,融入特色民俗、艺术工坊等多样景观元素。红色特色景观节点依托李巷,保护和延续红色文化风貌。

6269284bc9932_html_fa257fa5a6f58f2.png

图2:斑块类要素分类引导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3.2廊道类要素

廊道类要素按山水边界和特色路径分类控制引导。

(1)山水边界

山水边界可划分为山林、河流、湖泊和绿带四类。山林边界指东庐山、观山等山林景观界面,严格按相关生态保护要求进行管控,保证其开敞性与可观赏性,塑造观山景观节点和视线廊道。

河流界面可按城河、乡河、田河分类引导。城河界面体现小镇人文景观特色,以游憩性岸线为主,临河建筑注重与水系、绿化开敞空间的相互渗透,强调滨水岸线的可进入性与亲水性;乡河界面体现乡村聚落景观特色,临河建筑界面体现乡村传统地域风貌;田河界面体现自然田园景观风貌,两侧以农业田园为主,形成观赏性岸线,保护生态特色,运用生态元素进行岸线整治。

湖泊界面可按郊野湖泊与人文湖泊分类引导。郊野滨湖界面主要为山、林、田等自然生态景观,以生态岸线为主,保证与自然山林、田园景观的视线视廊关系,形成湖山相望、湖田相依的良好互动;人文滨湖界面兼具游憩和观赏性岸线,强调滨湖岸线的可进入性和亲水性,保证重要观湖视廊视域,形成错落有致的滨湖天际线。

绿带界面指重要生态防护廊道,严格按相关生态保护要求进行管控,强调生态绿廊界面的连续及局部田园乡村景观的渗透。

6269284bc9932_html_7081b17c0d226ae.png

图3:山水边界分类引导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特色路径

构建农业观光、科技展示、生态休闲三类特色路径。农业观光径依托重要公路,串联多个农业示范基地,适当抬高路基,保证观览视野,注重两侧农业田园景观渗透。

科技展示径依托科技研发片区主要道路,串联重要建筑及实验田,突显科技农业景观,滨水空间注重打造慢行步道,沿路绿化设计步移景异,建筑体现科技感,屋顶露台进行绿化覆盖,增加园区建筑、农业设施、种植科技等科普介绍标识系统。

生态休闲径依托白马大道、环湖路、郊野小道等,串联文旅资源,突显乡野特色景观风貌,又可划分为郊野段、滨湖段、城镇段分类进行引导。

6269284bc9932_html_a8685e8407d4135e.png

图4:特色路径分类引导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3.3基质类要素

基质类要素指各类特色风貌区,按农业生产、科技文化、乡村聚落、城镇建设四类分类控制(城镇建设空间不在本文研究范围)。

(1)农业生产区

规划形成大田种植、花卉苗木、果蔬种植、林果种植、双莓种植、现代养殖六大特色农业生产风貌区,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结合现有农业种养殖基础,在尊重农高区全域农业产业布局要求的基础上,引导“斑块—廊道—基质”三者有机融合,运用农业季相设计方法,提升农业生产景观的空间、色彩、图案美,形成富有季相性、地域性、生态性的农田景观。

大田种植区斑块规整,呈规则几何状,空间疏朗开阔,色彩纯粹。花卉苗木区斑块形态灵活随地形变化,上乔下灌,层次丰富,季季异景。果蔬种植区大、中、小斑块镶嵌随地势灵活变化,自然与规则并呈,色彩丰富,结合生长周期营造季相景观。林果种植区斑块随地势起伏,呈带状或点状,茶林间作立体种植,增加组合镶嵌度与异质性,景观色彩立体化。双莓种植斑块片状与带状结合,形成“春花白、夏果蓝、秋叶红”的四季异景。现代养殖依据饲养种类和品种的习性、形态、色彩,呈现农牧并举、多业互养的农业景观。

(2)科技文化区

科技文化区依托科教试验农田、农业大学、农科机构和农科服务,展现农业科技新成果,形成农业高新技术区、农业科创服务区两大风貌区。

农业高新技术区依托科教试验农田,展示排水系统设施、玻璃温室、喷灌滴灌系统、智能化数字化设施等生产设备与技术,结合美学艺术表达,尊重本土文化,进行美学创新。农业科创服务区指农业大学、农科创机构、农科创服务集中区,塑造既赋有乡土特色又绿色生态的农创片区风貌。

(3)乡村聚落区

构筑“农植+农工+农服”融合的乡村聚落风貌特征,创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多元、农业体验丰富的美丽乡村,形成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优质提升四类乡村风貌区。

红色文化村落依托李巷为中心,凝聚石头寨、毕家山等红色文化村庄,展示红色文化与传统村落风貌,保持传统空间格局,提升红色文化体验,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历史文化村落依托周园景区,融入文博休闲、禅学佛修等特色文化体验,融入特色民俗、艺术工坊、文化交流等多元体验,建筑风格与周园徽派建筑协调。产业文化村落依托蓝莓、黑莓等特色农业产业资源,突显现代化、科技化特色,将农业科技与乡土文化结合,重点塑造田园文化与农业科技为特征的公共空间。优化提质村庄指规模较大、生态环境优越的村庄,加强村庄生活环境优化整治,提升街巷、驳岸、公共空间、乡村家具等风貌特色。

6269284bc9932_html_2d5d0c407721d81a.png

图5:基质类要素分类引导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美丽江苏建设背景下,对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伴随着乡村农业风貌生态冲击与特色危机等问题,农高区作为美丽田园乡村的高级形态,其风貌形象构建对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文章结合美丽江苏和国家农高区建设的双重要求,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入手,运用“斑块-基质-廊道”模式,构建南京国家农高区风貌形象体系,对各类风貌形象要素进行分类导控,以期促进美丽田园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丰富美丽江苏建设内涵。

参考文献

  1.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N].新华日报.2020-8-13.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同意建设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批复[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1-18(34).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04):13-15.

1 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