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8
/ 2

分析后路多节段 Ponte 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

蔡第心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省 361000

【摘要】目的:评价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随访时间至少2年。 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和最后一次随访时都接受了完整的脊柱前后位 X 光片。 比较术前术后和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全脊柱最大后凸角、近、远端交界角、胸、腰椎前凸、矢状面平衡、骨盆入射角、骨盆、骶骨倾角的情况。结果:随访2-6年,平均(4±2)年。Ponte 截骨节段为5~8个,平均(10±2)个;术后即刻整个脊柱最大后凸角明显低于术前(P<0.05),从术前的77.46±10.78°降低到术后的31.45±8.57°。术后即刻矫正率为58.89%,最后一次随访时为(34.24±6.39)°,与术后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即刻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比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与最后一次随访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近、远端交界角、矢状面平衡及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骶骨倾角),术前后即刻监测及最后一次随访均无显着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骨科手术对矢状骨盆脊柱序列没有显着影响。随访期间未发现近、远端交界性后凸、内固定手术没有失败、感染、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随访至少2年效果满意,这种类型的手术不影响矢状骨盆脊柱的参数。

【关键词】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Ponte截骨;治疗结果;青少年


休门氏病,也称为休门氏后凸畸形( Scheuermann's kyphosis , SK) ,是青少年胸椎或胸腰椎的结构性后凸畸形[1]。有些患者因为疼痛和畸形需要手术,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后路融合固定和前后路联合固定。前后联合入路被认为是治疗休门氏后凸畸形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后路截骨和椎弓根螺钉的应用,后路手术以其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后凸畸形的首选。它还广泛用于休门氏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然而,近、远端后凸畸形等后路手术并发症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此外,休门氏后凸畸形主要影响脊柱矢状面的曲率,但关于它是否会引起青少年脊柱和骨盆形状改变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以及脊柱和骨盆的矢状面形态特征,如下所述。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为(12.5±2.5)岁。外观畸形45例,腰痛、畸形35例。 胸椎后凸畸形42例,胸腰椎后凸畸形38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

纳入标准:(1)休门氏病,诊断,即相邻椎体楔形改变至少3处>50; (2) 随访2年以上; (3)接受单一的后路手术; (4)接受多节段Ponte截骨术。排除标准:(1)冠状动脉侧弯Cobb角>30°;(2) 脊髓的异常或其他病变; (3)既往脊柱手术; (4) 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不完整。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多节段Ponte 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骨科融合术。手术指征是后凸> 70°和/或后凸背痛。内固定融合的范围为上椎体近端、第一前凸椎间盘或与稳定矢状椎相邻的椎体远端。

患者采取俯卧位并使用 X 射线定位切口位置。在背部使用标准的中线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通过骨膜下剥离暴露预定关节节段的棘突和椎板。椎弓根螺钉可用透视定位销或手钉两侧钉置入,近端螺钉第3-5组可使用长尾复位螺钉,便于骨科过程中操作。从近端到远端,6-8块前后顶骨进行截骨,这些椎体对称分布在中心。完全切除冈上肌韧带和肋间韧带,用咬骨钳切除棘突,然后用椎板钳通过椎板间隙或超声截骨术显露椎管,切除关节突关节,包括上椎体下半突关节以及下椎体上突关节,完成Ponte截骨术。剪下两根合适长度的杆子来弯曲生理性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将双侧杆从远端接至足螺钉两侧,朝近端压入螺钉凹槽内,在长尾近端复位螺钉上依次拧紧螺钉。C臂透视显示出令人满意的骨科结果。确认全部内固定,清洗切口,调整椎体节段和椎板,进行皮质治疗。将截骨切除的棘突和自体骨咬成骨颗粒和/或人工骨颗粒,在一定范围内植入椎板和横突,切口逐层闭合。脊髓诱发体感电位和诱发运动电位的术中监测。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IBMSP统计软件进行骶骨倾斜角26.0的统计分析。 所有测量数据均表示为平均值加负标准偏差 (x±s)。 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是手术前、后以及最后一次随访休门氏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参数。 P <0.05 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12个椎体融合固定,平均(10±2)个椎体。术中Ponte截骨节段为5~9节,平均为(7±2)个。手术时间175~310 min,平均(242.5±67.5) min。手术失血量425-1250毫升,平均(837.5±412.5)毫升。所有病例均采用自体输血,输血量为250-550毫升,平均(400±150)毫升。

术后即刻整个脊柱最大后凸角从术前的77.46±10.78°下降到术后即刻的31.45.8.57°(T=8.274,P<0.05)。术后即刻矫正率为58.89%,最后一次随访时为(34.24±6.39)°。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87,P>0.05)。术后即刻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均低于术前(P<0.05),但与最后一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一次随访时近、远端交界角、矢状面平衡、骨盆矢状面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骶骨倾斜角)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3例患者术前疼痛术后疼痛缓解,最后一次随访时无明显疼痛比。随访2~6年,平均(4±2)年。监测80例患者无其他并发症。

3.讨论

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主要发生在脊柱矢状位,关于如何保持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研究较少。 综合评估脊柱畸形患者的矢状面和骨盆形态对手术策略的选择和预测术后矢状面平衡重建具有重要意义。骨盆矢状参数主要分为解剖参数、骨盆入射角和与姿势相关的参数、骨盆倾角和骶骨倾角[2]。在青少年时期,骨盆的入射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保持与骨骼成熟相同[3]

本组患者术后矫正率为58.8%,整个后凸角矫正效果最大,胸椎后凸不可避免地降低。但是,全脊柱最大后凸角的矫正率也是需要考虑术后矢状位重建正常的胸椎后凸角度,全脊柱最大后凸角的矫正不足、残留较大的胸椎后凸,近端交界性后凸分风险就会随之增加,另外腰椎前凸也代偿性也会增加,导致远端脊柱后凸风险增加,远端退变加速结节性椎间盘。全脊柱最大后凸角过度矫正、残留过小的胸椎后凸角度会导致平背畸形的出现,这也是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因此,在矫正整个脊柱最大后凸角度时,应充分注意重建正常的胸椎后凸,以保持脊柱矢状面平衡,减少近、远侧交界处后凸的发生。本组患者胸椎后凸、术后腰椎前凸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趋于正常,最后一次随访没有明显区别。 表明休门氏后凸畸形患者的矫形效果满意,无明显损失。本次研究中,患者手术前骨盆入射角为(43.65±6.98)°,略小于正常成年人,仍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本次研究中的休门氏后凸畸形并未引起明显的骨盆平衡矢状面异常。术后即刻及最后一次随访时骨盆矢状面参数(骨盆入射角、骨盆、骶骨倾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对骨盆矢状面参数没有影响。本组胸椎后凸42例(52.5%),胸腰椎后凸38例(47.5%),这可能是本组骨盆入射角没有明显减小的原因。

综上所述,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后凸畸形安全有效,且不影响矢状脊柱和骨盆参数。 然而,这项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是样本量小,其次是本研究对患者的随访时间较短,可能不足以观察内固定并发症及近、远侧交界性后凸的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1]张修鑫, 薛医, 郭玉富.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J]. 健康大视野 2020年8期, 90,89页, 2020.

[2]王天昊. 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节段临床演变及生物力学分析[D].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3]张扬璞, 海涌, 陶鲁铭, et al. 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的影像学差异分析[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 2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