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神话爱情观之异同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8
/ 3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神话爱情观之异同探析

高伊 罗小婷 曾雯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401

摘要:从古至今,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人类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心灵的归宿与灵魂的共鸣。在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下,人们对理想中的爱情充满了向往,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与价值。早在人类起源之时,先辈们就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将自我的情感意识赋予在神话人物之中。本文主要探析古希腊和中国古神话中的人物情感,总结出其时代所在的爱情观与价值观,并分析不同爱情观的原因,这对当代学者研究爱情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爱情观;中西方神话;爱神;女性


  1. 中国与希腊神话的爱情观发展历程

爱情,隐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充溢着梦幻而神秘的色彩,笼罩着朦胧的面纱,为了揭开这一谜题,学术界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神话故事伏羲女娲成亲说,古文中曾描述到:在宇宙之初,天地间只有女娲和伏羲在昆仑山,而人们议论其关系,最后在神的启示下结为夫妻,可见他们的爱情受世俗制约和神的启示。论及牛郎织女说,天神之女与凡人牛郎结发为夫妻,天神大怒,使其分离,只允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古诗十九首》中曾提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描绘了一幅脉脉情深,相见而又无法触碰的悲情画面。他们的爱情超越人神距离,跨越天地阻隔,为世人所称赞。从中得知,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人神之间的限制,又局限于世俗的制约,以悲剧收场。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封闭保守,无法接受跨越天地间的爱恋,可能会破坏人类繁衍的自然规律。根据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观点,决定历史性变迁的因素终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在原始文明中人们的爱情观很大程度是基于对生命和繁殖的期许,不是真正建立在纯洁爱情之上。

作为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古希腊,是西方众多文明诞生的摇篮,西方最早对于爱情的观念就产生于此。邓敏华主编的《希腊神话故事》承载着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渴望与追求。赫西俄德的《神谱》所述,阿佛洛狄忒是从天神乌拉诺斯的阳具被抛入海中所化的泡沫里诞生,乌拉诺斯的女儿。可见早期希腊式的爱情是粗野而豪放的,他们认为性欲是产生爱情的基础,其中繁衍后代是他们的爱情目标。大地盖亚在受到无尽的摧残后阉割了丈夫表明了女性的反抗,也揭露出了当时爱情的残暴与血腥,用最极端的手段解决夫妻间的问题。阿芙洛狄忒是由男性的生殖器官产生的,由此她和性欲息息相关,也是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在圣经中也曾描述到人类的女祖先夏娃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变化而来的,女性依然处于附属地位。阿芙洛狄忒是火神的妻子,但她是个多情的人,不仅在天上与众神间都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而且在人间也有众多情人,她从不畏惧世俗眼光,主动追求真爱,敢爱敢恨,无拘无束,追求爱与自由。

  1. 中国与希腊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体制的上层建筑,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孟德斯鸠曾说过:“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政治制度在当时人们的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古希腊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对于当时神话的创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古希腊最为著名的就是雅典民主政治,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特征是全体公民是城邦的统治者,给与每个公民平等参政的权利。公民们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一切活动围绕法律开展,如有违法的行为,无论何种身份都无法逃避法律的惩罚,如陶片放逐法,流放,或者处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伯里克利曾说过:“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就是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可见法律崇高无上的地位深入人心。这种制度为神话故事的创造提供了精神养分,自由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思想解放,在创作神话的过程中流露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太阳神阿波罗在追求达芙妮时,豪放地表达对达芙妮的热爱。在达芙妮一次次地逃避之下,阿波罗气急败坏,心中充满着迷惑。天神宙斯拥有七位妻子,如赫拉,忒弥斯等,同时他还有多位情人,这种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由恋爱式的开放观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希腊的政治制度相比大相径庭,对于神话中的爱情观有着不同的影响。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体现了等级森严,各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从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到清代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在这种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压抑内心的真情实感,他们将情感的抒发寄托在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里,带有美好的愿望和期许,但以悲剧结尾。如牛郎织女,织女和凡人牛郎虽郎情妾意,但因身份的差异而受到神明的反对。许仙和白素贞的人妖恋,社会不容忍这种跨越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恋情,逼迫他们永久分离。崔护在《题都城南庄》描写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以及笑春风。”这首诗也恰合许仙和白娘子依依惜别,物是人非的场景。中国和希腊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确实深刻地影响着神话故事中的爱情观。

(二)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古希腊城邦社会下的经济制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小国寡民,劳动力不足;城邦众多,土地分散,产量低;农业耕种,灌溉等技术落后。但古希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三面环海,港湾众多,海岸线曲折,海洋资源丰富,促使了希腊人外出经商和进行殖民扩张的活动。故古希腊人具有一种勇于拼搏的冒险精神,披荆斩棘的挑战精神,利益至上,而这些精神也体现在希腊的神话故事中。在《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因战利品争夺产生了矛盾,体现出为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奴隶主形象。菲纽斯因滥用阿波罗给与的预言能力而双目失明,美人鸟会在其进食时抢夺食物,他饱受折磨。菲纽斯象征一种受到压迫剥削的平民或奴隶形象。美人鸟则是一种阴暗的不劳而获的奴隶形象。这种“弱肉强食”的神话故事,与当时希腊人进行航海贸易和殖民扩张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

古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与希腊各有千秋,这种迥异的生产力为神话故事里爱情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劳动力丰富;《魏书》中提到如果一个家庭的男性不去耕种,那么一家人都会跟着受饥;如果一个家庭的女性不织布的话,那么一家人就会挨冻,这充分体现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的重要性;地域辽阔,土地集中,土壤肥沃;灌溉和耕种技术发达,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大型灌溉渠郑国渠等先进水利技术。故当时人们多倾向于稳定和安居乐业的生活,也具备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汉书、货殖传》中:“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表达了老百姓对家庭生活,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精神也很好地体现在了神话爱情故事里。后羿箭术了得,为了解救苍生,射下九个太阳,随后与嫦娥结发为夫妻,后羿外出狩猎,嫦娥在家相夫教子,这也典型地体现了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

(三)思想观念

灿烂的希腊文化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它对当时思想观念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歌德曾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施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思想意识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烙下了时代印记,这也体现在神话中的爱情观里。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式爱情”指成年男子与美少年间的爱情,这也是同性恋产生的渊源。潘神相貌平平,生性孤僻,时常受到奥林匹克山上众神嘲笑,他同阿波罗进行音乐挑战,败于阿波罗,自怨自艾,但遇到了达佛尼斯,他们惺惺相惜,又带有几丝暧昧。众神之王宙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男女通吃,他强迫与伽倪墨得斯发生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古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塑造提供摇篮,对当时的神话爱情观有明显的作用。在浩瀚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卷轴没有被汹涌的波涛席卷,相反许多思想观念应运而生,交织碰撞,谱写出华丽的思想诗章。儒家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主流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这种思想主流逐渐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也体现在当时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其特点是忠贞不渝、矜持保守和门当户对。如白蛇传中许仙同白娘子之间爱而不得。人妖有别,门不当,户不对,在流言蜚语之下,一切美好的爱恋化为乌有。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体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1. 中国与希腊神话爱情观的差异

(一)行动表达方式

通过对希腊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和希腊神话故事中人物性格分析,可知希腊是一个政治民主,海洋经济发达,思想开放的社会。故希腊人直率坦荡、洒脱奔放、情感外露的性格特征也影响着神话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方式。爱情这种复杂的情感通常使人们胆怯却又充满渴望,对于古希腊人而言,他们通常勇敢追爱,不计后果,十分贴切他们的文化。正如贞洁之神狄安娜对待爱情既乐观又热情,性格直接坦率,敢于抓住表达爱情的机会。她面对爱情从不等待和有一丝的犹豫,爱上恩底弥翁后,没有掩饰自己的情感,而是大胆示爱,爱得狂放与热烈!

通过对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状况、经济生产力和政治文化的分析,可知古中国政治等级森严;以小农经济为主,手工业为辅;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德规范性强。在这样的背景下,神话故事中的爱情也深受影响,故事中人物表达爱情的方式委婉含蓄、矜持保守、沉稳低调。《灵芝篇》与《搜神记》中所提到的董永行孝,卖身葬父,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下凡与他成亲。两人相互扶持,同甘共苦,过着平淡的生活。这种朴实无华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常态。禹和涂山氏两人一见钟情,但大禹心怀天下,一心治水,并没有拘泥于儿女私情。治水成功之后,两人过上了平凡幸福的生活。

(二)择偶标准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偏好的影响下,人们对爱情的看法不同,对于恋爱对象的选择也有不同评判标准。从古希腊人的角度看,他们生性狂放、追求浪漫、热爱自由的性格塑造了其对爱情的看法。他们在追求另一半时往往贪图一时的享乐尤其是性欲。同时,他们对于另一半的性别选择并不固定,既可是异性,也可是同性。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缇妮斯,美丽的容颜,婀娜多姿的体态,美目婉转深情为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她心灵纯净,思维敏捷,是保护勇者的女神。暴风雨神深深被她吸引,对她一见钟情,大胆追求。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同性的雅辛托斯,潘神爱上了达佛尼斯。

从中国古神话的人物形象来看,人们对另一半的要求与古希腊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独具特色。当时人们寻找另一半时,不仅只限于外表,更看重内在的美和门当户对。如,女性是否能够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男性是否能够担当家庭重任,养家糊口。张读撰写的《宣室志》中祝英台女扮男装上学堂与梁山伯相爱,因身世悬殊,被迫分离。双双殉情,化为蝴蝶。他们门不当户不对,违反了当时的恋爱准则,必然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

(三)男女在爱情中的地位

爱情是由双方互相经营的一种联结形式。因文化特色,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差异,造就了男女双方爱情地位不等同。古希腊这个民主自由的城邦国家,也存在这种现象。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中谈到:“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中间,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子来说是不名誉的事……”美狄亚被她的丈夫背叛后,仇恨吞噬了她的理智,了结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令人惋惜。当时的妇女没有地位,如外邦人或是奴隶一样。这也影响了她们在爱情中的话语权,只是男性的第二选择。中国古代男女间存在巨大差距,即使初期处于母系社会,但也很快就过渡到了父系氏族。从此,父权统治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影响着当时社会对爱情、家庭的看法,普遍流行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女性三从四德的社会风气。白居易的《太行路》中,“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体现了女性在爱情中地位低下,命运只能掌握在他人手中。

四、结语

爱情是人不可缺失的情感,在世事的浮沉中瞬息变化,却又历久弥新。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解释了中希爱情观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行文至此,我们也能够更加理解两个民族之间爱情观的差异,我们需要带着一种思辨、互相尊重理解的态度来对待此差异。同时,作为新时代的独立男女青年,我们需要持有正确的爱情观,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另一半,在勇敢追求爱情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智和自我意识,爱人也要爱己。


参考文献:

[1]彭东晓.从中西神话中爱神的演变看中西文学中的爱情观[J]学林漫录,2021.07.

[2]柏拉图.会饮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郑耀珍.古希腊人神话与社会现实中的爱情观[D]内蒙古大学.2011.

[4]李雪.浅析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中掌管爱情的神仙形象的区别[J]大众文艺,2017.01.

[5]张涛.论柏拉图爱情观下灵与肉的挣扎[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09.

[6]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社,1986.

[7]张哲涵.从阿波罗与雅辛托斯的故事看古希腊社会的同性恋现象[J]内蒙古大学,2017.02.

[8]姜云雪.中西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对比分析[J]今古文创,2021.01.

[9]邓敏华.希腊神话故事.[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4.1

[10]布鲁诺.布勒克曼.[M]上海三联书店.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