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别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普安县特色空间塑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从识别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普安县特色空间塑造研究

王志盛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 要 国土空间规划强调保护与发展并行的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效保护、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高品质建设。《贵州省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指南》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城市景观,体现地方自然、历史、人文、民族等特色。本文以普安县为例开展特色空间的塑造研究。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城市特色 资源要素 空间格局构建


1 城市特色内涵解读

城市特色包含多种资源要素的集合,集中反映在历史遗迹、山水景观、生态环境、文化线路、城镇村落等空间载体上,是城市极具吸引力的部分。

1.1城市特色要素构成体系

城市特色是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风貌、结构形态、文化传统、历史底蕴、景观形象、产业结构和功能,基于生态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城镇、产业特色五大方面构建城市特色要素体系。

1.2城市特色要素的空间特征

呈现出“点-线-面-群”的分布特征。点要素是具有重要特色价值意义的位置点,如历史遗迹、特定建筑。线要素是以线性形式存在的特色空间,线路本身也具有其意义,如重要河流、历史路线。面要素是一定范围内具有共同特色、特质和价值内涵的区域,如风景区、特色村寨、历史文化村落。群要素是更大范围内要素密集分布、高度集聚,呈现出一定价值或主题的核心区域。


2 普安县特色识别及研判

2.1普安县基本认知

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黔西南州的北门户,国土空间面积1453.6平方公里。城市源于山地防御及驿站卫所建城,是古代由湖广横贯贵州通达云南的滇黔驿道南大门。发展过程中受交通、水条件影响,城市在规避生态要素、生产要素下形成线性的团块状、组团式发展形态,是典型的山地城市。

2.2普安县生态特色

县境呈现明显的喀斯特板块分区,北部以峰林、溶丘石山等岩溶地貌为主,中部及南部以坳沟界地的侵蚀地貌为主,在冲沟两侧有成片的梯地和平台状的阶地分布。城市建设中以大型山脉形成生态屏障,独立峰林为景为园,小型水系聚居发源。山水城相辅相成,山脉、山形对城镇空间影响较大, “开门见山、有山有水”。生态特色资源集中分布在龙吟镇、茶源街道、盘水街道及青山镇,流域沿线也有分布。

2.3普安县民族特色

县内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0%。空间分布上在盘水街道、茶源街道、南湖街道、青山、楼下、龙吟等大聚居,在江西坡、高棉、白沙等小城镇大散居。各民族在交融中传承,形成了以布依族、苗族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体系。各民族节庆、风俗各具特色,以中国苗族第一镇龙吟镇及茶源布依特色小镇为代表。

2.4普安县文化特色

茶源文化。境内发现了目前世界唯一一颗2700万年前形成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被认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源头区域。已建成了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布依茶源小镇、4A级茶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是世界茶源地及中国古茶树之乡。

夜郎文化。普安县为夜郎国腹心地带,拥有11处夜郎遗址,占全省21处夜郎文化遗址的52%。2002年《贵州通史》中指出夜郎文化中心拟在普安一带。

多民族文化。各民族双向互动、交融发展,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差异互存。

2.5普安县城镇特色

境内山体大多处于城镇外围形成屏障,结合山水关系及与城镇的依存关系,形成了山环城,山是城、城山一体,山环城、水抱城,山环城、水穿城等多种城镇空间形态。如白沙乡、高棉乡,山体在城镇外围,呈现拱围、揖合形态,城镇建设在盆地或谷地为山环城格局;如江西坡镇、罗汉镇等城镇直接基于山形、依附山地缓坡、台地建设为山是城、城山一体格局;如茶源街道、兴中镇等山体在城镇外围,水系从城镇中穿越而过,为山环城、水穿城格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空间形态和独特的山水城镇景观。

2.6普安县产业特色

全县形成“一区三园”的产业体系,核心打造新型建材循环产业示范园区、茶源街道特色轻工业园区、石材产业园区、长毛兔产业园区。园区建筑以2-3层为主,厂房以钢架一层为主,建筑体量较大,建筑特色不明显,趋同现象比较严重。

2.7普安县城市特色空间评价

62737f8138e5b_html_71c29568dd864d14.jpg

图1 普安县城市特色资源要素分布图


将特色资源汇总叠加在空间上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交融、多类型空间交叠、文化与山水高度耦合的特征。全县资源分布整体较为丰富,具有“多中心、分板块、片区性聚集”的特点,以盘水街道、茶源街道及青山镇的密度最高,各大板块在主题差异明显。经过综合评价,普安县特色资源要素分布及空间利用主要存在以下特征及问题。

一是资源要素突出,但彰显城市建设的辨识度较低,主题不明显。城市建设和开发与山水资源、历史资源协调不够,独特性不强。二是资源点多,但特色内涵挖掘不够。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重塑,将特色转变为魅力作为带动全域发展的重要抓手。三是特色空间结构体系需要系统构建。县域至今尚未开展对特色空间的有关研究。四是特色空间需要合理分区和差异化管控。应针对全域特色要素富集及板块差异布局的特征,进行分区分类引导。


3 普安县特色空间重构及优化

3.1特色空间塑造策略

一是资源活化,强化特色空间利用。注重文化载体的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特色资源与旅游功能的转换。二是主题引领,优化特色空间有效组织。基于交通支撑及山水脉络,将文化与山水耦合,对资源的整合提质,强化以点串线、以群组面、筑核塑心。三是

产业促进,推动特色产业培育及发展。通过对特色要素的重构优化全域的发展格局,以特色核心、特色分区、特色线路、特色廊带支撑普安特色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区域协调,促进特色资源空间联动。有效联系盘州、安顺、贵阳及兴义, “串环接线”有效促进内外联动,完善区域特色体系。

3.2特色空间格局构建

基于点线面有效组织,构建全域“一带一环两支三区”的多层次特色空间体系格局。一带为多元特色魅力带;一环为多彩特色魅力环;两支为环线延伸形成的南北部两条特色魅力支线;三区为茶韵观光·奇境寻蚬、夜郎古韵·历史感怀、山水奇景·人文体验三个特色资源密集区。

62737f8138e5b_html_64210d93704a7388.jpg

图2 普安县城市特色空间格局及分区图


3.3特色空间分区发展指引

依托三个特色资源密集区以及板块式自然地理格局基础,全域划分为南、中、北三大特色感知区。

北部特色感知区着重保护与治理。基于山水资源要素密集,敏感性突出的特征,开展区域筛选调查,进行严格保护,适度开发。探索塑造特色魅力的可持续手段,存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部特色感知区主导整合与联动。基于要素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发挥特色资源富集、交通条件优势,强化资源要素的联系,进行主题强化、特色叠加,带动区域特色协同发展。

南部特色感知区旨在提质与创新。以青山镇为核心,基于多种特色资源及文化多元融合但开发利用相对较差、基础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对特色资源整合重塑,规模化塑造实现提级、提质,挖掘多元融合、多彩展现的特色价值,探索新的特色资源利用方式,实现发展路径的衍生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3.

【2】胡迎春,曹大贵.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6):63-70.

【3】韩锋.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J].中国园林,2010,26(9):7-11.

【4】罗小龙,许璐.城市品质:城市规划的新焦点与新探索[J].规划师,2017,33(11):5-9.

【5】沈小勇. 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塑造——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 创意城市学刊,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