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周海楠 谢晓东

辽宁工业大学

【摘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我国与外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紧密,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力度更是空前提高,传播中国文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呈现极不平衡的态势。文化兴盛是国家民族强盛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建立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之上。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需要重新恢复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需要我们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外宣 翻译现状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宣翻译的影响

“一带一路”之后我国提出坚持公平开放、共赢开放、包容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合作新途径的倡议,不仅为我国和沿线的贸易伙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还为各国人民搭建了一条文化交往之路。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我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希望能够更加了解中国。而为了能最大发挥交往优势,使各国建立更双向共赢的合作,促进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发展,我国对外宣翻译的要求将会更加严谨,但同时对外宣工作者也给予了更高的厚望。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为外宣翻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但是,外宣翻译的信息铺天盖地,内容包罗万象,数不胜数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或渠道传递给大众,市场需求的增多难免导致供给质量的下滑,一时间,外宣翻译的不足之处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象。黄友义曾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和缺陷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外宣翻译的不足之处也值得关注。

二、文化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就是以对外宣传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活动。外宣翻译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象,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1、翻译语言的准确性

对外宣传材料涉及领域广泛且信息量大,几乎涉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在文体上面,有文学作品,科技说明,散文评论;在内容上包括时政要闻,专业著作,娱乐生活等等。外宣传材料常常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既包括客观地介绍情况,用事实说话,以优势诱人的情况;又包括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以情感感召人的部分。在对外宣传的材料中很多东西都是我国所特有的,因此一些我国社会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显然对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不少挑战。外宣翻译以其鲜明的目的性要求译者不能仅以一般翻译标准逐字逐句地进行外译。譬如,中文中经常使用语气词拟声拟态词等等,在译成外文时都可省略。或者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网络词语,外国人没有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我们在外宣翻译时要译成外国人可以理解的词语。所以在外宣翻译中切忌逐字对译,而是要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所以,在文化外宣翻译中,准确性往往是最基本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项要求。

2、特殊事件的敏感性

文化外宣无小事,外宣翻译的内容政治性强、政策敏感度高。外宣材料中的用语经常涉及到是国家方针政策的体现,往往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军事利益的得失,关系到地区乃至世界形势稳定与否的大问题。外宣材料的中文稿大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比如我们有项政策是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融合,要是没有认真对待只看到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很重大的外翻错误,会让其他国家错误理解我们的方针政策。因而,译员能否准确地翻译出来,在外宣事务中关系重大。外宣翻译中,当涉及领土主权、重大国家领域等问题时,关键词语的翻译要“以我为主”,注意摒弃其中对我国不利的意识形态符号,特别要注意避免译词产生的不当政治含义,因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与符号,在对外宣传中坚持用自身文字及其称谓来指代本国事物既是对外传播本国语言文化,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形式,也是扩大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表现”。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中日中韩,都是将我国放在首位。

3、信息接收的受众性

关联理论的创始人指出,不考虑背景知识,而想把同样的思想传达给任何人,这是办不到的。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往往不仅要改变说话方式,还要改变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所以,中国外宣翻译同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的是,一定要首先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策略,以确保在宣传内容方面获得认同。

评价一个译本的优劣要看读者的反应是否与源语读者的反应大致相同。翻译就是交际,翻译归根结底是为读者服务的,因而翻译应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也就是说评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判断译文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译文读者是完整翻译活动的信息接受者,也是翻译活动信息流通的目的地 和实现翻译价值的最终环节。外宣译文的成功与否往往可以直接通过受众的认可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目标受众对被宣传对象的理解深化程度来衡量。也就是说,翻译的最终价值和全部意义只有在影响译文读者的效果上得以体现。读者读取翻译作品的信息后,开始关注该问题,改变原来的态度,发生个体或群体行为变化。

4、灵活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严复在《译例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从而总结了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忠实可信,达,指译文语向顺畅易解,表情达意。雅,就是古雅,译文的体裁、结构和修辞特点与原著相一致。也就是说信指的是译文所承载的意义,与原文所承载的作者心意,要完全一致;达要求言辞需要修饰锤炼,以恰如其分地传达作者心意;而雅言辞表达要有文采。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信达”再而追求“雅”。林语堂所推崇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其本质也是“信,达,雅”。林语堂自己在《论翻译》种也承认“忠实通顺美”与严复的‘信达雅’无异。

“信、达、雅”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实际上蕴含的涵义博大精深。不同时期不同的译者可以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找到符合自身气质的较为具体的理论指导。在信达雅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在进行文化外宣翻译时最多考虑的是形式上与内容上的信的问题;再次修改时,对语言和文化层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关注更多;最后修改时,则更注重平衡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进行译文的整体优化。

三、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到的国家较多,这些国家的通用语言各不相同,文化差异较大,交流起来相对困难。外宣翻译作为重要的语言交际手段,可以让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使世界更了解中国,继而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但由于外宣翻译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给中外之间的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1. 翻译内容生硬,不能准确传递内容

有一些翻译人员缺乏深入地分析翻译的系统性、深层次、跨学科性等问题的能力,对译文的细枝末节转化处理不好,导致译文内容的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严重逻辑错误。在外宣翻译中,一些经验欠缺的译者会在没有完全理解内容的情况下草率的直译原文,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对原文的错译。甚至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译者,不求甚解,通过翻译软件直接生搬硬套,从而造成误译错译,使外国人不知道表达的意思。必须要高度重视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易往来更加频繁,这将严重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

2.忽视翻译内容包含的文化传播性

由于译者不够审慎,缺乏文化意识,忽视了外宣翻译的文化传播属性问题,导致翻译中的内容缺少文化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由于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存在很大不同,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又是通过该民族的语言来表现的。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注意翻译内容的准确性流畅性,而且还要考虑到潜藏在语言文字里面文化上的差异。如果译者只是一味遵守原语信息,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那么读者不但可能曲解原意,甚至会产生误解和不快。

3.理解错误,望文生义

理解与表达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翻译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而理解是表达的前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事实上翻译就是理解,并且是让读者理解。理解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来理解原文的内容,让别人理解就是通过译文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如果译者对原文一知半解或根本不理解就着手翻译,其译文即便再流畅也是歪曲原义。那有很大一部分的译者自己都对原文内容不求甚解,又怎么能要求其翻译出来的文章是一篇好的译文。

四、外宣翻译的策略和要求

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即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 “信、达、雅” 的标准,外宣翻译工作者还要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黄友义指出,外宣翻译工作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以增强我国的对外宣传效果。

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交际功能。交际翻译要求译者要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于杰也曾提出过翻译要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足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以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

  1. 了解语言差异,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删减,避免文字堆砌。

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中外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像是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差异,对译文进行适当地删减,从而更好地靠近源语读者的习惯,有效地避免文字的堆砌。从用词方面来说,汉语表达在语言形式上要求严格,讲究“雅”;外文则趋向于“白”。中外两种语言的表达风格也不同,外国语言大多是真实朴素,注重对事实的客观分析,而汉语则是用大量华丽的修饰语追求意境或者语言效果。外宣翻译时,译者要有所取舍,对于不必要的修饰词可以删除,以保证外宣译文简洁直观。

陈小慰曾指出一些拼写正确、语法也看似通顺、十分“忠实”原文的译文,因为其话语构建方式没有考虑译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背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

2、增强跨文化意识,“中国特色”词语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为主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著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也曾指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能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因此,对于汉语外宣稿件中的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专门机构、政治术语和口号、行话和俚语、传统节日、特有的饮食文化等等,必须加予注释说明,这样外国受众看了才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才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3、理解原文内涵,巧妙利用归化法

在外宣英译中,有时可借用国外熟知的典故、人物或地名等来比喻汉语中出现的相似属性的典故,即采用归化的方法。归化是指以原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用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张健教授在《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外宣就是要向国外宣传中国、介绍中国,为此,异化翻译和直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4、重视目的语受众分析,多样化翻译方法并用

4.1直译

文化的外宣翻译主要采用直译、意译与省译三种翻译方法。纽马克将直译定义为“即使语言环境变化也依然要尊重目的语的句法结构的翻译方法。”直译在翻译时做到了目的语文本与原语的一一对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结构等,是对原文绝对的忠实。

4.2意译

运用直译手法,尤其是音译法能实现原文和译文在形式和结构上的对等性和相似性,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内涵。但是,直译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汉语和英语语系以及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盲目直译容易导致译文繁冗、晦涩,反而造成理解障碍,影响跨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当直译无法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时,一般需要进行意译。意译法的前提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与相通性,差异性不言而喻,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相通则为意译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4.3补译

传统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受到传播范围小,知名度不高的局限。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背景知识和双方语言表达意义的方式,做出补充翻译,从而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互相理解的桥梁。这种补充翻译是一种解释性的补充和解释性的翻译。正符合学者纽马克即认为解释也是一种翻译的观点。

五、结语: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只有主动参与、推动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为我国开拓广阔发展空间,为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与之相对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提出,更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这使得外宣翻译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在看到发展机遇的时候也要看到问题,看到问题后正确解决为我们之后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促进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楠.浅析外宣翻译的特点来源[J].群文天地.2012(19).

[2]朱云翠.试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J].高教探索.2011.4(18).

[3]史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03):59-62.

[4] 高正.“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18-22.

[5]聂雯.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宣翻译研究[J].科学大众(2020)1-1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