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文学想象活动中运用的质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2

思维导图在文学想象活动中运用的质性研究

金夏丽

上虞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 浙江 绍兴 312300

摘要:由于幼儿园教师文学素养不足、教育理念滞后,诗歌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幼儿园诗歌教学运用的模式单一、工具性强,缺乏人文精神。此外,在平时的教研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一种现象:在幼儿园公开课中,教师不敢尝试采用儿童诗文学形式进行教学,选取绘本更得心应手。因此,如何让幼儿园教师不再“畏惧”儿童诗教学,是否有一种科学的方式(如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改善这一现状,这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思维导图;文学想象活动;运用

1核心概念界定

1.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TonyBuzan)认为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与“思维导图”(mindmap)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概念图”(conceptmap),学术界对它们的关系持等同、不同、无需区分三种观点。其中齐伟是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研究及应用最多的学者,他认为在实际应用中二者都有使思维可视化的功能,绘制的步骤基本一致,所以只要能实现教学目的,不论什么“图”都是好图。此外根据东尼•博赞(TonyBuzan)提出的思维导图还衍生出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括号图、树型图、流程图、复合流程图、桥型图八种类型的思维导图。从教学应用来看,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可以起到同等的作用,因此本文不对“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作具体区分,本文所指的思维导图主要是一种采用放射型图示方式呈现思维过程,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的学习工具。

1.2文学想象

想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好的作品是读者和作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文学想象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之一。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东西,比如古人诗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把实物瀑布和意象银河结合起来,用想象构成了一幅美景,但是每个人的想象不同,这首诗在每个人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也就不得而知了。心理学中将想象定义成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杜梁从文学角度出发,在其博士论文中把想象理解为“是一种综合表象以创造的能力”,也就是指运用创造力将脑海中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一种新的意象的能力。反观幼儿文学,刘宝根教授和周兢教授持同样的观点:文学想象作为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之一,主要分为再造文学作品中想象和创造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周兢教授认为再造文学想象经验有三种文学表现形式,仿编是其中一种。因此根据研究侧重点,本研究中的文学想象主要指再造文学想象,幼儿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品主题和意境,利用已有的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已有表象,填充自己想象的内容。

2文学想象有助于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智力的真正表现不是知识,而是想象。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欣赏中,想象贯穿始终,是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学作品意境的重要工具。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故事等)是以想象为基础的作品,想象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和灵魂。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具有主观性和经验性,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文字会与阅读者的经验结合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表象,这种表象构成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因此,幼儿头脑中如果需要形成一个饱满、鲜活的“表象”,能够有良好的作品理解和欣赏能力,必须具备“文学想象”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幼儿语言教育的核心经验之一。刘宝根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想象是儿童文学作品学习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儿童文学作品学习中要获得和发展的核心经验之一”印证了这一观点。“想象”在心理学中的定义为: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杜梁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想象”进行了考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创造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想象力不丰富在某种程度上就指其创造能力不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给出的子建议中包括“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充分表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不可分的。因此,幼儿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想象”这一工具,而文学想象就是幼儿进行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陶冶文学情操,奠定初步的文学素养的一种媒介。

3思维导图在文学想象活动中运用的质性研究

3.1根据儿童诗结构选择适合的思维导图类型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整理思维的工具,但有效不代表能滥用。在儿童诗仿编教学中,授课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儿童诗结构,根据儿童诗内容尝试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寻找适合儿童诗的思维导图类型。同一首儿童诗适用的思维导图可能有多重,不同的儿童诗也可能适用于一种思维导图。例如,儿童诗《下雨啦》可以也可以采用树型图进行教学和绘制,因为树型图与括号图的结构基本无异。但是括号图能够凸显“下雨”主题并进行拆分,树型图单纯地表示分类,比较而言括号图更适合这首儿童诗的主旨。

3.2思维导图的难度要根据幼儿水平高低进行调整

“树挪死,人挪活”,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物体或生物,思维导图的运用也是如此。思维导图的类型是固定的,但是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家庭、地区、国家的幼儿发展水平有极大的区别,幼儿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为寻求思维导图的“本土化”,在使用思维导图时,授课教师需要提前摸查幼儿的经验水平,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情的思维导图,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

3.3思维导图类型使用应由易到难

思维导图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鲜的内容,习得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学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笔者与授课教师进行第一次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儿童诗《落叶》的内容选择树型图进行教学,但是在所获得的成效不尽如人意,而在第二次使用气泡图对儿童诗《梳子》进行分析时,幼儿的作品完整度和创新度明显提升。气泡图是一一对应的,而树型图是一对多的关系,相对而言,气泡图更利于幼儿理解与创作儿童诗作品。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将气泡图先于树型图进行教授,或许幼儿的积极性和习得新鲜事物的自信心会更强烈。

3.4教师应多关注幼儿对自身作品的表述

受到年龄限制,幼儿的儿童诗仿编作品以绘画、符号等形式表达自身想法,成人在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时,容易产生误解或不解之处。因此,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作品收集时,应多关注幼儿对自身作品的表达,鼓励幼儿根据作品内容用语言勇敢表达自身想法,以帮助教师厘清思路,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

4结束语

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本次质性研究严格遵循其研究流程,在每次反思中改进教学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授课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幼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用思维导图直抒胸臆;其次,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教学,空出了时间观察幼儿,将自己从教育者的身份转变为观察者。但是由于授课教师承担比较重的教学任务,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的影响,研究时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也会影响研究效果。比如说由于授课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多,还承担着幼儿园其余活动的组织任务,因此本研究只进行了四次教学活动,教学成效比较有限,需要在后续教学活动中加强巩固。此外,教学成效笔者单纯用文字方式表达,缺少进行量化的量表、教育实验的严谨性,这点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继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镜如.思维导图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分享环节运用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2]高瑞星.思维导图对4-5岁幼儿因果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