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周易》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陈继升 李旺

菏泽市旺子学校

民族的振兴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启蒙。蒙者,从“艹”、从“冖”从“豕”,本意是指被草木枝叶掩覆住,众人看不见了。引申为有东西遮蔽了双眼,堵塞了心灵,使人变得昏昧不明。“蒙”就需要“启”。《周易》将启蒙教育作为天地间六十四个人生场景之一,取名《蒙》,足见对启蒙教育的重视。那么,《周易》的启蒙教育思想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重要的可概括为“21312”。具体来说,要搞好启蒙教育,必须要坚持两条原则,实现好一个目标,用好三大法宝,警惕一个规避,绕开两大陷阱。

两大原则:一是不求不启,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蒙”卦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教育者去主动求教于受教育者,而是受教育者主动求教于教育者。只有受教育者愿意、真心、主动地去“求学”,他才会自觉、真情、乐意地来接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和解惑。“蒙童求我”,是发心、初心、愿心,是志趣、志向、志气与施教者相互应合,同频共振。不是捏着鼻子硬灌,不是强按牛头喝水。二是滥问不施,摆正教与思的关系。“蒙”卦卦辞说得很明确:“初筮告,再三渎,渎者不告。”我们知道古代的人解决疑难大事,是靠揲筮求神祈问吉凶的。神与人,就像教师与学生,应以诚求,不应该渎慢。师道应该尊严。“初筮告”是一件事只能占问一次,这时可以告诉他,因为“初筮”发自内心,诚一不杂。“再三渎”,倘若不合己意,再三占问,则是内心不纯,私意涌动。“渎则不告”,既然亵渎了神灵,就不能再告诉你。启蒙教育也是这个原则。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提问,施教者必须循循善诱,倾情解疑释难。而对于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不深入、态度又敷衍、不动脑子地胡乱发问,施教者就应该拒绝回答,并指出其问题症结,以端正其学风。

一个目标:就是“蒙以养正”。习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就特别强调要“蒙以养正”,明确提出“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启蒙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养正”。着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正确的思想、纯正的三观,爱党爱国爱人民,一生都要走正确健康的人生道路,无论将来走多远,“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爱国之心永不褪色。检视我们的教育,品格的塑造、人格的培育、思想的锤炼、“三观”的养成等等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大法宝,一是“发蒙”,二是“包蒙”,三是“童蒙”。这既是我们启蒙教育的理念,也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法宝,要一以贯之,始终践行。“发蒙”就是通过启发式教育进行开蒙。对少年儿童启蒙,施教者的重点是点拨启发,点拨的是他们好奇的天性,启发的是他们的童真童趣,万不可一味地强调会背多少古诗,会多少识算。这样会堵塞他们的好奇心,毁掉他们的“天真”。“包蒙”就是能够包容蒙昧。能够“包蒙”充分说明,施教者拥有大爱之心,体现出对学生的无比喜爱,对启蒙事业的无比热爱,没有差别意,没有区别心,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爱生一切。可以肯定,施教者一定会具有崇高的育人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怀、先进的启蒙理念,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特点化教学。学生也一定会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童蒙”就是像剃头那样把蒙昧剃除。“童”的本意是头发长了剃成光头。但我们知道,过去古人剃个头,可没有像现在这么容易,分分钟钟就可以解决。由于剃头工具落后,古人剃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非等到头皮刺挠得忍受不住了才去剃。剃成光头,人就顿觉精神,神清气爽,豁然开朗,有明心见性之感。“童蒙”犹如剃头,一个剃的是“蒙”,一个剃的是“发”,其目的都是为了扫除“蒙蔽”,而使其“亮堂”起来。如何让受施者既解了“蒙”,而又心情愉悦不痛苦?这就要求“剃头师”(施教者),不仅具有“启发式”,还要具有“包容心”,更重要的还要拥有正确的启蒙思想,高超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不至于给“剃头者”(受施者)留下“创伤”。所以,《周易》说:“童蒙吉”,用科学的思想、伟大的情怀、合道自然的方法去除蒙昧,当然是吉祥了。“童蒙”这一爻,对我们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规避:就是“击蒙”,击蒙就是打击蒙昧。对于有的学生“启”而不发,“包”而不觉,“童”而不悟,施教者就失去了耐心,怒而击之,戒之用威,采用暴烈的方法来“击蒙”。其初心也是恨铁不成钢,怨恨学生蒙顽不化,屡教不醒,倘若纵容、优容而不惕之以威,用之以刚,忧恐其蒙昧至极而沦落为“寇”(坏分子)。但若治蒙过刚,用法太过,用威太猛,攻击过深,不但有失师道尊严,而且有可能适得其反,使其叛逆成“寇”。所以,“击蒙”如果把握不好分寸,不能做到刚中有柔,严中有爱,苛中有情,还是“规避”为好。

两大陷阱:一是“困蒙”,二是“迷蒙”。“困蒙”就是为陈旧的观念、固化的模式所束缚而造成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启蒙教育。“困蒙”不会“用器”,理论联系不了实际,知识应用不到实践;不会“探法”,知常不能达变,触类不会旁通;不会“习术”,举一不能反三,闻一不能知十。“迷蒙”就是缺乏志向和目标,心神不定、见异思迁、浅尝辄止、浑浑噩噩的启蒙教育。“迷蒙”者不仅专注力差,学习动力也疲乏。所以施教者应助其“定向”,激发学习动力;引其“明道”,振奋求知热情;导其“度势”,提升人生视野。“困蒙”、“迷蒙”这两个爻辞对教育质量和效果敲响了警钟,对后世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孔老夫子在施教实践中,把“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为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以颜回立志苦学、“闻一知十”为榜样,鼓励其他学生远离“困蒙”、“迷蒙”。提出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众多立志名言,激励弟子们修好“蒙德”,把启蒙思想贯穿终生,定向、明道、探法、习术、用器、度势,与时偕行,渐之走向人生大境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