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格局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关于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格局的思考

王鹏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 210019

摘要:本文阐述了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格局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监督面临的问题,构建大监督格局的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大监督;存在问题;构建原则;措施

一、构建国有企业监督格局重要意义

“权利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各种监督协调贯通,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五次全会公报提出,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

国有企业内部监督重点是对人、财、物、事“四项权力”的监督。是加强自身风险防范管理、进行自我约束的必要环节,也是企业遏制和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监督形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力量不够集中,工作重复交叉,没有形成合力,对企业治理效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如何将企业中各类监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协调贯通,构建大监督格局,从而形成监督合力,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1.对监督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当前,在一些领导和部门的思维中,企业监督就是纪委和纪检监督部门的事,与自己和其他部门关系不大,因此在协调各种监督力量、建立监督体系、发挥整体监督效能方面考虑的少;有的职能部门本职系本专业监管意识不强,只重视事务性工作,不重视管理过程监督,未能很好的履行职系的监管职责;一些领导和部门对监督重形式、轻内容,走过场,在某些需要全过程监督的工作活动中(比如招投标、废旧物资处理等),认为把纪检监督人员列为成员,到现场开会就算接受监督了,即使出问题自己也没有责任,容易造成“两张皮”现象。

2.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存在漏洞。由于没有真正将监督融入到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各项工作中,以及各类监督制度融合不够,或可操作性不强,未形成运行高效的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督工作安排多、检查落实少;形式监督多,实质监督少;事后监督多,过程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的现象。对查出的问题,缺少对原因的深入地分析、总结反思和经验反馈,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对违反制度的人员和行为,碍于情面,最多下一个整改通知,没有责任追究,更谈不上处罚,造成了监督流于形式。

3.监督实施各自为政,效果不佳。由于还没有形成目标统一、步调一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监督合力工作体系,因此在各种监督实施过程中,大多是相关职能部门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工作配合少,监督信息没有实现共享,造成监督内容交叉和重合,增加了被监督对象的负担;加之监督方法单一、重点不突出,监督深度和广度不够,造成监督力量分散,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有效形成合力,影响了监督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构建大监督格局需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党内监督政治引领的原则。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企业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政治引领作用,不断完善企业大监督体系构建,推动各类监督协调贯通,党内监督与职能监督有机融合、有效对接,进一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遵循融入企业中心工作的原则。监督是对管理的再管理,要以是否有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盈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工作标准,只有融入中心、服务企业才能取得实效。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将监督工作融入到企业各项管理流程之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3、遵循拓宽渠道全面有效的原则。要突出监督重点,拓宽监督渠道,抓住关键环节,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力求做到监督到位。通过规范操作程序,形成系统的监督制约网络,不断完善纵向监督制约机制、横向监督协调机制,问题整改常态机制,突出监督效能的提升,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全覆盖的监督。

4、遵循关口前移源头预防的原则。开展内部监督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预防、遏制和杜绝腐败。建立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其中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必须从教育入手,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拓宽教育阵地和渠道,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干部职工筑起一道坚固的思想防线。

5、遵循不断创新形成常态的原则。要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监督工作思路、监督机制和监督方法、路径,提高监督整体效能。按照监督融入岗位、监督融入业务,监督融入管理的要求,实施监督工作对标管理,对监督事项进行量化、细化、刚化,形成事前风险提示、事中督促检查、事后总结评估的常态化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构建大监督格局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树立大监督观念。要从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格局的重要性。整合监督资源、构建大监督体系,可以使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可以把经营活动中的决策过程、实施过程及经营结果等各个管理环节联系起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有利于对工作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可以进一步明晰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责,避免各职能部门结合部出现的监督真空;可以避免因各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不同而可能出现的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等阻碍监督的问题产生,从而增强监督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确定主体,形成大监督合力。由企业纪检监督部门牵头,通过监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建立审计、法务、财会、民主等监督信息互通的运行体系和职能部门对业务领域全面覆盖的监督管控体系。要充分发挥管理部门专业优势,加强相关业务领域的过程管控和检查考核,强化对职责范围内违规违纪风险的实时全程防范。构建纵向联系、横向互动,“监督组织到位、工作职责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的立体化大监督网络,发挥各监督主体的能动性,注重监督成果的运用,形成目标统一、步调协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监督合力。

明确职责,落实大监督责任。更要突出专业职能部门在业务管理领域内的监督主体责任。构建大监督格局,必须明确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责,落实监督责任,形成协同配合、信息互通、相互衔接,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化监督网络。才能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大监督体系建设应重点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强化业务管控这一核心,制定可量化、具体的监督细则,逐项明确规定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的职责,细化完善职能部门业务范围内的监督职责和责任分工,强化其“一岗双责”意识,体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纪要追究的监督原则,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督,防范权力失控、监督失效、管理失职。

完善制度,确保大监督运作。制度不仅是管理的依据,也是监督的标准,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健康运行的根本保证。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以规范性的制度明确大监督体系中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制定切实可操作的工作标准和考评办法,使每位员工在完成自己所负责工作流程的同时,又自动履行对其他工作流程的监督责任,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让“靠制度管理 、用规则约束、按流程办事、让数字说话、凭机制奖惩”成为一种常态管理机制,实现责、权、利按照规定的程序在有效的监督下运行。

融入管理,发挥大监督效能。把企业内部监督融入企业内控制度、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是构建大监督格局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查纠问题、化解风险、改进管理、实施问责的有效手段,大监督体系应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坚持以日常监督为主要形式,以重点专项监督为抓手的工作方法,对各项监督工作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业务部门的力量,组建多方参与、专业互补的工作机构,采取联合实地督查,“一体化”办公方式开展大监督,通过分析经营管理活动中与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真正发挥大监督在企业管理全过程中的效能。

信息共享,提升大监督实效。要发挥大监督工作机制纵横协同、信息互通的体制优势,以职能部门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检验大监督体系建设的效果的标准,充分发挥大监督机制有纠偏堵漏、促进管理的功能,通过巡视、巡察、专项监督检查、日常监督等多种渠道,及时查找分析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将监督成果充分应用于企业有错必纠、持续改进的过程中,督促管理主体履职尽责,将监督责任、措施和要求融入核心业务流程、落实到重要岗位,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有效提升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姝殷 胡楠.《国有企业统筹衔接各项监督的实践》[M].《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

〔2〕瞿芃.《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M].《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

〔3〕于洪强.《国有企业构建反腐倡廉“大监督”格局的实践与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