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3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

乔标 1 蔡云超 2 侯兰功 2

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100048; 2.西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绵阳 621000

摘要:通过研究国家级产业聚集度,以期为城市群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基于2009—2016年国家级十大城市群的板面数据,运用单位面积产值计算得出各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并对各城市群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城市群聚集度普遍呈增长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聚集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余城市群聚集度指数均有所增加,聚集程度也有不同程度改变。

关键词:产业;聚集度;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升,城市群的建设也随之提高,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群发展,对各个城市群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城市群的良好发展对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发展和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建设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包括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国内外不少学者基于多个维度对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进行研究,戈特曼于1976年根据人口密度和规模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Tabuchi T在基于交通成本和福利等的视角下研究了城市群分散问题[2],孙久文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探究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从空间上相比,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创新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应进一步提高城市群质量[3];吴俊、何荟军研究了创新协同、产业协调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问题,指出了长三角产业协调存在的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4]。而对于聚集度的研究,张妍探讨了产业集聚度视角下兰州新区产业集群效率后发现,有效产业集群的构建和发展是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根植性以及关联产业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黄林以我国南部海洋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产业聚集度探讨,发现广东在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上远超广西和海南,但在海洋产业集群集聚度上并未体现出最大优势[6]

梳理文献发现,城市群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等问题上,聚集度大多在城市间的比较,对城市群之间的分析较少。基于此以城市群为单位,研究城市群之间的优势度和聚集度,旨在为城市群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和参考。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我国城市群较多,分布范围较广,众多城市群承载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

收稿日期2022-3-23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项目(2018C3506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NDJC003Z)

作者简介乔标(1978),男(汉族),安徽阜阳市人,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与规划研究.
通讯作者:蔡云超(1995),男(汉族),男(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研究.

二分之一以上的GDP,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我国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P。本文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中原、山东半岛、辽中南、海峡西岸等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城市群中的县级市暂不研究)。

1.2数据来源

研究以内陆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本文研究选取2009—2016年的相关数据,来自于《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

2研究方法

产业集聚度采用单位面积产值进行测算,计算方法如下:

6279fc5c47b4a_html_c85ff2de96d31d54.gif6279fc5c47b4a_html_3a314bc8027644ff.gif6279fc5c47b4a_html_b422f014b4fc19c2.gif

6279fc5c47b4a_html_b6c70db528d4671.gif6279fc5c47b4a_html_3a314bc8027644ff.gif 中 代表城市群第二产业的单位面积产值系数,即产业聚集度, 代表各个城市群辖区产工业总产值, 代表各个城市群建成区面积。 值在0至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该产业集聚程度越高。根据参考文献[7]和具体数值,聚集度划分阶段如下表:

表1聚集度划分表

Table 1 Clustering table

数值

1≤6279fc5c47b4a_html_b96b04fbcaedfa34.gif ≤3

3≤6279fc5c47b4a_html_b96b04fbcaedfa34.gif ≤6

6≤6279fc5c47b4a_html_b96b04fbcaedfa34.gif

聚集程度

低优势

中优势

高优势

3实证分析

3.1聚集度

3.1.1指数变化的时间特征分析

6279fc5c47b4a_html_a9f3c307c214af10.gif

图1 各城市群聚集度指数时间变化图

Figure 1 The time variation of cluster index of each city

通过测算结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十大国家级城市群的聚集度在波动中上升,幅度较小(如图1),具体来看:

(1)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聚集度指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2012年后并长期已经处于高度聚集时期,聚集程度高于其他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资源组合条件十分优越,能源矿产富集,石油、天然气、金、铝土和石墨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家电和机械等一批具有战略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吸引众多企业和技术人才来此就业。

(2)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均由低度聚集上升到中度聚集。具体原因在于,中原城市群地处陇海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地跨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和山东5省,共计29座城市,涵盖面积28.70万km2,人口数量超1.6亿,形成了高度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工业发展快,其聚集度提升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km2,共计27座城市,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航空、冶金、石油化工、家电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使其上升至中度高聚集。

(3)海峡西岸和长三角城市群聚集度指数虽有上升,但一直处于中度聚集。海峡西岸城市群地跨福建、浙江、广州和江西4省,共计20座城市,涵盖面积27.00万km2,在工业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产值较低。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4省,区域面积35.44万km2,共计27座城市,虽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但其主要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同海峡西岸城市群类似,在工业方面发展不高,因此,聚集度提升较慢,聚集程度暂未发生改变。

(4)珠三角、京津冀和辽中南城市群聚集度指数上升较低。珠三角城市群聚集度指数虽有波动,但聚集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处于中度聚集,珠三角城市群共有14座城市,区域面积5.54万km2,虽是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但主要是以电子信息和家电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工业产值不高,聚集程度略低。京津冀城市群共有13座城市,区域面积21.80万km2,由低度聚集转变为中度聚集,京津冀地区总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聚集度逐渐提升,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关停部分企业后,工业发展逐渐降低,工业总产值增长缓慢,聚集程度低。辽中南城市群共计10座城市,区域面积8.15万km2,总人口仅3200万,聚集程度同京津冀城市群类似,转变为中度聚集,虽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受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城市群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工业产值增长缓慢,聚集程度较低。

(5)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聚集程度相似,均处于低聚集。成渝城市群共有16座城市,区域面积20.60万km2,但其在农业方面发展较好,工业产值较低,使其聚集程度不高。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处中国内陆中心,共有11座城市,区域面积10.71万km2,总人口仅3863万,随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其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聚集程度低。

3.1.2指数变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1)如图(2)所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中有部分或者全部为沿海城市,有些城市为国际大城市,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已然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群,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产业集聚态势较为明显。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自然资源状况等方面均会对其聚集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城市与城市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城市群内和城市群之间的人口密度在不断变化调整,聚集程度也随之改变。除此之外,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先后被确立为经济特区,而后,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口岸、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也相继在东部沿海地区展开试点,帮助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建立了外向型的产业体系,解决城镇化人口转业和再就业问题,因而,聚集程度高。

(2)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涵盖城市数量多,国土面积较大,超过了已经成为世界级三大城市群的规划面积。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城镇最为密集的区域,地处“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又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布局的关键交汇区域,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要素集聚高地,带动了城市群内部产业集群效益,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使其逐渐提升为高度聚集。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众多,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沿海沿江向内陆拓展的经济增长空间,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合作迅速展开,为提升开放程度、增强区域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提供了良好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聚集度呈稳步增长趋势,处于高度聚集时期。

(3)关中平原和成渝城市群均处于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经济水平、企业投资数量等比东部沿海城市群低。主要原因在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地处国家西北部和西部,资源相对匮乏,工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脱离,城市布局分散,很难形成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西部地区经济稍微落后,新引进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和市场、社会服务公共设施等地方经济难以支撑,大型工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程度等较低。还有,地方政府对户籍的要求限制了人口流动和转业,大部分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工业化进程几乎无法渗透于农业农村方面,使西部和西北部工业化的进程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增长缓慢,对人口、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吸引能力不强,导致其聚集程度低。

6279fc5c47b4a_html_8ac3f75a56f9032a.jpg

图2 各城市群聚集度指数空间变化图

Figure 2 Spatial variation of cluster index of each city

4结论

(1)我国国家级城市群聚集度在2009—2016年期间普遍呈上升趋势,以中原城市群上升幅度最大为19.66%,珠三角城市群上升幅度最小为3.55%,其余城市群上升幅度普遍在5%—18%。从数据结果来看,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虽已成为成熟型和中国最大城市群,但聚集程度略低,而山东半岛城市群聚集程度高于其他城市群。成渝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因其工业速度发展缓慢,聚集度低于其他城市群。

(2)东部或东南部沿海城市群如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其聚集程度普遍高于西部的关中平原、成渝城市群,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水平、企业投资数量等均高于西部城市群,大多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吸引众多外商投资,解决城镇化人口专业和再就业问题,因而,聚集程度高。西部地方经济相较于东部沿城市落后,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对企业、人口和产业集群的吸引力较弱,因此,聚集程度低。

参考文献

[1]陆小成.世界级城市群、雾霾治理与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计量分析[J].企业经济,2021(02):14-23

[2]Tabuchi T..Urban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A Synthesis of Alonso and Krugma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8,44(3):333-351.

[3]孙久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现状研判与发展建议[J].理论与现代化,2020,(4):31-37.

[4]吴俊,何荟军.创新协同、产业协调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1):22-25.

[5]张妍,赵坚.产业集聚度视角下的开发区产业集群效率分析——以兰州新区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0,36(12):117-120.

[6]黄林,佟艳芬,王盛连.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度测度:理论与实践——以我国南部海洋产业集群为例[J].企业经济,2020(03):123-131.

[7]张然,孙婧,周升起.青岛蓝色经济优势产业集聚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5(01):84-89.

[8]钟顺昌,任媛.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化发展——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3):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