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二级公路改建设计特点和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山区二级公路改建设计特点和要点

王祖睿 、 刘双林

黔东南州交通勘察设计院 贵州省黔东南州 凯里市 556000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路线设计在山区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不但可以让山区的公路网布局更为科学规范,并且还能让公路与沿线的地形地貌更加协调自然。但在具体的设计全过程中,依然会发生众多的设计问题,尤其是在路线线形设计与地形地质协调方面还不尽合理。因此为了提高路线设计在山区公路设计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就一定对其总体设计构思开展剖析。文中主要是对于路线设计在山区公路中的设计特性开展剖析,并对其设计关键点做好了相对的讨论。

关键词:山区;二级公路改建;设计特点;要点;

引言

在对山区公路开展设计的历程中,许多山区公路沿线地形都比较陡峭,地形起伏变化快,相对高差大,甚至还有山体滑坡、岩溶、软土地基等不良地质的影响,其设计的难度系数依然十分之大。因此,想让山区公路的设计更为科学经济,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公路途径区域特性开展全方位的勘察,进而将控制因素汇总,调整相对应设计构思,最后形成科学、合理、经济的路线设计方案。

1.山区公路设计的特点分析

1.1复杂性特点

山区的地形地质环境相对比较复杂,许多山区公路因地形陡峭、地质变化多样,很容易发生山体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因气候、水文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山区公路在河谷、冲沟等路段极易发生山洪等洪涝灾害。因此,从整体而言,山区公路的设计难度大,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在设计的过程中理应充分考虑这种影响因素,确保路线设计方案可行。

1.2生态性特点

山区公路的设计还存在生态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高原地形向丘陵缓坡过渡的山地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山区地面横坡陡峭,相对高差变化大,在这些地区修建公路,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路线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使线形与沿线地形地貌尽可能协调,减少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


2.山区二级公路改建设计存在问题

2.1技术指标较低

现有山区公路修建较早,因设计、施工条件、建设成本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未改建的山区公路普遍存在平纵面指标低,弯道多、纵坡大、坡长超标、视距不良等技术指标偏低的“通病”,这些问题为后期的改建增添了难度。

2.2公路两侧街道化严重

山区公路沿途乡镇大部分存在“以路为街”的发展趋势,街道社区化情况比较严重,横向影响指数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公路的通行能力,尤其是乡镇赶集的日子,沿途群众基本上以路为市,基本没有通行能力。公路两侧街道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改扩建的可行性。

2.3地质复杂

山区公路部分路段地表倾斜度大,土壤层浅陋,岩层直露,岩石粉碎,产状变化多端,褶曲破裂,裂隙水和地表水的长时间功效,加上气候问题,地表存有一些不良地质状况,如岩堆、碎落、滑塌、岩溶、山体滑坡等。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在于所处地区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不良的地质状况往往对路线设计方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3.山区二级公路改建设计要点

3.1加强调查研究

现场勘察是公路设计的关键步骤,其目地主要是对拟定的线路设计方案开展核查,进一步掌握线路所经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沿线即有构筑物;充分掌握原有公路的技术标准,路基、路面现状,现有桥涵的荷载等级和现状,原有公路存在的不良地质点;深入了解所经地域的生态环境标准。通过汇总理解路线沿线的控制因素,以明确路线设计方案的重点和难点。若发现拟定的路线设计方案的确存在的问题时,应在不超出技术标准和节省建设投资的前提下,及时对路线方案作出修改调整,以实现既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线形与地形地貌协调,又能达到技术标准应用规范、节约工程投资的目地。

3.2正确选用技术指标

针对山区公路来讲,应根据地区特点、交通特性、路网结构综合分析确定公路的功能,根据功能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等,因地制宜的灵便选用各类技术指标。确保线形的均衡性、连续性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既不盲目地追求完美标准化,也不轻率地选用极限指标值。应多在技术规范上狠下功夫,力求挑选线路短、工程量小、技术标准合理的路线设计方案。路线设计时既不盲目追求完美长平直线,同时力求转弯的半径要大。严控纵坡坡度和纵坡长短,适度增加缓坡段长度,直曲组成融洽,平纵相互配合适度,防止以降低技术指标作为减少项目投资的作法,确保拟建公路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3.3路线选线

山区公路地形变化大,山高坡陡,沟谷深切,鸡爪地形发育严重,在定线过程中,须充分利用现有老路或老路走廊带,减少新增用地,少占农用地,尽量减少拆迁房屋及沿途其他人工构筑物,充分考虑多种多样要素,工程项目具体情况,做到有利于工程施工实际操作又确保地基平稳,驾驶舒服的目地。使公路项目建成运营后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能便捷公路沿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3.4重视地质问题

山区地带地貌、地质、气候条件转变幅度大,欠佳地质状况突出。公路作为修建在大地表面的人工构造物,裸露在环境中,所经地域的地貌、地质、气候、土壤层等自然条件差别非常大,会遇上各种各样不一样种类的工程项目地质问题,对地基、排水工程、隧道施工和人工构造物的强度和可靠性拥有密切相关。在线路设计方案时,务必从地质结构上正确分辨岩层的稳定性,通过岩石的种类,岩层倾向和倾角,地表水的危害以及必要的钻探,确定是否存在软基夹层、断层、溶洞、滑坡、顺向坡等不良地质状况,对不良地质的危害用心分析与剖析,采用路线避绕和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的合理对策给予彻底消除。

3.5确保使用安全

为确保公路的运用安全性,除路线平、纵、横指标值达到标准规范要求外,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是最主要的安全性保障体系,涉及到标志、道路标线、护栏、轮廓标、诱导标、防眩等安全设施,用以给予驾驶员前方公路交通信息,有利于正确引导车子安全行车,有效维护人车安全。此外,因为山区公路弯多、坡陡,在两侧转弯视距不符合要求时,应开拓视距台,延长视距;长距离的斜坡道路,除设置必备的交安设施外,还应在下坡方向合适位置设置避险车道,遇有紧急状况,驾驶员可利用避险车道减轻交通事故程度。

3.6景观设计

路线设计时应融入“绿色生态、美观大方、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的设计理念,根据公路沿线生态特性,将公路景观设计成新农村景观区、田地景观区等旅游景区,在改造公路的同时,改造提高沿途原来观旅游景点,健全景观旅游景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园林绿化是公路景观的关键构成内容,“适地适树”是景观绿化建设的基本准则,景观绿化工程的协调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绿色植物种类的选择是不是科学规范。绿色植物选择应考虑到装饰公路景观与做到对地理环境的维护的多重目地,维护原来物种的物种多样性,实现人工合成景观和原生态景观的和谐结合。环境保护的绿色植物防护措施以乔、灌、草紧密结合,尽可能采用当地的乡土文化种类。适地适树,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导,育种驯化后融入本地气候特点物种辅助,物种选择还应考虑到融合区域文化及物种自身的历史人文含义开展景观物种的选择。

4.结束语

山区二级公路改建是国家高级公路网的填补健全,是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也是地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山区二级公路的改建设计方案应融合项目定位及作用、新项目所在城市的地貌、地质环境、沿途城市规划等具体情况考虑,不适合追求完美高指标值,提升建设工程难度系数和工程预算;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增加设计方案技术人员的资金投入,妥善处理执行流程中的变动,使工程的改建工作中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吕清砖.贵州山区二级路改扩建选 线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2):18

[3]曾舜,李永斌.山区公路改建工程 保通方案研究[J].交通科技,2011(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