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探析

潘玲乐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可行性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积极心理 团体辅导


引言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虽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整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人本理念不断强化、教师队伍不断庞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初步得以实现。然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尤其是对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需求更加鲜明,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显著,对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一大挑战。

一、问题提出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有很多创新,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入红色革命基地等,但是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原理和方法论,是思政教育的本质。然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尤其是作为主渠道的思政教育理论课存在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在相关调查中,理论性太强、说教味过浓、呈现方式单一和缺乏互动是排在前四的主要问题,这四个问题分别占比24.5%、22.3%、18.9%和18.2%(胡小娱,2020)。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不足,导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参与性不强、接受度不够、甚至疏离逃避教育活动等现象(陈宝生,2017)。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习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改进方向。因此,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的研究现状

思政教育亲和力这一概念,最早由西安政治学院杨继成在其2005年发表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战斗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关注点》一文中提出,直至2016年,思政教育亲和力的研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习近平,2016),由此思政教育亲和力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主题多元、论域多样、知识增量的现象(侯勇等,2020)。

目前,思政教育亲和力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论域”,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怎么做”是多维视域、多管齐下的举措,是研究的深化提升部分,主要涉及提升路径等。

在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方面,理论层面主要从情感、需求、人本主义的视角来探究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比如,从情绪情感需求出发的研究认为,思政教育亲和力的生成过程,需要从受教育者情感需要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 转换学业情绪以生成积极动力,提升积极的自我意识(邓若玉,2020);人本主义视角的研究则建议,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作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研究的基石(李建,2016);而从评价视角,相关研究则建议把反映教育者接受程度的感受性评价指标引入教育活动之中,认为体验才是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源头(朱正平,2006)。此外,还有学者从人文角度和从感受性视角出发,研究了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实践层面,目前大多是从教育过程四要素中的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方面去探讨其提升路径。其中,部分学者从教师人格亲和力和教师话语亲和力出发,研究教育者亲和力的提升路径;或从教育内容对其进行研究,比如,通过重构课程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环境等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比如有效利用MOOC、微信等数字化媒介增添课堂趣味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入红色革命基地,通过参观、体验等方式,使其在亲身实践中内化于心、融入其行(王禹情,2020)。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规范研究,且多采用演绎、概括、抽象的方式总结整合已有的材料,而较少有运用实证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也忽略了朋辈其实是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胡小娱,2020)。

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探析

(一)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可行性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团体辅导为干预方法,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为途径提升学习者幸福感为目的,促进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正是在朋辈互助的积极环境中构建人际互动的一种教育方式,已在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路径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提升路径,一是必须要先调研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困境,并分析其不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二是进一步厘清高校学生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积极心理品质与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关系,并在灌输理论、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套思政教育亲和力的理论模型;三是设计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案,并以某某市某一高校为例进行实验实施,从而提出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J].中国高等教育,2017(20):45-47.

[2]邓若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概念·生成·结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7):48-50.

[3]胡小娱.2019年度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08-112.

[4]侯勇,贺钟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现状、评估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1):123-128.

[5]黄宗芬,刘社欣.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J].广西社会科学,2018(01):208-211.

[6]李建.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结构层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25-27.

[7]刘丹青,王宇宁.大学课程体系融入思政元素教育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21(35):46-48.

[8]罗红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再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审思[J].理论月刊,2019(08):32-37.

[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10]王禹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路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20. [1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时事报告,2019(04):4-12.

[12]杨弘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J].林区教学,2011(09):11-12.

[13]朱正平,熊志庆.道德体验:高校德育亲和力之源[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