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操作,探索平面图形——基于一年级“认识图形”案例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1


借助操作,探索平面图形——基于一年级“认识图形”案例及思考

杜丽霞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沙小学

摘要:

“图形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空间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素质。鉴于此,以《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提问、操作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第二册是一年级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对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行辨认和区别。因此,人教版小学教材第二册“认识图形”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展开探究。

  1. 认识图形案例描述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第二册中“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面图形,首先应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通过操作剪一剪巩固认识平面图形,向学生提问: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中剪1次,剪出来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这时,学生开始热烈探讨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会儿也都有了解决方法,并举起了手,首先一个学生提出将长方形对角对折后进行裁剪,就可以裁剪出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也是三角形。

这是性格内向的小女孩的回答,老师鼓励道:“对,这是不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对折再裁剪,另一个图形也是三角形,这样就有两个三角形了。”

这时,第2个学生也回答道:“老师,我觉得可以从长方形的上的一个点顺着一条直线裁剪,这样就刚好剪出两个长方形了。”

这时第3个同学又积极回答:“老师,我跟他的方法是一样的,但剪法不一样,裁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这时第4个同学道:“老师,我是剪下长方形的一个角,剩下的就是一个五边形了。”

老师鼓励道:“是非常好的解决思路,长方形随意剪去一个角,反而变成了一个五边形,这是不错的创意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回答题,不仅思维活跃,而且学生也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气氛有效调动起来,学习目标已经达到,可以有效的开展下一个课堂环节。

老师再次提出问题:“用另一张长方形的纸剪2次,可以剪出什么图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老师,你看看,他对折再对折后才剪的。”这时我的心不由一紧:怎么是他?——这个调皮捣蛋鬼,平时提问都不回答问题。不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向这位学生说:“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后才剪呢?”这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都没有折就剪了,我对折再对折以后随意剪一个角就和他们不一样了,剪出了四个三角形和一个七边形。” 看了看他手中的图形,真没有错,确实剪出了四个三角形和一个七边形,这位同学非常有创造力,能够以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时我带动全班同学向他鼓掌,说道:“你真会动脑筋,剪得非常好,看来有很多剪的方法。”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我还可以剪出……”,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

  1. 课堂教学思考

为了促进小学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工作能顺利开展,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活跃,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调动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提问也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文流的平台。

操作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认识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教师注重采用让孩子动手操作的教学手段,让孩子在剪一剪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平面图形的存在以及特征。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要合理地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以更好的方式针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探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使学主以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堂数学中出现的逻辑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学生个性因素造成的课堂问题,也有来自教材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的成长不仅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更多时候还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更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我深刻认识到,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要多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更多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在学习交流中形成新的想法,提高课堂数学活力,促进学生积极成长。

参考文献:

顾梦辉、小学数学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领域习题雕度比较研究叫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