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学的美学基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3

论高等教育学的美学基础

张欣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73165

摘要:高等教育的开展需要众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美学基础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立足于教育中的美学和美育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学基础的确立具有引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倡导批判超越精神,尊重自由自觉精神三方面重要意义。对高等教育的文化底蕴也能起到丰富完善的作用。因此,立足于高等教育的美学基础研究可分别从借鉴美学学科成果、严谨高等教育学科逻辑、拓展跨学科研究路径三方面入手为相关的美学基础的融合利用打下基础。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基于高等教育学的美学基础研究时,也应当立足于自身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观感受和相关的学习成果,从美学角度对高等教育的美学基础进行分析,掌握利用美学基础提升自身高等教育阶段受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美学基础;应用意义;应用路径。

引言:

美学基础属于宏观性的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学生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适宜性,这与两者之间密切的联系有一定的关系。在研究高等教育学的过程中,美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两者之间可实现立足于相关理论的不断廉洁和完善如何结合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融入美学基础理论开展研究,并且为高等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美学基础融入的重要性分析

(一)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实现多元精神的统一

以下探讨的多元精神主要是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部分内容。对于教育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科学是具有重要推动力的内在因素。学习高等教育学知识的过程中,作为高校学生,更应该认识到科学严谨的思路和态度对于相关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意义[1]。因此,当美学基础融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时,首先将科学精神以美学理论基础为载体进行了强调和凸显,提出基于追求美的终极目标,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的理论。而从人文精神方面来讲,美学追求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人文精神融入美学基础理论时,与美学本身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相匹配,高校教育学若能以美学基础为理论指导,则与教育工作开展中面向的学生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有高度的相似度,两者的融合分析也就具备了合理性。立足于美学基础的高校教育学研究,是将研究中的科学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与研究中追求感性效果、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实现了有机结合,能够促使立足于美学基础的高等教学研究更加全面而系统,同时具备实践维度的重要价值。

(二)促使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渗透自觉自由的精神内涵

对于美的感知和思维过程具有自觉自发的典型特征,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美学研究和相关感受的自由性特征。回归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面来讲,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和教育引导的工作也注重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和精神思想的创新发散自由[2]。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强调全面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逐步向复合型和实践型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人才培养了精神内核与美学基础追求自由化、个性化的内核产生了高度的统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教育的过程中本着尊重、自由、平等的原则开展相关的工作,以引领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真正体会到教育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学生,更加自由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理念也能够促使高校大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自主的探索和研究,找到自身在高等教育阶段受教育的目标和个人成长发展的目标,为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和自由精神的追求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持。

(三)以批判和超越为原则完成专业学习的过程

批判精神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支撑性精神。美学基础的理论中,将美作为人的最高级别的精神追求进行定义。在对人、事、物进行评判时,人的主体性作用在追求美的前提下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挥。且美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审视性特征,是站在更为宏观的社会性角度对现实现象进行审视和体验的过程。这种审视和体验既不带有主观的功利性,也并不带有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而是从更加客观的角度探索事物本质美感和美学特征的过程。具备感受美的能力,实际上也反映着一个独立的个体具备了审视美和发现美的态度与心境。将美学的批判超越精神与高等教育学实现联动研究后,可发现现代的高等教育学习过程并不是强调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过程,而更要立足于理论学习通过不断发扬批判性精神对理论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分析,并且需要时刻保持理性思维,确保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开展在性质和内容上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而从教育工作开展的本质方面进行分析,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引导个体产生具有系统性的理性思维,同时需要具备个人的主观判断力和事物的审视能力,这也是自主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典型代表[3]

。与此同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基础的融合也能帮助高等教育学奠定一定的审美文化基础,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引导学习者审视问题解决的价值和意义,最终才能够获得实践维度和思想维度的同步完善与提升。

二、高等教育学借鉴应用美学基础支撑专业学习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美学基础研究成果,为高等教育学学习提供借鉴

美学基础研究作为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研究,在实际的学科研究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高校教育学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应当有效借鉴美学基础的理论成果,并且对美学学科的动态信息进行严密关注。借鉴美学基础研究和学习中产生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以美学研究领域的丰富性结合高等教育学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实现两者的联动借鉴。例如,艺术类学科中的电影艺术美学以及工程建筑学科的建筑美学,都是实现专业课程学习与美学研究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受教育的过程也可被视为美学教育引导的过程,只有基于不同的专业学科积极发现美、转化美,并且认识到专业学习中的技术方法与美的呈现效果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意识到美学基础对于专业高等教育学习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从而转变个人的学习思路,以不断的发现美、拓展美的外延作为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4]。除此之外,美学研究也获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学习中也可借鉴已经形成的成果,为高等教育学的相应研究分析提供重要基础。基于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的特征,在相关的学习研究过程中,需要基于美学这一综合性的宏观理论,通过细化借鉴美学研究成果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持。另外,在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中,也可借鉴美学基础的人文性特征,适当在相关的课程理论学习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内涵,促使研究分析的工作利用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成果,进一步推动专业的学习实践。

(二)严格按照高等教育学学科逻辑,实现美学基础的融合

要想在学习实践中更好的借鉴美学理论基础,就需要高等教育学的具体学习落实中首先实现本学科理论基础的巩固和增强。基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综合性特征,在具体的学习研究中,必然需要应用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思路为高等教育学的细节问题研究与分析提供支持。但在借鉴融合的背景下,仍然需要对高等教育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核心内容进行充分的把握。尽可能发挥出其他细节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作用,尤其是在部分跨学科的研究分析中,更需要高校学生立足于高校教育学专业的理论体系寻找科学的切入点进行发展和完善[5]。只有首先保持高校教育学研究的理论逻辑基础,才能在借鉴的同时吸收其他学科的积极成果,避免在综合性的借鉴学习研究过程中动摇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核心地位。除此之外,在借鉴应用的过程中,还应当本着处理好创新与借鉴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原则,实现美学基础与高等教育学知识的融合。无论是对于美学基础,还是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其自身的发展都有非常显著的规律,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尊重两者的独立规律,并且选取适当的理论资源进行融合渗透。例如,美学思维方式的借鉴中,就需要结合教育学理论与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选取两者具有高度匹配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借鉴应用。

(三)重视跨学科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拓展跨学科研究的路径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理论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实现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高校学生立足于不同学科的交叉性特征,通过提出具有综合性的实际问题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平台和契机,尤其是基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更便于将跨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落实到具体的高等教育学知识学习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以美学为基础进行研究本身也体现着高等教育学与美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是一种具有实践可行性的跨学科研究路径[6]。在具体的研究分析中,高校学生应当立足于高校教育学学科的综合性,以发现美、感受美为主要目标,实现两者之间的跨学科研究。还可基于美学研究自身的丰富性,借鉴这一理论研究中的细节理论知识与教育学研究的开展实现融合,为更加精准有效地完成跨学科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分析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其高校教育学知识和理论体系学习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在高校教育学专业的研究分析中,美学理论基础具有高度的融合适宜性。作为成长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应当认识到美学研究与多学科实现融合互动的重要意义,并且进一步立足于美学理论基础,挖掘高校教育学知识学习中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方法。确保两者之间的融合能够为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思路,并且为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新思维提供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宏,胡小平.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局限与突围[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3(01):59-65+88.

[2]邬大光.高等教育学应该研究什么?——二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20(12):10-15

[3]丁靖怡.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2):74-75.

[4]黄巨臣.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再思考:本质、理论与方法[J].江苏高教,2020(12):26-29.

[5]王赛博.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SWOT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9):13-14.

[6]解德渤.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图景——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7):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