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2

地域歧视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王泽宇 尚元东 董洁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地域歧视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为引导初中生降低孤独感对网络欺负的负面影响,更好的促进初中生行为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地域歧视;自尊;社会支持;社交焦虑;大学生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传播新闻消息时,网络有时会违反客观性原则,对某一地域(人或事)区别对待或带有明显歧视,这将影响人们的思维认知,导致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肆意传播。许多学者表明,地域歧视是危害无穷的,对被歧视地区人的心理,对国家和社会的动荡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地域歧视现象是相当迫切课题[1]。而且相关研究发现,地域歧视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程度影响,会影响其人际交往[2]。随着大学生群体步入大学,对生活中面临的现象表现出极大兴趣,喜欢对周围的事件做出相关评论,经常活跃在社会活动的参与中,并且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感受到地域差异甚至歧视,进而产生社交焦虑。本研究认为自尊对两者起到中介作用,而社会支持是帮助大学走出地域歧视,勇敢社交避免焦虑的有效法宝。


一、关于大学生地域歧视、社交焦虑、自尊、社会支持的解读

1.地域歧视的概念

地域歧视至今尚未有统一定义,黄国萍&姚本先(2006)认为地域歧视是指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者社会成员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或某一地域的社会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当前公认比较全面的是(张敏 & 韩立梅, 2009)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由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3],因此本研究中将采用张敏对地域歧视界定。

2.社交焦虑的概念

社交焦虑是在一种或者多种人际交往的场合下,个体会比较抗拒与他人交往,出现退缩的行为,并伴随着胆怯、忐忑和恐慌的心理感受。彭纯子(2001)认为个体在现实或想象中随即要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担心被别人关注、评价,而且认为别人关注和审视后给予的评价是一种负面的,因而产生的一种焦虑感,并伴随有回避再次与他人交往的行为[4]。本文对社交焦虑的概念定义为:个体在真正的或自己想象的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因担心他人会给与自己不好的评价而从心底里或者行为上拒绝交往。

3.自尊的概念

有关自尊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各自不一样的观点。第一位给自尊下定义的学者是W.James,他认为自尊是成功与抱负的比值[5]。罗森伯格指出自尊是反映个体所感知到的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我之间的差异[6]。本研究中的自尊可以说成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及评价。

4.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秉持着不同的观点,关注社会层面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支持是在某一社会组成的网络架构,使用一定数量的物质或精神手段给予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进行不求回报的帮助而产生的行为总和。而心理学家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中获取到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包括亲人好友、同事邻居等人员或者公益机构、企业社团等提供的支持。国内对于社会支持的概念肖水源(1987)指出社会支持包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这不仅包含了客观提供的支持,还包括了接受支持的个体对该支持的主观感知[7]。因此,本文结合以上的综述,采取了肖水源对社会支持的定义。

二、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有关地域歧视研究涉及诸多领域,但很少把它与学校、与儿童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本研究以地域歧视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关系的研究,着重探究地域歧视、自尊、社会支持以及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心理现状及特点,并探究其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大学生的更好的社交,发掘其自身积极心理要素,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做铺垫。

三、研究模型

本研究引入自尊和社会支持两个中间变量,将自尊作中介变量,社会支持作为调节变量,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自尊是否在地域歧视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支持是否在自尊和地域歧视起调节作用。

627c580f783a6_html_fad98410e6000db.jpg
1 自尊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假设模型图

四、地域歧视、自尊、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地域歧视较为严重,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社交焦虑程度相对较高,存在一些社交焦虑问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地域具有一定界限,对内表现出相似性、统一性,对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的整体。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地域间的对立和偏见由此产生,对地域错误解读导致地域污名的出现。“南北文化差异”一直能成为争论的焦点,北方人“粗矿”、“脾气暴躁”,南方人“精明”、“小家子气”变成污名标签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这类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离开熟悉的家乡到陌生城市求学,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同学产生很大不同,交往的过程中易感到地域差异甚至歧视,导致社交焦虑程度相对较高。

研究表明,地域歧视不仅可以直接对社交焦虑产生正向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减少大学生社交焦虑。这说大学生的地域歧视问题减小,会带来自尊的提升和社交焦虑的下降。低自尊水平会影响个体对自我行为和情感的评价,产生对未来情境的恐惧,这也说明了自尊的中介作用。地域歧视少的大学生自尊水平会比较高,而高自尊是有助于缓解个体的社交焦虑。

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在地域歧视与自尊间起调节作用。相比于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地域歧视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这表明,地域歧视与自尊的关系受到社会支持水平的制约。


五、教育建议

  1. 完善法律体系,对于网络地域歧视认定、网络舆论道德的规范等依旧存在法律监管漏洞,所以唯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网络信息预警系统,才能使互联网地域歧视问题迫害极小化。

  2. 媒体行业应严于律己,不可为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力而预设观点,进而诱导群众产生对某地域的言语抨。同时,要做到掌握平衡,做到真实反应总体,不可过度强调某地域的反面信息,而忽视其正面信息。以公正、实事求是、客观、具体的事实来实现对舆论的引领。

  3. 培养大学生自尊水平,给予其更多的社会支持,减轻地域歧视。根据不同社交焦虑水平的大学生,有针对性的给予社会支持。教育工作者或者家庭成员可以给予更多的肯定以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以充满阳光和信心的姿态与他人交往。

  4.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社交技能,以减轻社交焦虑问题。








参考文献

[1]徐顽强,谭伟.网络新闻跟帖中地域歧视现象的现实解读与理性反思[J].电子政务,2013,(9):9—13.

[2]郭晓薇. 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0,20(73):55-58.

[3]张凡迪,范立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推进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2):39-43.

[4]刘翻.(2013).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

[5]于海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尊、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天津:于海涛,2015.3-7.

[6]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Selection of the Sample[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5.

[7]黄万琪,周威,程清洲.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公共卫生,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