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2

浅谈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屈启吉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教学改革的长期试点和推广,野外生存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在开设过程存在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本文从重视程度、内容设置、教学资源和安全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解决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野外生存;教学效果;安全保障

一、引言

2021年11月15日,4名地质人员在云南哀牢山科考探查失联,经过8天的搜救,最终确定4人全部遇难。四名人员均系地质调查专业工作人员,有过当兵经历,受过专业化训练。这次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大众轻视野外安全和野外生存技能缺失的问题,也引发了对高等院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问题的思考。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拥有合格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从2002年教育部首批课程试点开设,到2007年“野外生存生活”课程在全国推广,成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类选修课。野外生存教育是指在自然环境的条件下,以野外生存常识和野外生存技能为基本目标,以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自然环境体验体育活动。通过开展野外生存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从而大大降低日后工作和生活中在自然环境中的风险。

二、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野外生存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不同,其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教学管理具有复杂性。由于受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限制,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存在实际参加人数少、教学实践活动开展难、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有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

  1. 重视程度不够高

对于野外生存课程,大多数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没有能够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对于一门新开设的选修课,老师更多的注重其潜在的实用性,而学生则相对关注更课程趣味性。于此同时,学校课程教学发展比较倾向于重点学科的主要课程,没有将野外生存教育类的课程作为特色科目来打造。此外,对课程内容的宣传力度小,学生对野外生存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不了解,在组织相关实践活动的时候没能够引起高校领导的关注,对于课程开设和活动开展的宣传力度不够。

  1. 内容设置不合理

野外生存实践体验的筹备和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但在大部分的高校野外生存课程只作为一个体育类的选修课,通常没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投入。因此在课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将花费高、不好组织的实践内容换成花费低、好组织的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对于理论教学,野外生存的实践教学具有项目种类多、准备要求高、开展难度大等特点。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费和时间的问题,还要根据科目内容选择合适的场地,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过程中的安全。
(三)教学资源不充足
野外生存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改革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属于体育类教学范畴下的小众专业,因此专业出生的教师资源非常有限。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野外生存教育对教学场地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对于没有体育类专业的高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高大都校都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或者城郊,寻找一块距离不远、环境适宜的训练场地并非易事。野外生存教育课程推广发展的时间比较晚,当时体育类选修课程的格局已经成型,能够得到的教育教学经费有限。
(四)安全保障不到位
安全问题是野外生存课程实践中的最大隐患,也是困扰和制约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开设,从几个高校的试点到各大高校的推广,风险评估一直被忽略和轻视。受到课程教学经费的限制,野外生存实践环节的安全保障存在诸多不足。在自然环境下开展实践活动,不可预计的突发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例如途中的交通事故、学生的急性病痛和突然的自然灾害等,这些情况都对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紧急救援系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三、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推广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生存技能全面提高各项身体和心理素质,而且还潜移默化的宣传了户外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理念。目前我国高校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为了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从重视、内容、资源和安全这四个方面着手,解决课程开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提高重视程度,注重理念宣传

首先,应该提高老师、学生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课程的发展速度,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清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在资源上予以倾斜,为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壤。其次,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进行宣传。在学校层面,借助教学改革之风,顺应时代发展,宣扬户外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在管理层面,通过宣传野外生存课程实践环节的精彩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为课程开设积攒人气;在学生层面,通过社团组织户外实践活动,宣传户外理念,营造浓厚的野外生存教育学习氛围。

(二)落实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野外生存教育同其他传统课程一样,也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高校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并结合高校所处地理位置条件,合理选择实践项目。例如,文科类高校学生,以女学生居多,性格偏内向,参与实践的活跃性较弱,可以选择轻体验类的项目作为实践环节。其次,对于一些体育、农林、地质类的高校,应根据其专业特点以及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条件,适当增加特色实践项目。例如,农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经常到野外开展科研,在开设野外生存教学课程时可以增加识图辨向的实践内容。
(三)加强团队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对于一门在教学改革下新生的课程,推广高校应该积极向试点高校学习取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继承大统,在教学资源取其精华。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教学研究相关的讲座、培训和竞赛等活动强化老师的教学能力,形成课程团体人才培养的模式,积累野外生存教学的师资资源。同时,利用社会现有专业人才资源,引进吸收户外拓展领域相关的管理和保障人员,组建致力于服务保障野外生存教育教学的专业团队。此外,可以借助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资源力量,寻找并改造出适合于开展野外生存实践活动的基地。
(四)做好安全保障,健全救援系统
安全问题是阻碍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更好的开展野外生存教育,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现有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进行风险评估,全力保障教学安全,竭力做好紧急救援。首先,发挥教学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安全宣传,建立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严格遵守安全规定谨慎防范事故发生。其次,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的潜在风险,精心制作实践课程的安全管理方案,全面保障教学过程中的交通、食宿和医疗安全。最后,建立健全专用于野外生存实践教学的紧急救援系统,全力保障野外生存实践安全。

参考文献

  1. 伍波.野外生存课程的安全问题的研究[J].体育世界2017(11):124-126.

  2. 童靖然,刘良辉.高校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与管理实践研究[J].体育教2017:(99-101).

  3. 徐勇.对开展野外生存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必要性的探讨[J].科学咨询2020(27):56-57.

作者简介:屈启吉(1992—),男,汉,广西桂林,硕士,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野外生存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