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代翠梅,马孝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 841000


【摘要】目的:论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并分析其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平均法划分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比较分析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下肢肿胀程度、凝血功能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率、PT、APTT、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与护理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下肢肿胀度,改善凝血功能,缩减住院时间,可有效缓解患者治护期间痛苦,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预防;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疾病,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对患者的四肢活动会造成不利影响,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等并发症[1]。因此,必须加强对其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以确保患者治疗期间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基于以上表述,本文主要讨论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数及病例年限:50例,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以对照组和研究组区分,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患者比19:16,平均年龄(50.3±8.2)岁,研究组男女患者比18:17,平均年龄(51.2±8.0)岁。基线数据组经间比较后差值小,P<0.05。

纳入标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基础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睡眠护理、环境护理、口头宣教、并发症护理等,并对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疗法和电刺激疗法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在以上基础为研究组提供预防护理:①患者入院时根据其实际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发生概率并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②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防治措施等内容,强化患者和家属对其认知度和重视程度,提升其护理配合度。③叮嘱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高纤维、低脂饮食促进排便,同时监督患者多饮水。④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确保护理人员具备专业技术,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穿刺,同时尽可能选择健侧上肢静脉进行输液,输液过程中做好保温护理,避免低体温导致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障碍。⑤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体位以仰卧、健侧卧位为主,同时使用软枕垫于患者脚后跟下,使小腿与床面距离25cm,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⑥若患者意识清醒可指导其应用最大力度上下活动脚踝,同时可协助患者穿医用减压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⑦及时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并予以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共同参与临床护理,为患者提供外界支持。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肿胀程度。②检测并对比两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③记录两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8.0录入,计数资料n(%)与计量资料(627ca3ece0b7c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分别用卡方与t检验。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肿胀程度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肿胀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肿胀程度对比 n(%)

组别

DVT发生率

下肢肿胀率

重度

中度

轻度

无肿胀

肿胀率

对照组(n=25)

9(36.00)

2(8.00)

4(16.00)

4(16.00)

15(60.00)

10(40.00)

研究组(n=25)

2(8.00)

0(0.00)

0(0.00)

2(8.00)

23(92.00)

2(8.00)

5.711

/

7.017

P

0.016

0.008

2.2 凝血功能

研究组PT、APTT指标较对照组高,FIB指标较对照组低,P<0.05,结果详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627ca3ece0b7c_html_3d64faf65c7b5608.gif

组别

PT(S)

APTT(S)

FIB(G/L)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n=25)

9.43±1.41

10.52±1.16

24.69±2.30

28.70±2.47

5.68±1.24

4.26±1.58

研究组(n=25)

9.39±1.39

12.69±1.20

25.14±2.19

32.69±2.16

5.71±1.22

2.44±1.30

t

0.101

6.500

0.708

6.080

0.086

4.447

P

0.920

0.000

0.482

0.000

0.931

0.000

2.3 住院时间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30.13±5.21)d,研究组住院时间为(25.06±5.75)d,t=3.267,P=0.002。


3 讨论

颅脑损伤主要是外力作用下导致患者头部和大脑受到的损伤,此时患者的脑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会出现血氧供应减少的情况,不仅会降低血管通透性,也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因此患者多会有昏迷的表现。而重型颅脑损伤则是根据GCS评分或者患者再昏迷的情况判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在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手术创伤或麻药影响、长期卧床、血管壁受损等均会造成血液高凝。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及时发现血液高凝状态,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因此,必须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此保障患者健康。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率、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及住院时间均存在明显差别,P<0.05。与蔡洁玫[3]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在患者入院后为其做好评估、加强健康宣教,能够提高高危患者和其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程度。静脉输液护理减少了下肢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饮食干预则能够避免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加影响静脉回流[4]。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并抬高下肢能够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同时积极进行按摩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患者静脉血流流通出现障碍。通过使用医用弹力袜可以使患者下肢承受一定的压力,有利于使下肢炎性组织因子的释放得以减缓,使下肢静脉扩张水平下降,有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从而预防下肢血管内膜发生病变[5]。另外,在治护期间患者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较大的不良情绪,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因此还应当叮嘱家属共同参与到对患者的护理中,以使患者获得更多情感支持,发挥对患者心理的积极作用,从而舒缓负面情绪,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下肢肿胀,同时也能够缩减住院时间,为良好预后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红,刘微.分级监控管理联合精细化护理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05):883-884.

  2. 杨露宁,黄晓芬,左杰.OEC管理模式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21,13(04):238-240+245.

  3. 蔡洁玫.预见性护理对长期卧床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改善作用[J].名医,2020(12):249-250.

  4. 谭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2):141-143.

  5. 余小倩.集束化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应用[J].西藏医药,2019,40(0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