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应用探究

王招鑫 1 张 琳 2

1.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8

2.沈阳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065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人口、高学历人才不断向大城市涌入,而大城市的发展也正是依赖人口的红利,但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已经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亟需解决的人口住房问题,不断上涨的房价问题成为了城市人口上限的壁垒,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住房,降低房价,而保障性住房的出现极大的缓解了社会压力,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研究也随之出现,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设计条件来最大限度的满足住房要求,是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建筑设计


在我国,重视基层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民生问题,使人民各有所居,更是我们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到了重要的瓶颈期,许多城市“新移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如何保障他们的住房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出现极大的缓解了他们的住房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现状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来,其经历了体系的确立,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缺失,再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变革,到现在的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该过程虽然复杂崎岖,但最终还是平稳落地。

在我国,随着一系列住房改革措施的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保障性住房在我国主要有廉租房(即社会保障性住房)、经济型商品保障房(即由所在单位牵头建设)、改造房(即棚改房等)等类型。

目前,尽管我国在整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收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地区的住房价格差异较大,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保障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性住房主要针对的是中低层收入的家庭,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针对不同的群体对象提供售价、租金低于同区域同类型商品性住房的一种社会保障性住房,其性质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性,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

尽管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但任然存在较多不足的方面,例如新建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问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的规划问题,住房的功能性问题等。如何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现在阶段存在的,不可绕过的重要议题。

2 保障性住房的特点及优势

保障性的特点及优势主要有面积小、价格低、类型多、标准化等。

  1. 面积小。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大多以小户型为主,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导向,在空间设计上依照实用、竖向的原则,使居住者可以获得基本的生活居住条件。

  2. 价格低。保障性住房租住成本较低,大多低于该城市的市场价位,比较适合家庭收入较低和新入职的年轻人,大大降低使用者的生活成本。

  3. 类型多。保障性住房存在差异化设计,在建筑设计时可充分考虑到居住者的经济条件,按需设计,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更多人的居住要求。

  4. 标准化。通过预制装配式的建造模式,通过产业化的建设方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保障建设质量,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优势。

3 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标准

保障性住房由于其独特的功能使用,其在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也有别于一般的商品性住房。在空间组成、功能设计、选址规划等方面都有其独有的原则和标准。

  1. 紧凑适用的空间设计原则。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房设计,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空间要更加紧凑,其空间的功能要更加适用明确,相比于大空间住宅所拥有的多卫生间、衣帽间、公共活动空间等,保障性住房则要更倾向于在起居室和卧室上做文章。在面积上,保障性住房的人均居住标准也不应同商品性住房一致,不能超过人均使用面积要求。

  2. 目标性的功能设计原则。要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受众人群,增加现代化设计特征,满足正常的通风、采光标准。对于老年人保障性住房,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迎合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对于青年家庭,要增加不同风格的硬装、软装模式兼顾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提升住房的居住品质。

  3. 合理选址,合理规划的原则。保障性住房的位置选址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及受众区域,对保障性住房小区进行合理规划,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区域要合规合理,不应区域规划一刀切,将其选址到城市中心显然存在浪费土地的风险,将其选址到荒郊更是有失偏颇。因此,在项目落地之前应实地调研,社会监督。保障性住房的小区在绿化景观、停车位数量、基础设施上也应满足基本的居住小区规范标准。

4 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的方法及手段

  1. 调研选址,实地考察。在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之前,应对规划所选定的项目地进行实地的考察调研,对周边所存在的功能区域、目标人群、配套设施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提升小区的融合性和使用性。

  2. 建筑平面套型设计。对同类型的建筑户型进行套型设计,合理布置空间布局,在保证安全疏散的要求下,缩小建筑平面中的公共交通区域面积,充分考虑内装需求,对烟台、卫生间、起居室的空间进行合理设置。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户型进行差异化设计,合理增加公共活动区域,合理设置配套设施,针对不同需求做出针对性回应。

  3. 加大空间使用效率,节约能源。在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时,应合理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尽可能降低建筑的体型系数,尤其对于寒冷地区,较低的体型系数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冬季采暖质量;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等新能源设备,增设雨水回收处理设备,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降低使用者的居住支出;按规划设置一梯多户,提升纵向空间使用面积。

  4. 增加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提升小区品质。根据小区的规模和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在设计时可考虑增设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小区的物业基础收入,该部分收入可作为小区住户的物业费,在保证社区日常维护费用的同时可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

  5. 合理的通风、采光设计。相比于商品性住房,保障性住房的住户更多,使用房间更加紧凑,这就加大了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房间通风采光设计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平面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征,采用一些外部构件的形式,最大限度的保证内部使用空间的采光通风。

5 结语

在以上保障性住房的探讨中不难发现,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所包含的内容要多于一般性商品房,其需要考虑到的发方面和设计的复杂程度也是可想而知,但其建设的目的和出发点则是为了保障民生,是利国利民之举,尤其是在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下,给人们收入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而保障性住房给人们的生活多了一重保障,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而言,除基本的设计方法和手段之外,体现更多的则应是一份人文关怀,这也体现了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岩峰.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浅谈{J}建筑科学,2012,13:81.

{2}边力、张鹏伟、区婷婷.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浅谈{J}现代装饰(家居),2012:11-12

{3}刘胜.保障性住房在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基本要求[J].建筑设计管理.2010(7).

{4}张愈,刘晓君.经济适用房纵横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5}李惠生,奚树祥.保障性住房设计探索[J].建筑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