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的守拙与创新——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小古文教学的守拙与创新——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

作者:刘艳萍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邮编: 277800

摘要:部编教材中选编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明显增多,古诗文从原来的69篇增加到124篇,增幅达80%。其中小古文从4篇增至15篇,原来的4篇均在第三学段出现(《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学习年级从五年级提前到三年级,从这一变化不难看出部编版教材对小古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创新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世说新语》,是学生在教材中读到的第4篇小古文。本课短小精悍,讲述了少年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鲜活地刻画了一个智慧的儿童形象。本课要学会5个生字,课后共三道题,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篇课文是第八单元的首篇文章,单元主题是“历史传说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写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一篇小古文,作者将它编排在这个单元内,教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还是需要从课程标准中去寻找依据。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将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精心比对,可以梳理出第二学段小古文教学应着重关注:

(1)习得古诗文学习方法——朗读背诵,理解感悟,想象表达。

(2)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丰博,热爱母语,传承经典,提高修养。

分析学情

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之前,学生一共有三次小古文学习的经验,第一次《司马光》,第二次《守株待兔》,第三次《精卫填海》,他们初步习得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朗读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借助注释读懂小古文;整体感知小古文的特点等。尽管如此,由于小古文的言语表达方式距离现代汉语太过久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小古文仍存在一定难度。

如何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学习能力,应是教学中思考的重点。

小古文教学的守拙与创新

(一)小古文教学的守拙

1.以读为本

多读是语文学习最原始、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古人更讲究吟诵,因此,引领学生踏实、有兴致地读书应该贯穿在小古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1生字新词重点读

这篇小古文虽然内容浅近,句式简洁、生僻字少,但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仍存在阅读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重点指导读准“诸、竞、尝”“多子折枝”等字词,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2长句停顿示范读

正确把握句子的停顿是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关键。“读准句读”“读准停连”,对学生来说较难。教师可以通过节奏划分,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示范朗读,学生再跟读模仿,反复练习,感受到小古文的独特韵味,留下美好的初印象。

2.以思促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无论是读懂小古文,还是读出文中的人物形象,小古文的学习始终离不开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

1存疑差异重点思

四年级学生凭借自身能力可以对小古文一知半解,文意理解无需字字落实,应将着力点放在理解存疑或古今差异处。本文中的“尝”“竞走”“多子折枝”“之”等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准地抓住这些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探寻字源、联系语境、观察图片、联系上下文和旧知等方式思考理解,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2关键词句深入思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15篇小古文大都是写人叙事的,刻画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沉着机智的司马光,刻苦勤奋的车胤……这篇文章中王戎和诸小儿形象也十分鲜明,但由于文言的遮蔽、故事的曲折,人物的特点很难直接彰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为孩子搭建向更深更远处思考的平台,深刻全面地感受人物形象。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画交流,抓住“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和“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等关键词句读出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智慧孩童形象。

(三)熟读成诵

诵读是小古文教学的命脉。在小古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诵读教学,加强诵读指导。可根据教学实际采用看图辅助背,古文猜背,同位互背,节拍背等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他们才会背得投入高效。教师这样日积月累的坚持,就能在学生的生命中悄然打下绚烂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底色。

小古文教学的创新

1.读懂编者意图,落实语文素养

1重现情境,提升思维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第三题是“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笔者认为,编者设计这道题目,除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外,还要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学习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进而推断结论。题目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要想实现思维能力提升的目标并不容易。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在课上可以为学生这样搭建支架:

王戎七岁,_________。

观察:诸儿看到_________,竞走取之。(多子折枝)王戎不仅看到__________,还看到__________(多子折枝)(树在道旁)

思考:若是甘李,人必__________ ,树在道边而________ ;

若是苦李,人必________ ,树在道边而________

推断:_____________(此必苦李)(他推断的正确吗?)

巧妙的设计再现了王戎的思维推断情境过程,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审辩思维能力在口语表达中得以提升。

2讲述故事,落实语用

第二学段的小古文学习,编者特别重视学生复述、讲述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学过的3篇文章,课后题均涉及到复述或讲述。因此,教师在课上也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讲述能力。通过结合注释,读懂意思,简单讲述和丰富想象,生动讲述。两个不同层次的讲述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逐步提升,能当堂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整合学习活动,体现学生主体

1在简单讲述中理解词语

由于小古文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与现在的言语体系有着较大初入,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大意应是教学的必然选择。在落实理解关键词句这一目标时,教师可摒弃逐字逐句理解古文的传统方式,设计“读懂意思、简单讲述故事”这一开放灵活的学习活动,学生读读课文,自己试着讲一讲,遇到困难借助注释或请教同学、老师,然后再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既自然地融入词语理解,做到理解为讲述服务,讲述深化理解。

2在自主读悟中感受形象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在感受王戎形象时,学生根据所读所思,总结出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主见等特点。老师再引导围绕“你的依据是什么?”这一整合开放的问题,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圈画读、交流读、填空读、感情读、创设情境读,一步步深入文本,自然读出了王戎智慧的形象。

、结束语

统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教学,需要教师从课标、教材和学情出发,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去繁为简,化难为易,让“读、思、讲、背”成为小古文教与学的主要活动,让守拙与创新在小古文教学中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基于小古文阅读的写作策略探寻[J].江苏教育研究,2021(26):46-48.

[2]宋丽华.践行核心素养 让小古文教学“熠熠生辉”[J].基础教育论,2021(26):79-80.

[3]丘秀清.趣味盎然学古文,启蒙增慧润心田——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小古文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1(26):67-68.


















Shape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