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病患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尿路感染病患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护理研究

矫桂凤 高仲均 林宏霞

大连市友谊医院泌尿外科 ,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术后患者通常需要留置导尿管,以满足病情观察及疾病治疗的需要,而在导尿管留置期间,因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作为院内感染的典型病例,一直是泌尿系感染防控重点。本文从术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术后患者 导尿管 尿路系感染 护理

1、前言

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在尿中繁殖并侵犯泌尿系的任何部位,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前列腺,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患者在留置导尿管期间或在拔管后48h内发生了泌尿系感染,是院内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术后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后,增加了治疗难度,延长了住院时间,对原发疾病的控制及治疗结果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2、导尿管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

本病为细菌直接引起的感染性肾脏病变,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多见,约占70%以上,其次依次是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产碱杆菌等,偶有厌氧菌、真菌、病毒和原虫感染。本病为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1%~2%,其中主要是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0在学龄期儿童中,女性发病率为1%,而男性发病率为0.03%。

研究发现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护士实际操作、膀胱冲洗流程、导尿管材质及留管时间长短等有较大的相关性。致使术后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途径主要为腔内途径及腔外途径,前者为引流系统出现故障、引流袋发生污染,后者为置管过程中会阴正常菌群污染尿道口或逆行至膀胱导致感染。

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正常情况下,尿道口及其周围是有细菌寄生的,但一般不引起感染,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粘膜有轻微损伤时,或者细菌毒力大,粘附尿道粘膜和上行的能力强,容易侵袭膀胱和肾脏,造成感染。血行感染途径较少,细菌从身体内的感染灶侵入血流,到达肾脏。淋巴感染,下腹部和盆腔器官的淋巴管与肾周围的淋巴管有多数交通支,升结肠与右肾之间也有淋巴管沟通。直接感染外伤或邻近肾脏的脏器有感染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肾脏引起感染,但是这种十分罕见。

3尿路感染的诊断要点

膀胱炎患者的症状通常局限在泌尿道,排尿时有烧灼感、疼痛、尿频、尿急和会阴部及耻骨上疼痛感,在排尿终末段有血尿现象,同时伴随尿液混浊、全身不适、寒颤、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腰痛。

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全身感染症状:多起病急,常伴有寒颤、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腹胀、腹痛或腹泻;肾脏和尿路的局部表现:常用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多数伴腰痛或肾区不适,肾区有压痛或叩击痛;尿液变化:尿液混浊,可见脓尿或血尿;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和肾盏、肾盏组织;平常患者可能仅有腰酸和低热,可没有明显的尿路感染的尿痛、尿频和尿急症状,其主要表现是夜尿增多及尿中有少量白细胞和蛋白等。

无症状细菌尿表示患者有真性细菌尿但无尿路感染症状,需要对尿液进行采集并进行理化试验,该种病例最为难以发现。

4、尿路系感染的护理

在护理措施的拟定中,应从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进行分析,以给予更加针对性的护理介入,总结如下。

4.1 强化操作规范性

护理人员应掌握规范化的留置导尿管流程,在插管中避免尿道黏膜的损伤,按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照导尿管留置流程进行操作及护理,保证会阴部的消毒质量与范围,为置管提供充足的无菌屏障,缩小甚至阻断术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腔外感染途径,控制逆行感染的发生。在无菌操作过程中,合格的手卫生是无菌操作的前提条件,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后以流动水进行七步洗手法洗手,在开无菌包前以快速手干消毒剂进行简易七步洗手,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人员导致的感染风险。同时,院内应加强基础物质的配备,为规范化操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条件。

4.2 保证导尿装置的良好密闭性

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是破坏导尿装置系统密闭性的最主要因素,降低分离频率是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是阻碍腔内感染途径的最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术后内留置导尿管患者应注意膀胱冲洗次数及集尿袋更换频率,研究认为膀胱冲洗最佳频率为2次/周,能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概率,保持导尿装置的密闭性。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以生理性膀胱冲洗代替人工被动膀胱冲洗,以增加患者饮水量等方式,增加排尿,最大程度上避免破坏导尿系统的完整性。但是在病房内,部分患者是需要控制水摄入量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进行膀胱冲洗。使用抗反流活瓣的集尿装置,以提高密闭效果,阻碍尿液反流及细菌逆行;使用硅胶制品的集尿袋,将集尿袋更换时间延长至1周,进而减少了集尿袋与尿管分离的次数。

4.3 导尿管型号及材质的选择

依据患者年龄、病情、性别及既往泌尿系统病史等,选择合适的导尿管,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用F12至F14粗细的尿管、女性应用尿管型号为F16至F18,避免因尿管过细导致的漏尿,尿道口长期潮湿环境可造成细菌生长,尿管过粗可损伤尿道黏膜,此外,前列腺增生患者选用更细的尿管,以降低置管难度。

在尿管材质的选择中,常规材质为硅胶,其柔软性及可伸展性得到临床的认可。有研究表明,涂层导尿管中银合金导尿管能降低无症状菌尿的发生概率,但是对于有症状性尿路感染影响不大,且费用更高。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涂层尿管,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能力、留管时间、疼痛敏感性及护理技术能力等,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4 控制导尿管留置时间

在术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早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可逆的,尽早移除导尿管可终止细菌生物膜的不可逆形成,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对于术后患者,严格进行疾病评估,评价患者留置导尿管的需求强度,并应用信息化、表格化的评估系统,完成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日常护理及观察。在满足拔管条件后,进行有计划的膀胱训练,并把握拔管时机,在拔管前以饮水、膀胱冲洗等方式,使得膀胱高度充盈、患者有强烈的尿意,此时拔管可降低再置管概率,进而利于尿路感染风险的控制。

5结语

导尿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应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对于留置导尿患者,减少和防治泌尿系统感染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护理人员应针对泌尿系统感染危险因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操作技术,并在患者留置导尿期间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国内临床对于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已经趋于成熟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对于长期留置导尿者,尚未重视护士与患者家庭之间的合作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不仅应做好院内感染预防,还应利用微信平台、居家护理做好延伸护理,提高患者自我护理及家庭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霍玉萌,王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5,30(7):3.

  2. 刘慧.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护理体会[J].饮食保健,2018,005(051):153-154.

  3. 吴笑.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特别健康2020年36期,40页,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