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方法对预防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方法对预防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

王航 刘雪 李霞

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河南省 开封市 475000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在尿路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间歇导尿患者81例,根据导尿护理模式分组,A组(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40例,B组(常规导尿护理)41例,比较膀胱残余尿量、尿路感染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残余尿量比较,A组[(71.19±7.24)ml]低于B组[(86.21±6.73)ml](P<0.05);尿路感染率比较,A组[2.50%(1/40)]优于B组[17.07%(7/41)](P<0.05);满意度比较,A组[100.00%(40/40)]优于B组[80.49%(33/41)](P<0.05)。结论:通过实施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可显著减少膀胱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风险,提高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尿路感染;满意度;并发症


前言: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常伴随排尿障碍,患者尿失禁或者尿潴留。部分患者终身需要导尿处理。导尿期间较易发生尿路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损伤肾功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简称CIC,应用该技术可帮助患者定期排空膀胱,对于改善患者生存状态有积极意义[1]。但是常规CIC存在导尿次数不科学、并发症高发等问题。改良CIC是以传统CIC技术为基础的导尿护理模式,更具先进性。本文从2021年2月~2022年1月收治的8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说明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方法,观察不同护理方法对尿路感染预防的临床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81例间歇导尿患者,按照护理模式分为,A组40例(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性别:男/女=28/12,年龄(19~64)岁,平均(42.03±7.59)岁。B组41例(常规导尿护理),性别:男/女=27/14,年龄(20~63)岁,平均(42.05±7.57)岁。资料可予分析(P>0.05)。

纳入标准:(1)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合并尿潴留确诊;(2)符合清洁间歇导尿指征;(3)自主意识清晰;(4)膀胱安全容量超过200ml,膀胱内潴尿期压力低于40cm H2O,膀胱与输尿管未见反流;(5)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泌尿系统肿瘤;(2)前列腺肥大;(3)尿失禁;(4)泌尿系统感染或全身感染;(5)尿道压疮或损伤;(6)膀胱容量<300ml。

1.2方法

B组行常规导尿护理:导尿间隔为(4~6)h。实施导尿操作前,会阴部、尿道口碘伏棉球消毒,上述部位自然干燥后实施无菌导尿操作。导尿首日,两次导尿时间为(4~6)h,从次日起结合日常实际饮水量、膀胱残余尿量,科学调整导尿频率。

A组进行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1)导尿操作前,使用温水进行会阴部、尿道口清洁。(2)使用便携式B超级膀胱容量测定仪(型号:BVI6100)进行膀胱尿量检测,结合尿量情况科学选择导尿时机。(3)检测时,患者半卧或仰卧,全身放松。护理人员根据仪器操作说明使用B超探头进行检测。在患者耻骨联合部位上部4cm、腹部中线交叉处放置探头,每次检测时连续检测3次,然后取检测结果平均值,记录膀胱尿量。(4)检测数据接近膀胱安全容量峰值时进行导尿。指导患者和家属规范书写排尿日记。(5)膀胱尿量超过500ml时立即导尿,患者控制饮水量,增加导尿次数。膀胱尿量超过300ml时,首先由患者尝试自主排尿,并且在膀胱区域做叩击动作,定位“扳机点”,以膀胱压力测量情况为依据指导患者利用腹压排尿。膀胱尿量在300ml以内时,1h后再次检测膀胱尿量,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排尿。导尿期间,可自主排尿患者,自主排尿后进行B超检测,观察剩余尿量,合理控制导尿次数。

1.3观察指标

膀胱残余尿量:患者排尿进行B超检测,统计膀胱残余尿量。

尿路感染:统计导尿护理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率。

满意度:管理组自制问卷,患者匿名填写,回收后计分分级。(1)评分>90分,优;(2)(81~90)分,良;(3)(71~80)分,中;(4)(0~70)分,差。满意度=[(1)+(2)]÷(本组n)×100.00%。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间歇导尿患者数据,计量资料(膀胱残余尿量)以“均数±标准差(6282f977806b0_html_9f104aafb903bd45.gif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尿路感染、患者满意度)以率(%)表示,6282f977806b0_html_f29eeb0c31e4c65a.gif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残余尿量

干预前两组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残余量<B组(P<0.05)。见表1。

1 膀胱残余尿量[ml,(6282f977806b0_html_9f104aafb903bd45.gif]

组别

A组(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

B组(常规导尿护理)

P

n

40

41


干预前

137.52±11.06

137.49±11.12

>0.05

干预后

71.19±7.24

86.21±6.73

<0.05

2.2尿路感染

A组发生尿路感染1例,发生率2.50%(1/40);B组发生7例,发生率17.07%(7/41);A组发生率(2.50%)<B组(17.07%)(P<0.05)。

2.3患者满意度

A组满意度(100.00%)>B组(80.49%)(P<0.05),A组差评率(0.00%)<B组(4.88%)(P<0.05)。见表2。

2 调查结果[n%n]

组别

A组(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护理)

B组(常规导尿护理)

P

n

40

41


28

15


12

18


0

6


0

2


满意度

100.00(40/40)

80.49(33/41)

<0.05

差评率

0.00(0/40)

4.88(2/41)

<0.05

3讨论

在CIC技术应用中,要求导尿操作前保证操作环境清洁,然后定期经尿道向膀胱插入尿管,定时排空膀胱内尿液,促进膀胱容量恢复。通过CIC护理可改善患者社会功能,降低尿道感染风险。此种导尿方法的缺点是尿道频繁插入导尿管或者膀胱内尿液未及时排出等增加并发症风险。基于此种背景,探讨改良CIC护理方法,对于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选取病例均为脊髓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该类患者通常合并膀胱尿量感觉障碍,此外,不同患者排尿代谢时间具有显著差异,膀胱尿液低于200ml时无导尿必要,以免频繁导尿加剧尿道损伤,增加感染风险。但是导尿延迟,即膀胱内尿量超过500ml未及时排尿,会造成患者膀胱过度膨胀,影响泌尿系统健康。相关研究认为,膀胱尿量低于200ml时无需进行导尿,每日导尿次数超过6次会导致尿路感染风险增高,严重时诱发膀胱内高压,以及尿道括约肌痉挛,进而导致逼尿肌发生肌源性损伤。为此,在针对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护理时,必须科学判断膀胱尿量,合理控制排尿频率,高质量控制间歇导尿,从而有效保护膀胱,减轻膀胱功能损伤。在改良CIC护理中,借助膀胱容量测量仪科学判断尿量,同时使用亲水涂层导尿管作为导尿设备,尽可能减轻尿路损伤。尿路损伤会增加感染风险,改良CIC护理还可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安全。常规导尿护理消毒采用碘伏棉球,此种消毒方法虽然可以清除局部细菌,但是湿度较高,操作耗时较长。此外,碘伏消毒对局部环境pH值造成影响[2]

本次研究中,膀胱残余尿量显示,A组残余尿量显著减少,B组残余尿量较高。该数据表明A组患者尿液排出效果较好,残余较少。尿路感染防控结果显示,A组感染率较之B组显著降低,预防效果较好。满意度显示,A组满意度比较理想,为100.00%。B组满意度相对较低,而且出现了4.88%差评。该数据表明A组护理模式更符合患者预期。

综上所述,在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导尿护理时,采用改良CIC护理模式效果显著优于传统CIC,通过此种护理可有效改善排尿质量,科学控制排尿次数,预防尿路感染,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星辰,付少丽.降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1):35-37.

[2]冯云.护理干预对降低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20,5(1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