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敏山

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省 新泰市 271219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据报道,FD的全球发病率为7%~45%。目前F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环境因素(食物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生物因素(十二指肠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细胞因子)、生理因素(胃酸、胃排空和胃适应性舒张)和心理因素(内脏超敏反应、脑疼痛调节回路和焦虑抑郁)在内的多个因素参与了FD的病理生理。研究表明,除胃肠道症状和心理症状外,FD患者还会伴有睡眠障碍、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FD虽不是致死疾病,但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反复发作就诊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2009年FD导致美国社会经济负担增加,造成近184亿美元的损失。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之一,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上腹部烧灼感。基于主要症状可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上腹痛综合征(EPS)及重叠型,其中PDS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而EPS主要包括上腹痛及上腹部烧灼感。FD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低度炎症(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免疫功能等相关。虽无特异性治疗,但近年来研究者们从饮食疗法、药物、中医针灸、心理疗法等多个方面对FD的疗效进行评估,总体上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FD的流行病学特点

全球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显示,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总患病率约为20.8%,因地域、种族及诊断标准不同患病率有所差异。女性、吸烟者、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个体的患病率更高。2018年,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进行的大型横断面调查发现,约10%的成人符合罗马IV型FD的诊断标准。不同地区及年龄段消化不良的患病率有所不同,但亚型分布相似,约61%的患者为PDS,18%的患者为EPS,21%的患者既存在PDS又存在EPS亚型。亚洲地区年龄较大的消化不良患者比年轻人更容易发生OD。消化不良的病因研究显示,445例老化不良患者经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FD占36.2%、OD占63.8%(其中食管炎25.4%、十二指肠溃疡15.7%、糜烂性胃炎11.2%、胃溃疡9.9%和胃癌1.6%)。

2中医疗法

罗马Ⅳ标准对于中医疗法尚未明确,但近年来我国常用针灸、药浴等方法来治疗PDS亚组,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于儿童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故常采用中医外治法以提高疗效,且被证实已经治疗了许多经西医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的FD患者。大量试验证实,中医联合疗法效果显著,副反应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但就目前来看,关于中医的报道多为经验性及回顾性,且样本量较小,仍需进一步探讨。电刺激通过向腹腔中植入胃电刺激装置能够改善胃轻瘫患者引起的胃排空和消化不良。连续电刺激可直接作用于胃肌神经丛和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刺激可引起恶心和呕吐),可能是治疗难治性FD的新方法之一。催眠疗法对催眠疗法的行为、神经成像和电生理数据的研究表明,催眠过程改变了自我意识以及环境意识。催眠疗法不仅对减少上腹部疼痛有效,而且对胃排空、上腹部饱胀和腹部不适也有积极的作用。利用心理干预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卫生保健利用率。心理干预对于大多数胃肠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肠病是有效的治疗选择,但这些程序仍然没有被应用到标准的临床实践中。

3西医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PPI是当前抑酸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主要通过与胃壁细胞结合使H/K-质子泵失活从而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总体上能显著改善消化道症状(RR0.88,95%CI0.82~0.94),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研究同时指出,当PPI为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时,其治疗效果并不优于安慰剂,这可能受到埃索美拉唑组与安慰剂组样本量明显不一致,及雷贝拉唑组与安慰剂组样本量过少的影响。另有研究表明,埃索美拉唑对于FD中重度腹痛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可见,PPI对于FD的消化道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PPI能否长期用于FD存在争议。目前,一种新型的钾竞争酸阻滞剂DWP14012被证实具有快速抑酸功能且其肝毒性较轻,或许能成为PPI潜在的替代药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无胃酸增多的FD患者,PPI能够发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有关。促胃肠动力药物胃肠动力障碍是FD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西沙必利与替加色罗均为5-HT4受体激动剂,通过作用于肠腔中的血清素5-HT4受体,从而促进肠蠕动,但西沙必利因严重不良反应不建议使用。阿考替胺则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促进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改善胃底肌肉松弛,加快胃排空。此外,阿考替胺亦被证实可以改善PPI治疗失败的FD患者上腹部烧灼症状,然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4中西医结合治疗

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是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首选治疗手段。采用中医经典方剂四磨汤结合多潘立酮片治疗肝胃不和型FD患者,可在有效缓解症状的同时改善FD相关血清学指标。将多潘立酮片给予115例FD患者,治疗组联合蒲元和胃胶囊,比较疗效的同时还观察了抑郁焦虑症状和胃动素、生长抑素,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28%vs.84.21%),且治疗组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胃肠相关功能指标及焦虑抑郁情绪。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有一方三仁汤,善于清热利湿、宣畅气机,运用三仁汤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在改善患者胃痛、胃胀、嗳气、纳差等症状方面较对照组更有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应用香砂平胃颗粒联合伊托必利治疗FD,在观察临床症状的同时检测胃电图和胃肠激素水平,认为该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胃动力功能,值得推广。除促动力剂外,中药联合四联疗法也有显著疗效,在抑菌的同时提高胃肠动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结束语

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有多种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主要通过增加胃动力、抑制胃酸、抗抑郁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FD,但由于FD症状的异质性,目前没有单一的西药能够完全控制症状。中医学认为,FD病位主要在中焦,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饮食积滞等引起的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中医学辨证施治,在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证型方面疗效显著。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FD症状,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FD是症状为主的疾病,无器质性病变,中医药是整体治疗,在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的作用是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不是针对某个病理变化进行调节或抑制菌群感染,因此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更加适合FD的临床治疗,疗效更具综合性。

参考文献

[1]田军.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方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12):165-166.

[2]黄蜜,王鹏丽,南楠,樊红燕.西医学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及治疗现状[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6):19-21.

[3]宋德刚.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4):43.

[4]查健忠,戴星.279例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8,19(02):66-68.

[5]姚树坤,壹图.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防与治[J].中老年保健,2018(0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