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因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长期卧床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因素及对策

金阳阳

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浦东 201315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长期卧床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涉及的病例为2019年8月到2021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84例长期卧床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护理组患者选择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而预见护理组患者则分析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的因素,并针对性采取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指标主要有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和抑郁情绪评分。结果:经比较,预见护理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卧床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后能够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降低压力性损伤风险,整体护理效果评价明显改善。

[关键词]长期卧床;预见性护理;健康宣教;对照分析


本文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资料进行归纳处理,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的干预效果,以及对于负面情绪的调节作用,旨在为长期卧床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院从2019年8月开始,到2021年10月为止接收的84例长期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病例资料,分组标准参考实际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护理组,各42例。其中常规护理组的男性和女性例数分别为22例和20例,48~79(56.73±3.12)岁。预见护理组的男性和女性例数分别为23例和19例,49~78(56.16±3.03)岁。

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患者都因脑梗死、脑出血、高位截瘫的原因长时间卧床;患者及家属知晓医疗服务具体内容。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肝脏、消化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断治疗或护理过程的患者;治疗前正在或近期曾接受压力性损伤的其他干预措施,可能干扰本次研究结果的患者;合并精神类疾病等会严重影响依从性,或理解能力欠佳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参与对比研究。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入院后采取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注重感染控制,及时调整空调和病床窗户,保证病房始终处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入院后经评估,若患者病情紧急,则应及时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执行医嘱为患者提供紧急对症处理。同患者及家属及时友善地沟通,让对方知晓治疗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对于预见护理组的患者,则使用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①宣传教育:在患者入院后,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治疗方案并尽快适应病房。科室自身应提高宣教水平,配合多种宣教媒介,除去纸质版的宣教材料外,还应注重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宣传,为科室患者集中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汇总高频问题并在宣传册及微信公众号上进行解答,同时为护理方法改进提供思路。②评估损伤风险:评估老年皮肤问题,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病史风险、皮肤状况。确认好患者的年龄、性别、床号、入院方式及入院情况等。准确评估患者的活动方式、营养状况、摩擦力等因素,并对Braden压力性损伤分级。针对患者疾病损伤、生命体征、皮肤完整度等状况进行识别,了解患者感觉障碍程度,有无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查看是否有皮炎、疥疮等皮肤问题,有无水肿及溃疡问题。③规范翻身时间。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护理人员应定时更换体位,每2 h更换,协助翻身。病情不稳定的患者需使用气垫床,或按摩受压部位。针对大小便失禁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更换床单,及时更换衣物。协助患者翻身时,应使用恰当的翻身方法,勿强行移动患者身体,尽量减少对皮肤摩擦力。④心理护理:多数长期卧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抑郁等,因此在平时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因耐心地与病人沟通,为病人及家属多做思想工作,真诚、深入地沟通。此外,还可借助音乐缓解综合的压力,护理人员可选择轻缓的轻音乐,减轻患者的疾病注意力,更好的投入康复和治疗。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情况(分为1期,2期,3期和4期)。负面情绪评价时采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上述两种量表的满分均为56分,负面情绪越强的患者分数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其中得分在7分以下时表示患者无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7到21分表示有一定的负面情绪,21分以上则表示有严重负面情绪。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的汇总、处理和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其中数据类型为计量资料时格式设定为(`x±s),并进行t检验,α=0.05;数据类型为计数资料时格式设定为[n(%)],并进行c2检验,α=0.05。

2结果

2.1压力性损伤情况对比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预见护理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95.2%(40/42),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6.2%(11/42),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情况对比[n(%)]

组别

n

1期

2期

3期及以上

发生率

预见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

c2

P值

42

42

2(4.8)

6(14.3)

1(2.4)

3(7.1)

0

2(4.8)

3(7.1)

11(26.2)

5.154

<0.05

2.2抑郁情况对比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后,预见护理组患者的抑郁情况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于下表2。

2 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对比[`x±s]

组别

n

HAMA

HAMD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预见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

42

42

15.3±4.6

15.1±4.9

6.2±2.1

9.2±2.6

13.9±4.8

14.2±5.0

5.9±2.0

8.8±2.3

t值

P值


0.193

>0.05

5.817

<0.05

0.281

>0.05

6.166

<0.05

3讨论

压力性损伤是骨隆突处皮肤因医疗或器械原因出现局部损伤,主要表现为完整或开放性溃疡,可伴有全身性疼痛,与长期存在的压力及其联合剪切力密切相关[1-2]。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十分多见,患者无自理能力,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增加压力性损伤风险[3-5]。长期卧床患者的病程往往较长,患者面临较大的压力性损伤风险,同时发生合并症的几率较高,且在进行对症处理后恢复速度慢,造成患者经常合并较强的负面情绪。

在长期卧床的护理中采取预见性护理手段,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评分,降低压力性损伤风险,这主要是因为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理解干预方法。治疗过程中有不少长期卧床患者合并严重的抑郁情绪,无法积极配合治疗,造成最终治疗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利用心理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的患者在负面情绪评价以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等方面评价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

综上所述,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的整体效果更好,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本文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未来还需要在临床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柳华,李达珊.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及改善其心理状况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20,39(21):140-142.

[2]武晓波,周惠平,赵雅卓,吴春荣.老年痴呆长期卧床伴足跟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1):138-139.

[3]王凤娟,方青枝,林艺君,邱雪梅,郑雪晶,叶敏宏,朱海华.长期卧气垫床高龄病人翻身间隔时间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22):3597-3600.

[4]王志霞,徐惠丽,王飞杰,沈云,卫晓静,侯梦晓.出院准备计划在长期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8,33(16):15-17.

[5]李雅楠,周柯言,王振芳.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出院后长期卧床患者预防压力性损伤的作用评估[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