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分析

张保恒

桂平市石咀镇卫生院, 广西 桂平 537204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治疗的6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胃炎的治疗当中,中西结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中西结合;慢性胃炎;治疗效果

慢性胃炎作为临床中常见的慢性内科疾病,该疾病在发生前期无典型症状,难以得到准确的诊断,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疾病将会继续发展,从而引发疼痛、胀气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中医中,慢性胃炎属于胃痛、胃脘痛范畴,主要发生原因是病邪侵胃、脾胃虚寒所致,同时在西医中,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发。在临床治疗当中,西医多使用西咪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在单一用药的治疗下,虽然可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疾病依旧会反复发作,患者也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综合治疗效果较差[1]。故本研究通过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旨在提高治疗效果,预防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现对结果进行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治疗的6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34~79岁,病程4~40个月,平均病程(21.4±5.7)个月,观察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40~85岁,病程3~41个月,平均病程(21.6±4.7)个月,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包括应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改善患者胃酸分泌情况,并使用硫糖铝咀嚼片保护胃黏膜。观察组患者在基础上联合中医中药进行治疗,使用柴胡舒肝散加减进行治疗,药方组成北柴胡15g、白芍12g、醋香附15g、陈皮10g、瓦楞子12g、醋延胡索20g、川楝子12g、郁金12g、川芎10g、甘草片12g,以水煎服,1剂/次,2次/d。并取三阴交、胃俞、内关、脾俞、气海、公孙等穴位实施电针治疗,取神阙、天枢艾箱灸,取内关、足三里、天枢穴实施穴位贴敷。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时间。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显效:经治疗后,胃镜检查发现炎性反应完全缓解;有效:经胃镜检查发现,炎性反应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后,上述情况无改善且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t检验与x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1. 结果

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34

29(85.29%)

3(8.82%)

2(5.88%)

32(94.11%)

对照组

34

18(52.94%)

5(14.70%)

11(32.35%)

13(38.23%)

χ2





10.686

P





0.001

3讨论

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压力随之变化,慢性胃炎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慢性胃炎作为一种临床中常见的胃黏膜病变,其病程较长,疾病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具有密切联系,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胃黏膜发生损伤,并以充血、糜烂等症状呈现。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均围绕着清除幽门螺杆菌为治疗关键。前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疾病发展后,患者将会发生上腹部饱胀以及疼痛等情况,对其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在临床中针对慢性胃炎多采用西医治疗,通过抑制胃酸以及胃黏膜保护剂为主,通过清除病菌的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从而抑制胃酸。从病理机制方面分析,因为慢性胃炎的机制较为特殊,在单纯西医治疗后,短期效果不显著,可能会发生反复发作的情况,并且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3]。在中医角度分析,慢性胃炎属于胃痛、胃脘痛范畴,通过对慢性胃炎的不同表现,可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瘀血阻络型、脾胃虚寒型以及胃阴亏虚型。根据不同的病症分型,其药物的使用也存在明显区别。其中在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其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舌苔薄白。故使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其中柴胡和白芍可发挥缓解疼痛的作用,同时理气解瘀,在药理学研究中发现,柴胡中的挥发油,能降低胃酸分泌,提高抗炎症效果。甘草中的黄酮苷可降低疾病的反复发作,在治疗基础上预防溃疡的发生。瘀血阻络型则以胃痛为主要表现,且疼痛位置固定,因瘀滞不畅导致疼痛发生。在该类型的慢性胃炎治疗中,可在柴胡疏肝散的基础上加用蜥蜴,从而发挥活血化瘀、疏气止痛的效果。在相关研究中发现,蜥蜴可破结利水,同时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在脾胃虚寒型的治疗中,可使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黄芪能发挥缓解胃痛的作用,改善气虚乏力,益卫固表[4]。在药理学研究中发现,黄芪可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在非特异性免疫以及体液免疫中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可提高机体细胞生理代谢,从而调节内环境,清除幽门螺杆菌,促使胃黏膜恢复,改善炎症症状。胃阴亏虚型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患者自觉口燥,舌红少苔。故可使用益胃汤进行治疗,沙参以及冰糖等药物可发挥滋阴养胃的效果[5]。结合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的柴胡疏肝散以及电针、穴位贴敷等治疗方式,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了柴胡疏肝散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效果,并且取三阴交、胃俞、内关、脾俞、气海、公孙电针以及内关、足三里、天枢穴的穴位贴敷可起到辅助作用,巩固治疗效果。同时在生活中针对慢性胃炎需以预防为主,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以及饮食结构,注意自身的情绪变化,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从而降低慢性胃炎的发生率[6]

综上所述,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对疾病的恢复具有积极影响,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莉芳.疏肝和胃方佐治肝胃郁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52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21,36(05):42-44.

[2]魏永生.清利化浊方联合西药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伴Hp感染脾胃湿热证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21,44(04):12-15.

[3]许话.清胃理脾汤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1,37(06):24-26.

[4]杨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效果[J].中国误诊学杂志,2021,16(04):310-312.

[5]张建海.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2):204-205.

[6]董渊.中西医结合疗法在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34):17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