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海燕

肥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 邮编: 271600

摘要急性脑梗死需及时予以溶栓治疗,但受多因素影响,多数患者并无法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而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替罗非班为血小板抑制剂,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均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认可,但临床对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仍存争议。本文主要对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上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为脑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所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好发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人群与伴有吸烟、饮酒、肥胖等不良生活协管的人群[1]。目前临床可予以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溶栓等治疗。若医院条件允许,还可行颅内动脉取栓、静动脉联合溶栓、动脉溶栓等治疗,以尽快稳定患者病情[2]。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但其疗效较慢。替罗非班为高效、高度选择性非肽GPⅡb/Ⅲa拮抗剂,多用于发病后48h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并已取得广泛认可[3]。目前,临床对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等仍存争议。基于此,本文以以往临床研究报道为参考,汇总、分析了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上的情况,以供参考。

1 替罗非班药理机制

急性脑梗死发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导致脑血管狭窄、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4]。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经细胞内信息传递使血小板形状变化、整合素表达得以激活,从而加快血小板粘连、活化,进而引发疾病或加重患者病情。血小板、巨噬细胞表面广泛分布大量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于静息状态下不易与纤维蛋白原亲和,也不会自发聚集于血液循环内,而激活血小板后,血小板活化可使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表达得到促进,导致糖蛋白Ⅱb/Ⅲa受体构象发生变化,从而使其亲和纤维蛋白原能力增强,进而导致血小板聚集而引发血栓。替罗非班为小分子非肽类物质,其能可逆性结合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对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纤维蛋白原结合形成血栓予以阻断。目前,临床经静脉予以治疗,一般5min后即可对血小板聚集予以抑制,抑制率可达90%,但其抑制血小板效果与剂量有关,因此需持续予以用药。相较于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停止使用替罗非班后患者血小板功能恢复更快,一般8h即可完全恢复。

2 急性脑梗死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情况

有关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报道较多,在预后效果上,研究多认为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管痉挛、缺血情况,促进受损脑组织快速恢复;还可使脑组织缺氧、缺血症状减轻,避免神经元过度裂解致使炎症因子聚集,使血小板聚集减轻,也利于患者病情改善,并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还可对新鲜血栓进行分解,并分解部分纤维化血栓;同时还可使新鲜脑梗死组织微循环得以改善,进而对血栓形成予以抑制,也利于患者微循环灌注增强,从而保护患者神经功能[5]。目前,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涉及与静脉溶栓联用、单独用药以及血管内治疗等。

2.1 替罗非班联合静脉溶栓治疗

目前,急性脑梗死一定发病时间内的治疗仍以静脉溶栓为最佳方式,但静脉溶栓后约有30%患者因溶栓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引发血小板聚集等存在早期血管再闭塞情况,因此仍需予以抗血小板治疗。目前,临床对溶栓后24h内是否行抗血小板治疗仍存争议,部分学者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行阿司匹林治疗后其出血风险显著升高。而相较于阿司匹林,替罗非班可可逆、选择性结合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起效更快,安全性也更高。但目前,对于替罗非班用于静脉溶栓患者的最佳使用时间仍未形成统一定论,还有待临床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

2.2 替罗非班单独治疗急性脑梗死

目前,临床对于轻型卒中(NIHSS评分低于5分)患者以及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对于轻型卒中患者来说,其神经功能受损较轻,但复发率高,行静脉溶栓治疗并无法有效改善其90d内神经功能结局,而相较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展示了更为良好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更利于轻型卒中患者预后。而对于超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经静脉给药治疗效果显著好于经动脉给药效果,其出血风险相对较低。此外,其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上相较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效果相当。但目前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2.3 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

对于超时间窗无法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患者来说,经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等血管内治疗可使其闭塞血管得以快速畅通,进而有效减轻患者病情。但行血管内治疗后有20%左右患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原位血栓形成、血栓破裂导致微循环障碍、内皮细胞损伤等存在再闭塞可能,而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使患者24h内血管再闭塞率显著降低。以往有学者认为,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可升高患者出血风险,但随着血管内治疗水平的提升,该风险已基本不存在,而多数学者研究均认为,采取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作为新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罗非班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愈加成熟。替罗非班可对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纤维蛋白原进行阻断,并稳定内皮细胞,以此预防血栓形成。临床也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替罗非班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但尚有研究认为替罗非班可使患者出血风险升高。目前,有关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虽较多,但均存在样本量少、研究中心单一等问题,还需临床持续进行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上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马瑜,代全德,刘琴,等.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炎症介质、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0):94-95.

[2]蒋威.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1):12-13.

[3]李永,刘彬,王荣.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21,50(4):630-633.

[4]安小峰,崔惠康.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综述,2021,27(5):1027-1031,1036.

[5]张芬.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