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陈小华

浠水县竹瓦镇中心卫生院,湖北黄冈, 438211

【摘要】目的:分析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抽取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研究组,并以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分别对其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血小板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同时,按照肝硬化患者是否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40例)和未出血组(43例),同样对上述指标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肝硬化患者的PT、PDW、MPV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而PLT、PCT检测值则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同时有肝硬化出血组患者的PT、PDW、MPV检测值均显著高于未出血组患者,而PLT、PCT检测值则显著低于未出血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上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测定,可以对肝硬化患者的肝损伤程度进行有效评估。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肝硬化;诊断

肝硬化属于消化内科常见慢性病,临床按照肝硬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将其分为失代偿期和代偿期的不同类型,失代偿期患者多见肝功能异常、门静脉高压,代偿期患者则常因无典型临床症状而出现误漏诊的情况[1]。确定患者的肝损伤程度、病情的发展阶段,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都十分重要。本文抽取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对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研究组。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肝硬化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且经病理诊断证实;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 :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表达与认知障碍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肝脏疾病等的患者;近期有使用过可能对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相关参数造成影响的药物的患者;并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全身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

研究组患者中,男46例,女40例,患者的年龄在32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55.32±6.35)岁。按照肝硬化患者是否有出血症状将其分为出血组(40例)和未出血组(43例)。

以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其中男40例,女40例,患者的年龄在30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54.19±6.08)岁。

两组受检者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测。选择清晨空腹条件下采集受检者的肘静脉血4ml,将其平均分为两份,每份2ml。一份置于含EDTA-K2抗凝剂的血管中充分抗凝后,待检。另一份置于含EDTA-K2 抗凝剂的血管中充分抗凝,并在3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处理获取血浆,待检。在标本采集完成后的2h内完成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和相关配套试剂检测,血小板指标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配套试剂,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MPV)。严格遵照检测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肝硬化患者、健康志愿者以及出血的肝硬化患者、未出血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可见,研究组肝硬化患者的PT、PDW、MPV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而PLT、PCT检测值则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上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结果比较[(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s)]

组别

PT(s)

PLT(×109/L)

PDW(%)

PCT(%)

MPV(fl)

研究组(87)

18.45±2.57

65.11±20.24

18.32±1.87

0.23±0.09

14.23±1.03

对照组(80)

12.57±1.68

190.28±35.24

13.35±1.54

0.39±0.09

11.25±0.86

2.2肝硬化出血和未出血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肝硬化出血组患者的PT、PDW、MPV检测值均显著高于未出血组患者,而PLT、PCT检测值则显著低于未出血组患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上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肝硬化出血和未出血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测结果比较[(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s)]

组别

PT(s)

PLT(×109/L)

PDW(%)

PCT(%)

MPV(fl)

出血组(40)

21.33±3.02

52.13±14.24

21.01±2.35

0.20±0.07

16.31±1.21

未出血组(47)

16.98±2.03

84.31±20.45

16.65±1.33

0.26±0.08

13.35±0.94



3 讨论

肝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病毒性肝炎、酗酒、代谢或循环障碍、营养障碍等都是诱发肝硬化的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多表现出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弥漫性坏死、肝脏纤维化改变等临床改变[2],对患者的肝脏造成持续性的损伤,影响肝脏供血,如不能在早期加以有效控制,还可能发生癌变。

作为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肝脏对于调节、维持抗凝血系统和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后,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作用降低,凝血时间延长。同时,肝硬化患者具有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会导致机体中的血小板出现释放反应,引起血小板衰竭,其还可能诱发脾功能亢进,并因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3]。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同时,血小板计数水平、血小板压积降低,而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血小板体积增加。同时,出血组患者的情况较之未出血组更加严重,提示通过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测定,可以对肝硬化患者的肝损伤程度进行有效评估。

【参考文献】

[1] 董蕾. 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J]. 血栓与止血学,2021,27(3):435-437.

[2] 程晓慧. 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检验在肝硬化患者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8):36-38.

[3] 张春雨. 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对诊断肝硬化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J]. 当代医学,2018,27(2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