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单颌总义齿口腔修复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下颌单颌总义齿口腔修复临床效果

郭坤红

东平县中医院 271500 摘要 : 目的:对下颌单颌总义齿在临床口腔修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效果分析。 方法:研究时间为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将我院收治的行下颌单颌总义齿修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共采集 40 例数据。观察患者的治疗成效比率以及修复术后存在的不良反应现象。 结果:患者有效率为 92.50% ( n=37 ),同时存在 2 例患者出现义齿疼痛, 2 例患者存在治疗后恶心呕吐现象, 3 例患者出现义齿松动的现象,综合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比率为 17.50% ( n=7 )。 结论:在进行下颌单颌义齿修复过程中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因此应在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前期进行不良风险时间的风险筛查,以避免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满意比率。

关键词:义齿;有效率;单颌总义齿


口腔修复是指当患者口内表现为压疮硬组织出现损坏、裂缺损等现象时实施的修复补救措施。单颌总义齿是指对单侧牙列缺失的部位进行修复的全口义齿,下颌单颌总义齿则是指在下颌牙列缺失的条件下对缺失部位进行全口义齿修复[1]。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渐成熟,口腔修复中的全冠、义齿以及嵌体的技术的发展也逐渐趋于完善,但仍存在一部分患者在修复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象,多见于义齿的稳定性偏差、移位、基底折断等现象[2]。下颌单颌全口义齿具有加大牙槽嵴负担、固位、稳定性较差等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现象,因此该修复术的治疗难度较大,为患者修复术后的牙齿功能的发挥与生活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如何在保证修复术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患者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的比率是该领域需要面对的主要课题之一[3]。本篇文章就对行下颌单颌总义齿修复术的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修复治疗成效出发,对该修复术具有临床价值进行了效果评估。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将我院收治的行下颌单颌总义齿修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共采集40例数据。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极大值为65岁,极小值为49岁,年龄均数为(57.75±7.25)岁,其中存在首次行下颌单颌总义齿修复的患者例数为21例,既往行修复治疗的患者例数为19例;40例患者中,II类无牙颌、III类无牙颌以及IV类无牙颌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8、17以及15例。以上40例患者中不存在口腔修复禁忌症以及用药禁忌。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口腔情况符合口腔修复术条件。②患者主观意愿自愿配合参与本次调查研究。③患者在家属陪同下完成治疗及研究。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情况的患者。②存在晕血、晕针、以及低血压的患者。③无法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的患者。

1.2方法

对全部患者实施下颌单颌总义齿修复技术。①对患者既往病史以及基础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对患者主诉、病史、是否存在既往修复史、是否存在既往药物过敏史以及全身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进行修复术的风险因素筛查。②口腔基础检查。对患者口腔内部牙体、牙周、咬合黏膜、修复体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如实记录。对患者口腔外部的面部组织、颞下颌关节进行观察与功能测试。同时对患者影像学X射线成片进行观察。记录患者咬合力测试水平、下颚运动轨迹、肌电图结果。③修复前准备:对患者实施洗牙、拔牙等基础矫正治疗措施。④牙体准备工作。以患者的具体治疗需求为依据,适当对患者和余留牙齿实施调磨、印模等相应的印模进行术前预处理。根据患者人工牙体的排列顺序规律,明确患者基托的最低高度与边缘。令患者以匀速进行上下咬合,以保证患者的颌位垂直,并确保基托与口腔内部组织之间存在一定的引力关系。以患者对美观以及咬字等功能的要求为基础进行后续排牙,上提上颌部位,使患者义齿保持良好稳定,使牙槽嵴处于后牙的正下方同时双向调整患者牙冠高度。对牙间高度进行调节,进而起到增大颌间高度的作用。当出现不等高现象的两侧的余牙平面的情况时,立即利用高嵌体对低位牙体进行修复。

1.3判定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与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比率。

有效率:于患者行修复术后的半年内进行电话随访,对治疗成效以及有效率进行调研,即将患者治疗后义齿稳定,舒适度良好、咀嚼功能以及语音功能无异常视作有效,将修复后舒适度一般,偶见不稳定现象但移位以及脱落现象视作治疗成效一般,将治疗后佩戴舒适感较差,咀嚼功能障碍并伴随义齿稳定性降低甚至脱落视作无效。同时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进行统计,并计算患者出现该不良反应现象的占比(保留两位小数)。

1.4统计学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检验,卡方比对计量资料(%)率;t值比对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如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

2结果

2.1观察患者修复术后的治疗成效

治疗结束后患者有效率为92.50%,详细数据见表1。

1修复术后患者治疗成效[n,(%]

例数

有效

一般

无效

有效率

n=40

34

3

3

37(92.50%)

2.2观察患者不良反现象发生比率

术后2例患者出现义齿疼痛,2例患者出现治疗后恶心呕吐现象,3例患者出现义齿松动的现象,不良反应现象的总比率为17.50%(n=7),详细数据见表2。

修复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例数

义齿疼痛

恶心呕吐

义齿松动

总比率

n=40

2

2

3

7(17.50%)

3讨论


患者实施的下颌单颌总义齿由于其主要作用与无牙颌牙槽脊,因此常导致单颌全口义齿的人工牙无法排列在牙槽嵴顶位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牙槽嵴的承受负荷,因此患者在实施前该项修复术后极容易出现移位、稳定性降低等不良反应现象[4]。但同时该项修复术具有一定优势,原因在于义齿的基托下方保留了一部分基牙,因此减缓了牙槽骨的吸收速率,进而降低了义齿在后期出现不稳定性的几率[5]。患者出现义齿修复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在于患者牙槽嵴的吸收、侧向牙合力等。因此这就要求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使用舌翼总义齿时保证其处于水平位置,同时在进行印模阶段应对舌侧基托所占范围进行粗略计算,根据数据进行适当的延长或加厚。针对出现侧向力所导致的不稳定现象可与支点的对策侧位置放置固定体,达到加大基托面积的目的,进而减少侧向力[6]。此外修复术后的组织疼痛现象多因上颌的冲力过大,缓冲不足等。为了避免术后出现的牙周炎现象应在术后尽量使用质地相对柔软的食物,并注意口腔的清洁卫生,当出现红肿现象时应及时咨询医师进行积极干预。

综上所述,行下颌单颌总义齿的口腔修复术时应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选材,患者治疗后也应定期对口腔进行观察,才能达到及时干预,降低修复后不良反应现象发生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开春梅. 下颌单颌总义齿口腔修复临床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4):221-223.

[2] 刘洪臣. 口腔种植修复的医学属性与发展导向[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12):1155-1158.

[3] 张宁宁. 下颌单颌总义齿口腔修复临床效果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4):193-194.

[4] 马亮. 专项修复措施在下颌单颌总义齿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158-160.

[5] 王栋,许少平. 精细印模两步法应用于下颌低平牙槽嵴单颌总义齿修复的临床体会[J]. 口腔疾病防治,2018,26(5):320-324.

[6] 邓剑兰,樊勤. 口腔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2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