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徐越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 急诊科

摘要】目的评价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均匀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率均显著更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临床各方面护理质量评分比对照组更高,统计结果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中配合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干预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救时间,确保患者满意、安心的接受救治,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效率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其血管管腔狭窄、堵塞后引起的疾病,是冠脉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此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可短时间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1]。临床针对AMI的抢救治疗原则以快速疏通梗死血管,恢复心肌正常的血流灌注等为主,但是心肌功能的恢复对治疗时间窗的要求高,为了降低临床死亡率,提高抢救效率,在抢救期间加以有效的护理配合非常关键。鉴于此,取62例AMI患者展开研究,重点分析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收集于2020年2月~2021年12月,从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出62例展开系统调查,按照随机单盲法分组,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61.59±4.22)岁;观察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47~78岁,平均(61.62±4.33)岁。2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经冠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符合PCI手术适应症;年龄>45岁;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精神疾病史;合并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者;认知、交流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急诊科对患者行常规心电图等体征检查,予以吸氧、输血、输液治疗,快速通知各科室进入抢救工作。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具体内容:(1)院前急救护理。120到场急救,达到现场后予以患者吸氧、输液等基本救治,了解其发病情况、病史、过敏史等,检查意识、神态和呼吸情况,快速做出第一诊断,现场基本施救后立即转运至救护车,注意动作要轻快准,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安抚好家属的情绪,返回医院途中持续进行观察和救治。(2)院内准备。通知院内医护人员做好接车准备,患者入院后用平车将其推至急救室,对患者进行持续吸氧、卧床休息、采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等治疗,详细记录发病情况,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等体征,5min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床旁持续心电图监测,做好PCI术前准备后施救[2]。(3)抢救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相关医护人员做好结交工作,向家属交待手术事项并签署手术同意书,转运途中注意监测其体征,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抢救流程和手术室规定完成救治,抢救成功后送至导管室,持续监测病情,评估其病情风险,做好下一步抢救准备。

1.3观察指标

抢救效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床旁心电图监测时间、急救总时间。

护理质量:以科室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态度、医护水平、健康宣教和心理安抚。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软件SPSS23.0,计数资料用率(%)描述,检验用X2,计量资料用(62849c574ec70_html_27f28ec49f68deb9.gif ±s)描述,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抢救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抢救效率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抢救效率比较(62849c574ec70_html_27f28ec49f68deb9.gif ±s,min)

组别

例数(n)

分诊时间

静脉采血时间

床旁心电图监测时间

急救总时间

观察组

31

1.02±0.43

4.08±1.44

3.17±1.28

8.35±2.17

对照组

31

2.88±0.64

7.49±2.02

6.76±1.89

12.55±3.63

t

-

13.431

7.653

8.757

5.529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各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比对照组高,统计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护理质量评分比较(62849c574ec70_html_27f28ec49f68deb9.gif ±s,分)

组别

例数(n)

护理态度

医护水平

健康宣教

心理安抚

观察组

31

90.21±6.43

90.33±6.44

90.57±6.18

90.85±6.27

对照组

31

81.44±5.54

81.56±5.72

81.66±5.59

81.39±5.63

t

-

5.753

5.667

5.953

6.250

P

-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AMI是心内科常见急重症,在临床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患者急性发作时表现为胸骨剧烈疼痛、胸闷、气短、濒死感等,若不尽快有效抢救,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遭受威胁。

AMI的治疗关键在于轻准快,故在抢救过程中需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本文推荐行程序化急救护理,此护理模式具有规范的流程和明确的护理目标,能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流程相互配合完成急救工作,尽可能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在最短时间内安全将患者完成救治,确保其体征得到稳定[3]。如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效率和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证实了程序化护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和科学性。

综合上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程序化急救护理不仅能提高抢救效果,还能充分满足患者的需求,保证其尽快恢复,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卓小华,廖秀芳,邝爱玲.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6):230-232,236.

[2]代淑云.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6):3014-3017.

[3]付广庆.程序化急诊急救流程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0,33(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