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3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研究进展

戴莹

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医务人员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主要环节,得到我国国内外医院各个专家以及临床实践者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临床诊疗工作执行和开展过程中,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现状还不佳,所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十分重要,有利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稳定执行和开展。因此,要确保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的增强,避免医院出现较多感染。在本文中,通过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了解,分析当前的工作现状,并给出合理的执行策略。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目前成为公共卫生部门主要关注的问题。有相关研究了解到,因为医院感染会增加更多的额外费用,且医院中的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菌都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治病病菌,进行有效洗手和卫生消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院的感染效率。所以,要确保医务人员执行中手卫生依从率的提升,改善医务人员的洗手行为,以保证有效切断感染传播途径。

一、概念分析

第一,医院感染。医院内部出现的性感染或者院内感染情况,多是因为按照医院的增加产生的。人们在医院活动中,受到病原体的侵蚀,在诊断中出现一些感染,都将造成医院感染。具体包括的对象为,首先,无论在哪个诊疗机构接受的治疗病人发生的感染情况。其次,工作人员或者家属在医疗机构中出现的感染情况。并且,在医院感染后发病的病人。因为有些感染在入院的时候不存在,也不存在潜伏期,一般是在医院内发生的。

第二,手卫生。主要是将手表皮上的微生物进行清除、抑制和杀菌。主要利用的方法为普通洗手、消毒洗手或者外科消毒。对于普通洗手,也就是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双手揉搓肥皂液,清洗15秒后降低手部的细菌密度。最后,使用清水来冲洗。消毒洗手,主要是利用清水、含有抗菌成分的肥皂或者清洁剂洗手。外科消毒方法,主要是在医务人员进行外科手术之前进行消毒洗手的方法。

第三,手卫生指证。按照美国CDC2002年发布的相关规定,主要表现为多个方面。比如,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在进行抽血之前和之后以及实施肌肉注射之前,在对血糖进行测量,灌肠和导尿等侵入性操作之前,在双手放在病人污染位置前后、接触病人周边物品或者对病人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处理完成后,执行无菌性操作、佩戴手套之前等,都需要确保手卫生。

第四,手卫生依从性。主要是护理人员在整个工作积极开展过程中,按照卫生部门的有效规定和实际情况,将洗手率作为衡量指标。洗手率的研究和分析,要对观察时间内执行手卫生的次数、出现的卫生指证次数比研究分析。

二、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

(一)手部细菌

从调查分析了解到,医务人员手部细菌的种类和细菌的数量多于其他的人群。有相关报道中,发现护理人员的手微生物检测效率达到80%以上,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且检出率分别为25.9%和14.8%。还有一些研究了解到,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医务人员的手部细菌合格率在33.33%-87%之间。在医务人员洗手之前,手的平均细菌量为每平方米96cfu,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最多。有相关调查对800份临床医务人员手部携带葡萄球菌情况做出调查研究,发现检测出葡萄球菌11种,检出效率最高。还有多98名医务人员手部做出检查,其结果显示,所有人员都受到微生物污染情况,特别是清洁员工最为严重,污染效率更高。因此,医护人员手部携带的大量微生物将成为医院内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二)洗手合格率比较低

据了解,我国大约有78%的医生和61%的护士没有进行手部卫生培训工作。我国的疾病预防中心对上海地区、北京地区、广州地区的多加医院多名护士做出调查,且结果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洗手。在各个医院内部,只有三分一的医务人员符合必要洗手的次数,每天做到了手部消毒超过三次。还有一些报道中研究,在下班之前、喝水或者吃饭之前的洗手率比较高,其他情况相对较低。特别是无菌操作或者是介入性操作之前的洗手率,仅仅达到(11.42±25.41)%,护士未做到连续操作洗手或者在不同病人之间洗手。经过调查,发现护士在开始操作或者接触不同病人之间的洗手率为28%,且在下班结束之前和操作完成后的洗手率达到94%。不仅如此,还有大部分人出现洗手不合格现象,该因素的产生,主要是洗手时间不合理,拇指或者食指的缝隙位置揉搓不到位。虽然对手部卫生的必要性做出重要规定,但是,大多数医务人员仅仅对该工作表示支持,整体的依从性还比较低[1-3]

(三)卫生设施不完善

手卫生设施主要包括洗手肥皂、手控式水龙头或者是干毛巾等污染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出现洗手不合格现象,且在洗手后出现二次污染。有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使用干燥的肥皂不会出现细菌滋生现象,当细菌存留在潮湿的肥皂后,将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存在,且随着肥皂利用次数的增加,细菌的种类也表现为多元化。有相关研究,如果医院内部的水龙头细菌污染,医务人员在洗手后将出现二次污染情况。比如,对某地区医院洗手肥皂和自来水龙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细菌总量已经严重超标,出现检出病菌等问题。虽然理论上使用消毒毛巾予以擦拭是可以的,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四)错误观念

在医院中,为了预防感染,带手套是其中的主要措施。但是,一些人认为带手套是没有必要的,对洗手存在错误认知。从我国《消毒技术规范》中了解到,医务人员为特殊群体,在对传染病人进行检查、治疗以及护理之前,都需要佩戴手套。但是,从实际情况了解到,尽管医务人员佩戴手套,在和病人接触后,在手部还会存在30%的细菌,这些病原菌多可能来自于手套上比较微小的缺损,也可能是因为在摘掉手套的时候被感染。

三、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主要原因

第一,人员的思想意识薄弱。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医疗物品污染会直接造成病人感染。且还有人认为,只要没有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就不需要洗手。但是,实际上都是因为医务人员手为其中的主要传播媒介[4]

第二,工作因素。因为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比较繁忙,经常会忘记洗手,所以,出现的频繁洗手现象以及病房内的手卫生情况比较差。在大多数情况下,每隔一小时都需要洗手,且洗手的次数为20次。因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导致护理人员没有充足时间去洗手,从而给手部卫生带来的依从性带来很大限制性。在该情况下,主要管理人员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积极配置,降低工作强度,也会使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积极提升。

第三,道德因素。主要是医院内未将手卫生和医学道德相互联系起来,一些人认为只有自己在需要的时候才能进行手部清洁,并没有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自己的疏忽从而带来严重的感染情况。

第四,设施因素。医院内的手卫生设施配置不够完善,安装位置不合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为带来很大便利。比如,在工作区域内,安装的洗手池不足,安装位置不方便,导致在连续操作中执行率比较低。有相关研究了解到,增加更多的洗手池,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未发生明显效果,而在另一些调查中发现,工作中的护士和洗手池之间的距离远近对手卫生的执行情况有很大关系。洗手池的数量是否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予以单一的因素还未得到积极研究。

第五,管理因素。在病房中,使用监视器对病房的健康情况、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进行监督,其依从率为19.1%。并且,利用声音提示器,能够手卫生执行情况予以观察,获得的依从率将增加到27.3%,同时,利用撤销声音提示,发现仅仅通过监护,获得的手卫生依从率将降低到24.3%。从该数据了解研究获得,各个部门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行为的全面监督和监控,保证能够将所有结果信息反馈给个人,促使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升[5-8]

四、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策略

对于手卫生的定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为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消毒以及外科消毒的结合,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需要洗手。比如,在接触患者前期和后期,接触了不同的患者之间,或者在一个患者身体污染位置移动到清洁位置的时候。在接触了患者的黏膜、破损的皮肤以及伤口之前、之后,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者分泌物以及排泄物后。同时,在穿隔离衣、脱隔离衣或者摘手套后以及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和之后,对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后或者与患者的周边环境或者物品接触后等,这些情况都需要做好手卫生工作。为了促使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工作的合理实施,不仅要加强手卫生的培训,对洗手设施进行更新,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科学实施[9]

(一)增加手卫生培训

一些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知识多来自于教育培训方面,很多都需要实现岗前培训。通过培训,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效率将有效提升。为了解决各个问题,需要医疗机构可以利用各个形式和措施进行培训,增加手卫生知识或者相关技能的培训工作。并且,也可以利用一些外出培训方式,对六部洗手法积极掌握,保证各个人员增加对洗手技术的重视。比如,在每个科室的洗手池位置,为其张贴六步洗手法的相关示意图,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基于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开展规范洗手周等活动,医务人员、护士等人掌握的手卫生知识率比较高,且能够正确洗手,促使洗手依从性的增强。掌握准确的知识能够为手卫生的维护提供重要条件,基于对医院感染预防知识、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和宣传,都有利于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的增强[10-13]

(二)洗手设施的更新

因为洗手设施的配置不够科学,导致手卫生问题的发生。特别是洗手距离比较晚,洗手池的数量不足以及未增加非接触性手龙头、全自动出液器等,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不利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升。为了解决相关问题,相关的医疗机构需要对洗手设施进行改善,增加有关的经费预算,多购买一些洗手池、风干机或者擦手巾等,也要安装感应式洗手装置或者增加密闭式液体皂容器,以确保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得到稳定提升。不仅如此,如果洗手比较频繁,将给皮肤带来很大刺激,所以,要优先选择含有皮肤成分的洗手液。对于重症监护室或者其他科室,可以在处置车或者治疗车中增加快速手消毒剂,这样医务人员不仅对其存放更加方便,提升临床手卫生的执行效率,也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14]

(三)增加监督和管理

医院内部的感染部门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及相关要求,为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且制定长期的医务人员手卫生监督管理机制。有相关资料了解到,针对手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利用PDCA循环方法,能够对其中的问题有效改进,也有利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升。不仅如此,通过积极心理方法的利用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利用正性强化、知信行模式的应用等,将促使洗手执行效率和合格率的提升,在手卫生监督工作中,不仅要从制度上积极管理,还需要利用先进技术以及先进理论对存在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详细监督。在国外相关研究中表明,在重症监护室内,为其安装监视器,能够更加详细的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有效监督,以促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提升。还有相关研究提出,如果患者参与到安全活动中,需要患者问与其接触的医务人员是否洗手,最后发现,在整个项目实施完成后,医务人员的洗手次数明显增加。并且,增加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合格情况的考核,将其与人员晋升相互联系,将使各个人员增加对工作的重视,避免医院中增加感染风险[15]

(四)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为其构建相关规范或者有关规定。我国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有关的委员会开始制定了完善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这样医疗机构在实施手卫生工作中也能够更加规范,医院的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更科学,促使医院感染情况的预防。并且,各个等级的医疗机构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增加多方面的监督和指导,这样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随着医院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临床上开始大量使用抗生素,在很大程度上予以传染病的积极抑制。但是,在现代医学水平提升下,各个侵入性检查和操作的增加,医院中开始增加各个感染问题,从而导致医院面对更多损失。特别是医院中医药费的增加,住院日期增加等。所以,手卫生的有效控制成为一种简单、快捷方法,会有效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执行工作中,不仅要更新洗手设施,还需要加强对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利用,在医院感染风险得到降低的情况下,也会维护患者的整体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晓琴,柴海云.综合干预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1):3065-3067.

[2]谢惠英.基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调查[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1):7-9. [3]姜彤彤.PDCA管理在提高全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9):3-4,19.

[4]冯金果.检验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24):183-185.

[5]杨雪帆,朱兵,何亚明, 等.重庆市三家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及依从性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1):1759-1761,1776.

[6]王敏君,徐璐,王益民.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与护理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智慧健康,2020,6(2):20-21.

[7]张静玲,余波.湖北省大型综合医院重点科室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2):242-244.

[8]蒋雅红.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22):105-107.

[9]王宁.加强手卫生管理对急诊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23):61-63.

[10]王文雯,郭立君,董燕.宣教活动对改善某军队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实践[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1):94-96.

[11]于晶晶,李敬,钱立霞, 等.手术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6):733-736.

[12]何长青.医院感染管理和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2):185-186.

[13]王秀珍.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与洗手依从性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73):218-219.

[14]刘晓红.PDCA循环在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作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4):170,181.

[15]邓伟豪.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在ICU医院感染干预中的应用意义[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