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花最终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23
/ 1

理想主义的花最终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

汪斯珮

彭山区实验小学

语文,不是简单的方块字的拼凑,也不仅仅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它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承载着智慧与情感,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潇洒流于文字,读在唇齿,令人好不快意,他本应是天上人吧,却恰是人间客,先生已作古,浪漫却至死不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忧思与理想跃然纸上,透过这短短二句,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眉头紧促,瘦弱的身躯仍在为国家的兴亡而担忧。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东坡之词充满豪情壮志,中华儿郎不论年岁,仍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绿肥红瘦”道出了李清照对春日易逝的惋惜,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婉约浪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救国之路遥远,也并不能阻挡屈原的决心。“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关汉卿的个性充斥着狂放高傲,热爱生活,绝不与黑暗的现实生活妥协。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的教诲如在耳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前进,奋斗。

当代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与古人对话,体会文学中的喜怒哀乐,热爱与忧思?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掌握的技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人格的个体,要让学生“情有所动”,教师需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埋藏的热情,让他们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以致达到忘我的境界。

教师具体该如何做呢?课前做好相关历史背景的调查,也可让学生自行查阅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作品有一个初步认知,虽不至于和作者感同身受,至少知其然。朗读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教师需要事先奠定基调,因此教师自身必须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范读,让学生沉浸其中;教读,让学生逐渐深入;自读,让学生亲身体会。文本所言表的思想感情,无不承载着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如何取舍在于当代的理念与国家的发展创新,教师需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保驾护航。

在解读完文本后,学生所要掌握的精神内核才逐渐露出水面,文学作品存在着张力,如上所述,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甚至现实主义都会存在,理想主义无疑是自我的信念追求, 飞蛾扑火似的决心,而浪漫主义虽“梦幻”,却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终极理想,是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毕竟,文学,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发现自己,方能发现世界。

理想主义的花最终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上,通过语文教学,文学共情,希望每一个的学生不至拥有一个平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