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血小板胶囊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25
/ 2

升血小板胶囊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吕兰芳 1 焦宗久 *

( 1 邢台市人民医院 皮肤科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 )

(* 邢台市人民医院 血液科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

【摘要】目的:探析升血小板胶囊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3~202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由于开展的治疗模式不同,将其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40例:予以患者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药物进行治疗;测试组40例: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药物进行干预。结果:测试组治疗有效性95.00高于比对组的80.00%,(P<0.05)。测试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低于比对组25.00%,(P<0.05)。结论: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药物干预不仅可保证治疗效果,还可提升治疗安全性,可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重度血小板减少;升血小板胶囊;安全性;治疗效果;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机体免疫能力有着直接性影响,也是诱发艾滋病主要原因之一,病理机制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对人们机体T淋巴细胞产生破坏,从而导致细胞、体液免疫缺陷,一旦出现免疫性瘫痪,可诱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最终形成艾滋病。通过临床相关数据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多数患者机体存在血液异常情况,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这对患者的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非常不利,尽早干预非常重要[1]。因此,本文就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药物进行干预,分析其临床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3~202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80例,由于开展的治疗模式不同,将其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4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3岁,平均年龄(44.89±1.60)岁;测试组40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44.92±1.62)岁;各组基线数据实施均衡性比对,无差异性(P>0.05)。纳入标准:①通过血常规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确诊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②临床完整;③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次调研相关书面文件知情同意;剔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发的血小板减少;②并发其他恶性疾病;③精神异常者;④聋哑者;⑤中途退出者或更换治疗方案者;⑥对本次治疗必用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比对组:予以患者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2ml,皮下注射;

测试组: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药物进行干预,药物剂量为1.8g/3次/d,采用口服方式。

共对患者开展30d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后,患者疾病状况进行观察与评估,有效:治疗7d内患者血小板、T细胞亚群水平恢复正常;改善:治疗20d内患者血小板、T细胞亚群水平恢复正常;无变化:治疗30d后,患者血小板、T细胞亚群水平仍未有所好转;治疗有效性=有效(%)+改善(%)。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机体是否有相关不良反应出现。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5.0为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百分百(%)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628d870280852_html_e650e1f908969261.gif±s”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 比对组间治疗效果

测试组治疗有效性95.00高于比对组的80.00%,互比,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比对组间治疗效果(n,%

小组

例数

有效

改善

无变化

治疗有效性

比对组

40

9(22.50)

23(57.50)

8(20.00)

32(80.00)

测试组

40

11(27.50)

27(67.50)

2(5.00)

38(95.00)

t





4.562

P





<0.05

2.2 比对组间治疗安全性

测试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低于比对组25.00%,互比,有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2。

表2比对组间治疗安全性(n,%

小组

例数

心律失常

肾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

肌红蛋白异常

总发生率

比对组

40

3(7.50)

3(7.50)

2(5.00)

1(2.50)

10(25.00)

测试组

40

1(2.50)

1(2.50)

1(2.50)

0(0.00)

3(7.50)

χ2






5.242

P






<0.05

3 讨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机体血液学指标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这多与机体受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或无效造血,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被免疫球蛋白包裹,并在脾脏滞留,并破坏[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形成初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逐步恶化,可导致皮肤黏膜受损、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还可诱发内脏出血,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非常不利[3]

临床中,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方案较多,选择输注血小板或全血方法,可增加血源性疾病感染风险,而且反复输入,可增加一体免疫反应。应用白细胞介素11对血小板减少症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可诱发机体发热、头痛、水肿等症状,反复注射,可增加患者机体疼痛。我国中医治疗历史悠久,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可选择升血小板胶囊进行干预,其属于中成药,含有甘草、仙鹤草、青黛以及连翘等药物,可达到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等作用,以现代药理学角度认为升血小板胶囊药物存在消炎、抗菌、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疾病有一定稳定作用[5]

综上所述: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药物干预不仅可保证治疗效果,还可提升治疗安全性,可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参考文献

[1] 曹永平,杜斌,王和民,等.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的效果观察[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10):142-143.

[2] 梁娣,刘春香,关阳东. 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感染性发热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8):148-150.

[3] 蔡岗丽,何绿苑,朱颖,等. 升血小板胶囊结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及对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5):1205-1207.

[4] 陈建兰. 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泼尼松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探讨[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0):106-107.

[5] 苏兰,方廷. 升血小板胶囊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 健康必读,2019(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