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27
/ 3

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研究

刘丹凤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 476100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学龄前儿童134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7例。参照组接受常规预防干预;而研究组则接受健康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儿童干预后患龋率及人均龋齿个数均低于参照组,龋齿充填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干预后各方面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干预后检查幼儿刷牙率及帮助幼儿刷牙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较差,采取健康行为干预可以更好的预防龋病,可以明显提高儿童家属的健康认知水平。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

1导言

口腔健康指牙齿、牙齿相邻组织、牙周组织及口腔内各组织的功能和健康状况,与社交、消化健康等密切相关,口腔疾病引起的症状及口腔功能异常严重影响饮食、社交、面部结构等方面,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学龄前儿童是口腔疾病的高发群体,随着饮食结构的逐渐丰富,接触更多的高糖食物,且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度较低,大部分依靠父母监督管理,易发生口腔疾病,影响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其中龋病是儿科临床高发口腔疾病,在全世界围内该疾病的患儿数量巨大,已经被WHO纳入重点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需要提高对龋病的防控、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以确保新一代儿童健康成长。

2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当地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13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7例。参照组男34例,女33例;年龄2~5岁,平均(3.27±1.46)岁。研究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2~5岁,平均(3.31±1.42)岁。在试验研究开始前,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实验的基本内容,确保患儿及其家属对试验信息有较高的知情度,并能够积极配合本研究。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要求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在充分了解试验内容以及试验基本目的基础上,均按照相应标准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方法

3.1参照组接受常规预防干预

在幼儿园内召开以家长为核心参与对象的幼儿口腔健康宣教会,统一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属开展口腔健康方面的宣传讲座,在讲座内容的设定上,主要是针对幼儿口腔健康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并告知家长幼儿口腔常规护理技巧,同时,自拟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评估量表调查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量表从健康饮食行为、健康口腔保健行为、口腔健康知识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评估,分为非常了解、较了解和不熟悉3个级别,掌握度=非常了解率+较了解率。此外,通过幼儿口腔健康宣教会的召开,让家属认识到幼儿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讲座持续时间40min,每间隔3个月召开1次幼儿口腔健康宣教会,事后不对幼儿及家属进行额外干预。

3.2研究组接受健康行为干预

第一,干预计划制定。由专门的医护人员与幼儿园园长、老师展开密切交流与沟通,告知幼儿口腔健康宣教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互动交流争取园区老师的配合与支持,由接受过相关授课培训的医务人员负责在园区担任口腔健康知识授课老师,授课知识内容包括健康饮食、幼儿牙膏的选择、正确的刷牙方式、幼儿牙齿结构、恒牙发育情况、家长对幼儿口腔保健的监督作用以及龋病的预防方法,将相关内容集中制定展示于PPT中,方便进行宣讲。第二,开展健康讲座。于园区内召集所有幼儿家属,由授课医务人员负责对家属集中开展口腔健康讲座,以PPT播放的方式进行宣讲,授课时长1h,每间隔3个月进行1次授课,同时在授课结束后向所有家属下发幼儿口腔保健宣传手册。第三,构建健康交流平台。授课医务人员可借助微信、QQ等社交工具创建统一微信群或QQ群,方便家属在线上相互交流预防心得,同时授课医务人员也能够通过该平台为家属提供远程指导,每周可以通过在微信群或QQ群里发布口腔健康相关的资料信息,来提醒家属注意幼儿的口腔健康问题,以此进一步加深家属对口腔健康相关的认知,此外该平台也能够方便家属随时向医务人员求助,以及时解答家属的困惑。

3.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儿童干预前后龋病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两组家属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5岁年龄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条目包括:牙刷更换频率为2~3个月;龋齿可通过含氟牙膏预防;刷牙可祛除牙菌斑;龋齿会诱使幼儿出现心肾方面疾病;比较两组儿童家属干预前后辅助幼儿刷牙情况。

3.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629034f6ac0d2_html_b2426574388c7d70.gif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两组学龄前儿童干预前后龋病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患龋率、人均龋齿个数及龋齿充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患龋率及人均龋齿个数均低于参照组,龋齿充填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儿童干预前后龋病发生情况比较[n(%),(629034f6ac0d2_html_b2426574388c7d70.gif ±s)]

629034f6ac0d2_html_a9aa8d8080610693.png

4.2两组家属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各方面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各方面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家属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629034f6ac0d2_html_b223af71472e95dd.png

4.3两组家属干预前后辅助幼儿刷牙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检查幼儿刷牙率及帮助幼儿刷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检查幼儿刷牙率及帮助幼儿刷牙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家属干预前后辅助幼儿刷牙情况比较[n(%)]

629034f6ac0d2_html_b7f6d0edffbeb5e.png

5结论

口腔健康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口腔疾病多为慢性疾病,一般不具有传染性,该病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居第三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儿童年龄小,无自主意识,即使能坚持刷牙的儿童也无法有效清除牙齿上的食物残渣,细菌滋生风险较高,儿童龋齿发生率增高,学龄前3~6岁是儿童龋齿的高峰期,其发生率可高达87%,因此儿童口腔健康已成为研究重点之一。龋齿作为一种细菌性疾病,若不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还会继发牙髓炎、根尖周炎、颌骨炎症等,严重时还会形成感染病灶,导致关节炎、眼病等全身疾病,影响儿童健康生长。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儿童家长对牙病防治知识认知不足,导致家长在日常照顾儿童的过程中,不重视对儿童刷牙方法的指导,让患儿有较为突出的牙菌斑堆积现象,最终诱发龋病。所以在进行儿童的教育引导上,家长或是教师不仅要重视儿童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还要对儿童展开相应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针对性的干预,让儿童及其家长能够对口腔相关知识以及口腔疾病预防知识有全面的认知,定期进行口腔健康宣教,确定重点宣传对象,如乡镇、农村等人群,以电视、公众号、有奖问答、微信、条幅等各种不同的宣传形式全方位讲解口腔卫生保养的好处等,并让儿童通过教育引导能够对口腔卫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引导儿童培养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让儿童逐步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制定关于口腔健康行为习惯的主题讲座,介绍口腔健康对降低龋齿发生重要意义,让家长重视口腔健康,这样才能建立其健康行为,进而督促儿童做好口腔保健工作,维持口腔健康,增强其健康观念,以达到降低儿童龋齿发生率。为此,在当前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干预上,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结合当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的现状,为幼儿提供针对性、全面性的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和指导,改善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效果。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健康行为干预方案,其中在干预计划制定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及园长的支持与配合至关重要,在其倾力配合的情况下能够帮助授课医务人员更快地熟悉园内情况,方便授课医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干预计划,能够为后续干预事项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干预效果;健康讲座的开展过程中,PPT的制作情况及授课医务人员的讲解水平是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点,优质的PPT以及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家属更好地理解口腔健康知识,能够让幼儿家属更充分地认知到口腔健康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进而得以显著提高幼儿家属对口腔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对后续幼儿口腔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有利;健康交流平台的构建主要借助微信或QQ,通过微信群或QQ群医务人员能够对幼儿家属起到监督、提醒、督促作用,每周1次的健康资料发布能够进一步加深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幼儿在家中受到的干预效果进行有效保障,借助该平台也能够方便家属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方便医务人员对各家属进行远程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对龋病进行有效预防。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干预后幼儿患龋率低于参照组,人均龋齿个数少于参照组,龋齿充填率高于参照组,自主刷牙行为率高于参照组,说明健康行为干预能够明显降低龋病的发生概率,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研究组家属各方面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康行为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家属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家属对幼儿口腔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总之,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率较高,且部分家长对口腔卫生行为的了解较少,需要及时利用各种宣传措施,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开展口腔健康宣教,督促儿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降低龋齿发生风险。其中健康行为干预在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的预防护理工作中表现突出,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原露露,赵宏,高玉琴.472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11):1271-1273+1276.

[2]邹宏梅.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32):156+159.

[3]石兴莲,程华刚,杨德琴,王鹏,房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5):6236-6239.

[4]张惠芳,王丽娜,翟浩,李一光,张敏.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就诊率干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9,41(11):1671-1674.

[5]苏昱烨.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就诊率干预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0,6(09):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