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期间分阶段护理策略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弹性、生存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0
/ 3

透析期间分阶段护理策略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弹性、生存质量的影响

卜宇平 梁冉(通讯作者)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探讨透析期间分阶段护理策略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弹性、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维持透析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透析期间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分阶段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血液透析症状评价量表(DSI)评分、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CD-RISC评分、ESCA评分及WHOQOL—BR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析期间分阶段护理策略干预可有效增强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弹性,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困扰,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透析期间分阶段护理策略;心理弹性;自护能力;症状困扰;生存质量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替代机体正常排泄功能,清楚机体内毒性物质以净化血液,稳定患者的机体内环境,维持肾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但随着血液透析次数增加及时间延长,透析无法完全清除的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引起关节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下降,不利于预后[2]。因此,临床有必要探索科学、有效及适宜的护理模式,以提高患者的护理知识、意识及技能,从而保障治疗安全及治疗效果[3]。鉴于此,本研究探讨透析期间分阶段护理策略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弹性、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维持透析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纳入标准:⑴具有血液透析指征,持续治疗时间≥3个月;⑵年龄≥18岁;⑶具有一定的沟通理解能力,可配合完成护理计划;⑷临床资料完整;⑸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伴精神疾病者;⑵伴认知障碍者;(3)伴恶性肿瘤者;(4)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5)依从性较差者;(6)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0.12±5.66)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42±1.31)年。试验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2.35±6.10)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35±1.45)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

    1.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透析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口头健康宣讲,告知患者血液透析期间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的了解程度,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配合治疗的心态,密切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配合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试验组患者透析期间实施分阶段护理策略,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⑴前意向阶段:此阶段患者尚未产生自护的意识,护理人员需要通过集体教育或一对一教育对患者强调自护对血液透析安全性及治疗效果的保障作用,向患者播放实施自护行为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患者的演说视屏,并向患者展示未正确进行自护行为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图片资料,引导患者思考自护的重要性,触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疏导患者潜在的消极情绪,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护理计划。⑵意向阶段:此阶段患者已经产生自护的意愿,但尚未形成明确承诺及行动计划,护理人员再次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强调自护行为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患者表达内心存在的疑虑,和患者共同分析影响其开展自护行为的阻碍原因,引导患者的社会支持力量形成护理联盟,为患者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坚定患者的行为决心。⑶准备阶段:此阶段患者已经形成自护行为计划,护理人员可向患者发放血液透析自护知识手册,并对患者开展个体化辅导,对各项护理技能进行示教,帮助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及修订自我护理行为计划。⑷行动阶段:此阶段患者已经开始实施自护行为,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自护行为予以充分肯定,反馈其自护效果,并及时指出患者自我护理中存在的错误,提供强化指导以进一步强化患者的自护意愿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⑸维持阶段:此阶段患者的自护行为处于稳定状态,护理人员需定期评级及反馈患者的自护效果,通过长期强化以促使患者坚持实施自护行为,若发现存在自护行为退回时,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分析引起的原因,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予以专业信息技术支持,尽可能的稳定患者自护状态。

    1. 观察指标

⑴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弹性,CD-RISC量表共有3个维度,由25个条目组成,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分别计分0~4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心理弹性越高

[4]

⑵采用血液透析症状评价量表(DSI)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症状困扰,DSI量表由30个条目组成,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分别赋值1~5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症状困扰越严重[5]

⑶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ESCA量表共有4个维度、43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分别计分1~5分,分值越高则提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高[6]

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共有5个维度,各维度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7]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版软件处理数据,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629467d0c34eb_html_beba5cc5b2fc5e8d.gif 表示,两组比较行LSD-t检验,组内比较行单样本t检验,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CD-RISC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CD-RIS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CD-RISC评分比较(629467d0c34eb_html_beba5cc5b2fc5e8d.gif ,分)

组别

时间

坚韧

力量

乐观

总分

试验组

n=30)

对照组

n=30)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21.21±2.89

30.67±4.16αβ

21.39±2.95

26.54±4.08α

14.03±1.72

21.42±2.88αβ

14.19±1.68

18.37±2.43α

7.31±0.47

9.87±0.79αβ

7.35±0.45

8.40±0.66α

48.45±5.59

62.02±7.44αβ

48.70±5.11

54.32±6.62α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DSI评分及ESCA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ES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DSI评分及ESCA评分比较(629467d0c34eb_html_beba5cc5b2fc5e8d.gif ,分)

组别

时间

ESCA评分

DSI评分

试验组

n=30)

对照组

n=30)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101.75±12.68

123.77±20.42αβ

101.71±13.55

112.12±18.15α

43.72±7.31

21.86±3.72αβ

43.68±6.42

27.30±4.24α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WHOQOL—BREF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WHOQOL—BR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WHOQOL—BREF评分比较(629467d0c34eb_html_beba5cc5b2fc5e8d.gif ,分)

组别

时间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环境领域

社会关系

总体感觉

试验组

n=30)

对照组

n=30)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47.76±5.05

69.19±7.96αβ

47.62±5.18

56.37±6.24α

46.61±5.13

64.34±7.75αβ

46.47±4.98

53.51±6.52α

51.63±6.14

69.34±9.02αβ

51.49±6.38

57.57±8.16α

42.43±5.28

63.27±7.36αβ

42.21±5.20

50.75±6.72α

47.03±5.41

65.42±7.92αβ

47.73±5.26

53.21±6.37α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可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期,但也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会导致患者在透析期间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严重降低患者透析期间的生存质量[8]。既往临床上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及规范性,导致护理效果不佳[9]。由于血液透析的治疗过程漫长,此阶段患者的行为变化是连续性、动态化过程,不同阶段患者对行为改变存在不同的意识及处理方法[10]。因此,笔者基于上述理论在透析期间对患者开展分阶段护理策略干预,将护理阶段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患者的行为特点匹配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提高护理效果的目的[11]

李志慧等[12]研究证实,对血液透析患者开展分阶段匹配护理,可有效增强患者的自护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CD-RISC评分、ESCA评分及WHOQOL—BR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S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李志慧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透析期间实施分阶段护理策略干预可提高患者心理弹性,促进患者形成自护行为,减轻症状困扰程度,改善生存质量,分析原因可能是分阶段护理策略是以患者的行为特点为基础,充分挖掘患者的潜在意识,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主观能动性,并为患者提供专业信息及护理技能支持,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减轻血液透析相关症状对患者造成的困扰,并可引导和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疑虑,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透析期间分阶段护理策略干预可有效增强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弹性,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困扰,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亚杰,辛霞,高菊林,等. 陕西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现状及症状困扰的调查研究[J]. 中国血液净化,2021,20(7):493-497. DOI:10.3969/j.issn.1671-4091.2021.07.007.

[2] 韦莹.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7):27-30. DOI:10.19793/j.cnki.1006-6411.2021.21.010.

[3] 戴晶晶, 张玉静, 周诗雯, et al.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进展[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9):268-271. DOI:10.11997/nitcwm.202009067.

[4] 饶茜,曾兢.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1):208-211. DOI:10.3969/j.issn.1672-6170.2022.01.057.

[5] 白景云,李争艳,李芷芬,等. 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研究,2021,29(5):193-195.

[6] 李巧. 分阶段行为护理模式预防长期血液透析病人透析失衡综合征的效果[J]. 全科护理,2020,18(9):1098-1100. DOI:10.12104/j.issn.1674-4748.2020.09.024.

[7] 沈玉. 分阶段匹配护理干预模式在血液透析内瘘护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6):115-117. DOI:10.19791/j.cnki.1006-6411.2020.16.050.

[8] 宋爱萍. 分阶段匹配护理干预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8):22-24.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18.011.

[9] 张志娟. 分阶段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应用[J]. 河北医学,2016,22(6):1046-1048.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6.071.

[10] 冯青,王霞,马慧,等. 分阶段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129-131.

[11] 陈泽珣,沈海涛,黄庆举,等.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念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9):3567-3572. DOI:10.3760/cma.j.cn221370-20190920-01008.

[12] 李志慧,王丽梅,陈雪平.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中分阶段匹配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129-130.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