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模式在脑病科护士交接班质量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0
/ 3

SBAR沟通模式在脑病科护士交接班质量中的应用

李清花 李西兄 李建玲

甘肃省中医院 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脑病科患者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护士交接班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2021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200例脑病科患者分组(各组100例)探究,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班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交接内容不全面、交接记录表不完整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信息质量、互动支持、行为规范等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交接班时间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可显著减少交接缺陷及不良事件,提高交接班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SBAR沟通;脑病科;护士交接班;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班时间;交接班质量

护士交接班是对患者护理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在对脑病科患者护理期间,因护理内容相对较多,使护士交接信息量大,若交接流程不规范,极易出现交接质量问题,如职责不明、交接漏项、信息传递不清等,很难提高交接班质量,所以提高交接精准性能够提升护理安全性[1]。传统护士交接班主要通过床边或口头方式,仅根据交接班报告宣读,导致交接班流于形式,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可显著提高护士交接班质量[2]。本文对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200例脑病科患者分组探究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2021年9月-2022年2月收治的200例脑病科患者分组(各组100例)探究,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36-72岁,平均(54.15±10.21)岁。观察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36-71岁,平均(54.50±10.13)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本研究患者病情稳定;②均未达到出院标准;③病历资料均完善;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交流障碍患者;④研究期间退出患者。

    1.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交接班:护士由传统床旁交接班流程交接,交接班内容有病情信息、书面材料、全面查体以及物品药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SBAR沟通模式:①构建SBAR交接核查表:在对此表设计期间,S代表患者身份(年龄、床号);B代表患者基本资料,如病史、诊断、病情等;A代表根据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全面评估,可显示患者近期生命体征以及改变情况;R代表后期治疗及护理措施。核查表的主要内容包含多项内容,主要有交班前准备工作、患者一般情况、基本病情、管道情况、皮肤状况、药物治疗、饮食睡眠情况、特殊备忘。其中,交班前准备工作内容主要有对病例及护理内容全面查阅、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查看、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主要包含患者姓名、年龄、床号以及过敏史等;基本病情内容包含患者体征、症状、意识、诊断等;管道情况包含胃管长度、脑室引流液颜色及性质等、气管插管深度、气道湿化等;皮肤状况包含患者体位、压疮评分;药物治疗包含患者饮食、睡眠以及心理状态等;特殊备忘主要有贵重物品、特殊治疗。在交接班期间,无需对所有内容填写,且确保交接期间做到完整交接。② SBAR沟通模式培训:脑病科室护士长与责任护士需根据科室具体情况与护士现状进行培训方案的制定,确保培训步骤全面、详细。具体培训内容主要有SBAR概念、优势、应用此模式的优势与原因、SBAR交接核查表使用等;培训形式主要以病案分析、集体授课、情境模拟训练等。

    1. 观察指标

①对比各组交接内容不全、管道留置情况不清楚、交接记录表不完整发生率;②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率;③采用本院自制的交接班质量评定表进行评估,包含信息质量、互动支持、行为规范,各维度分值为25分,分值与交接班质量成正比;对比各组交接班时间。

    1.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计算,交接班质量评分及交接班时间以(62946df47f193_html_57c4cfad4203bccd.gif ±s)表示,交接班缺陷率、不良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率以(%、n)表示,若P<0.05,则两组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交接班缺陷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交接内容不全面、交接记录表不完整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交接班缺陷率比较(%、n)

组别

n

交接内容不全

管道留置情况不清楚

交接记录表不完整

缺陷率

对照组

100

15(15.00)

2(2.00)

21(21.00)

38(38.00)

观察组

100

9(9.00)

3(3.00)

8(8.00)

20(20.00)

X2





4.351

P





0.036

2.2 两组不良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率

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护理不良事件

投诉事件

对照组

100

10(10.00)

7(7.00)

观察组

100

1(1.00)

1(1.00)

X2


6.992

4.330

P


0.008

0.037

2.3 两组护士交接班质量评分及交接班时间

干预后,观察组信息质量、互动支持、行为规范等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交接班时间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交接班质量评分及交接班时间比较

组别

n

信息质量

(分)

互动支持

(分)

行为规范

(分)

交接班时间

(min)

对照组

100

20.19±2.63

19.25±2.55

19.38±1.66

10.32±2.26

观察组

100

23.72±1.23

23.16±1.78

23.25±1.24

8.54±2.16

X2


12.158

12.573

18.678

5.694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TheJoint Com m 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 ealthcare Organi—zation,JCAHO)对医中意外事件进行了分析,约有70%为沟通中断所致,并视交班为监测指标[3]。JcAHO于指出应通过“交接沟通”确保有效交流,SBAR是最优选择,其中S为现状、B为背景、A为评估、R为建议,可通过模板优化交接内容,对临床问题清晰显示,并指出未完问题,在国外医疗机构应用较为广泛。SBAR沟通模式具有较高的结构化与标准化,可避免因沟通不良导致安全问题。该模式可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且可确保不同分级护理流程的规范化。

SBAR沟通模式可达到快速沟通的目的,医护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具体病情及变化情况全面了解,同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方案。该模式可通过指标引导医护人员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观察,总结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4]。护士长在实施该模式期间,需对交接班质量与效果客观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医护人员全面指导,并落实具体护理方案,以此提升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观察力[5]。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交接内容不全面、交接记录表不完整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信息质量、互动支持、行为规范等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SBAR沟通模式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可能是因传统交接班存在相关问题,如交接不完整、无重点、漏交等,随意性较高;SBAR沟通模式需根据交接核查表进行交接,医护人员需逐项核对,可避免交接工作的随意性,以此可提高其规范化。该模式可为医护人员提供正确的患者信息,能够避免信息混乱情况,对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SBAR沟通模式可显著减少护士交接班缺陷,缩短交接班时间,对提高护士交接班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余田,马红波,喻斌.SBAR沟通模式指导的情景模拟演练对提高实习护士交接班质量的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04):471-474.

[2]吕静.SBAR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01):102-105.

[3]陈敏.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02):265-268.

[4]施银,罗彩凤,杨丽萍,崔静文,徐艺.基于预警分级管理的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观察室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31):2470-2476.

[5]王静.I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科护士交接班质量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0):3658-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