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用中的效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1
/ 2

心电定位 PICC穿刺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用中的效果探究

赵立霞 李小会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730000

摘要:一般来说,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都具有发病较急、病情较重等特点,需要正确的进行处理,且常常需要及时输液,但由于其病情特点以及需要输入的药物具有刺激性,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疼痛、静脉炎等相关并发症,对此,大多医院在处理该类患者时会采用PICC穿刺技术,使导管通过外周静脉直接到达心脏附近的大静脉,在治疗过程中省去了许多麻烦。本篇综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在相关科室实验探究,通过心电定位的方法实现PICC穿刺,将其运用到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当中,总结其应用效果和对患者的影响。

关键词:PICC穿刺技术;心电定位;神经外科;应用效果

PICC穿刺技术,是一种利用导管进行穿刺的技术,其主要的穿刺的起点部位为病人外周手臂的静脉,终点为心脏附近的大静脉,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能够避免在输液过程中对患者的上肢静脉造成影响、且不容易引发其他较为严重并发症的优点,目前PICC穿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因病情较重,且需要不断输注各种刺激性较大的药物,经常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硬化、局部疼痛,静脉炎等症状,增加了患者引发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对其应用PICC穿刺技术能够有效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但目前,国内医院采用的PICC置管技术各不相同[1],其应用效果也大不一样。在本项研究中,针对参与实验的患者采用心电定位的方法行PICC穿刺技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现综述如下。

1 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

1.1 操作方法

通过心电定位的方法实现PICC穿刺的详细过程如下:①在患者进行置管之前首先连接好心电监护仪,并进行调整和设置,使显示的波形清晰,方便观察;②接着开始进行置管,当置入合适长度时,将心电监护仪的导联取下并与导丝连接;③再取适量的0.9%的氯化钠溶液,连接导管并缓慢注入,从而借助氯化钠溶液在注入时的流动性,建立与心脏起搏点之间的信号通路,在确定PICC导管尖端位置后,开始对监护仪上出现的波形进行观察。

1.2 P波观察规律

在置管过程中,心电监护仪上P波将出现一下四种变化:

①当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的P波形态正常时,表示电流传递强度不变,此时的上腔静脉还没有接触到置入的导管尖端;②当P波振幅开始上升时,则表示电流传递强度开始增大, 此时的导管尖端已经到达上腔静脉,并逐渐靠近右心房;③当P波明显增高,或者高度超过R波时,则表示电流传递强度在持续增强,此时,导管已经十分接近右心房入口;④当P波开始出现回落甚至倒置时,则表示导管已经进入右心房。

1.3 最佳置管位置判断

当心电监护仪上P波出现上述第四种状态时,即P波开始回落或倒置,应立刻停止送管,并将导管撤出2厘米左右,此时导管位置即是最佳位置。在完成置管后,进行X线拍片[2]。以确定导管位置。

2 应用效果

2.1 PICC尖端到位情况

我院进行研究时的60位采取心电定位法行PICC穿刺技术患者中有58人的导管尖端成功到位,成功率达到了96.67%,且有46位患者达到最佳置管位置,即导管尖端准确到达上腔静脉,准确率高达76.67%,极少数患者出现过深和过浅的现象,而通过传统方法行PICC穿刺技术的患者中,只有不到半数的患者达到最佳,还有许多为过浅或过深状态。

2.2 并发症情况

在并发症方面,心电定位组的60例患者中并没有出现其他明显的并发症,而传统方法组则有少量患者出现了血栓、静脉炎、感染等相关症状,表明了通过心电定位行PICC穿刺技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

3 置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1 烦躁患者

由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极易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状况,且通常会产生烦躁的情绪,难以完全积极的配合护士操作,因此,在穿刺前护士应耐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加彼此信任感,尽量使患者积极配合。并且在送管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心率加速、气促、心慌等一系列相关症状,则需要立刻停止送管,若情况严重,则需要外退导管,即刻为患者检查身体,并且在症状得以缓解后,再重新操作。

3.2 昏迷患者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较多,完全无法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导致静脉穿刺极为困难,此时,操作人员应首先帮助患者调整姿势,使患者平躺,外展一侧上肢,再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置管。

3.3 高肌张力患者

神经外科的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肢体功能减退,出现活动障碍、肌张力增高的情况,穿刺难度大,这便需要在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凝血指标、血管条件、肢体活动度、卧位情况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血管。并在置管过程中,尽量采用双人协助的方式进行操作,一人通过按摩患者的肢体,使患者肌肉放松,从而减轻患者肌肉痉挛对血管的刺激,同时尽量使患者最大程度外展肢体,暴露穿刺位置,另一人则正常进行置管工作,通过配合完成置管操作。

4 心电定位的优点

4.1 精准定位

传统方法大多依照经验或体外测量进行置管,其主观因素较多,如操作者习惯影响、测量误差等,极易出现偏差,导致置管到位率较低,而利用心电定位法可以在送管过程中时刻观察到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情况,心电图能够清晰,可靠地反映所有病人导管头端的位置情况,使操作人员随时掌握置管进度,清晰准确,定位精准,不易出现差错。尤其是对于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患者由于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准确的处理,心电定位无疑为患者节省了拍片定位所耗费的时间,从而争取了治疗时间和抢救时间,保证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

4.2 实时调整

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置管实时调整,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出现异位后,重新返回置管室进行调整,并且可能会出现反复调整的情况,容易导致置管失败,也增加了引发并发症的风险。而心电定位法可以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处理,调整导管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避免了出现反复置管的情况,从而保证了神经重症患者能够及时输注液体。

4.3 经济方便

心电定位法所需要的设备简单,且操作方便,同时减少了病人在X线拍片等方面费用,并且在大多情况下,操作可一次性完成,因此,无论是从患者安全,还是费用以及效益比角度考虑,心电定位法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5 结论

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不仅病情较重,情况复杂,且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各种相关并发症,因此,PICC穿刺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但由于置管方法不同,其效果也不尽相同。近年来,腔内心电图技术逐渐应用于PICC置管中,通过心电图P波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3-4]。护士在置管过程中,全程掌握置管进度,使置管操作更为精确 [5]。在本次研究中,将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心电定位法优于传统方法,并且心电定位组患者也未出现血栓、静脉炎、感染等相关症状,该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减少了因导管异位引发的风险,其应用效果明显更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将心电定位PICC穿刺技术应用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有效的减轻了患者在治疗中的疼痛,提升了PICC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更为重症患者争取了最佳抢救时间,更加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军,王德生.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行PICC置管的效果观察[J].常州实用医学,2017,33(02):110.

  2. 张洪艳,赵瑾,王金平.心房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置管尖端定位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3):53.

  3. 黄婷婷,王艳,张妙萍,庄婷婷.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5):197-198.

  4. 江华萍,杨利霞,石岚等.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定位中的应用[D].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34):114-116.

  5. 陈佳,熊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患者带管期间的指导意义[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