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mRS评分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31
/ 5

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 mRS 评分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刘利康 魏瑶 杨倩 王晓静 曹春露 杨哲 李晓芳 马琳 张雅茹 王肖华 周立珍

浚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 河南鹤壁 456250

[摘要] 目的 探究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mRS评分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脑卒中患者106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对比2组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护理3个月后Rankin量表(mR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肌张力(Ashworth)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1个月后、3个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1个月后、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I指数、FMA、SS-QOL评分较高,Ashworth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23%(51/53)高于对照组81.13%(43/53)(P<0.05)。结论 超早期康复治疗可提高mRS评分,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超早期;康复;脑卒中;肢体功能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危重症,发病6h内是抢救关键黄金时间,一旦延误治疗,病死率极高。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脑卒中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但随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症、肢体功能障碍等,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促进预后恢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常规护理重治疗轻康复,为避免患者在运动中出现再出血现象,多采用保守疗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后3~14d开展功能康复训练[2]。而现代神经病生理学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病发时大脑仍存在较强的结构功能可塑性,对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重塑,改善患肢功能[3-4]。本研究旨在探究超早期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脑卒中患者106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

对照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8.45±4.26)岁;其中脑出血25例,脑梗死28例;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3例,高脂血症2例,糖尿病9例。

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7.91±4.37)岁;其中脑出血27例,脑梗死26例;合并高血压15例,冠心病4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11例。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症状、CT检测确认为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知晓护理方案,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脑卒中治疗史;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出现严重静脉血栓者;合并重症肺炎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患侧严重骨折病史者;合并精神类疾病者。

1.3 方法 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1)实时监控生命体征,对患者病情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上报异常情况。(2)清洁护理。每日进行身体清洁、消毒,每2h翻身1次,防止压疮,适当抬高患侧手、足。(4)常规康复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3~7d内开展恢复期功能训练(即发病后1周左右)。a.肢体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自主进行髋、膝、踝关节运动,然后进行床边坐立--下床站立--平衡杆辅助行走--手杖辅助行走--独立行走--上下台阶等锻炼,循序渐进开展训练,每次30min,每日3次。b.生活能力训练:和家属合作,帮助患者完成进餐、刷牙、梳头、穿脱衣物、拧毛巾、如厕、洗澡等日常生活活动。每次30min,每日3次。

(5)心理护理。患者康复训练初期会出现情绪低落、神情萎靡的情况,护理人员可向患者讲解疾病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通过举例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同时指导患者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转移不良情绪。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早期康复治疗。

1.3.2.1 超早期康复治疗理念培训。由专业康复医师组织讲座,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体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超早期康复理念、作用、进展及具体操作方式,于培训后采用模拟练习的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合格后可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1.3.2.2 实施超早期康复治疗。

(1)卧位训练(发病24~48h,生命体征稳定时)。a.仰卧位:患肢向上抬放在高度适合的软枕上,肘、腕、掌心保持垂直,掌心向上,五指舒展;臀下垫软枕,支撑大腿外侧;用沙袋小枕支持下肢和患者脚部内外侧,保持下肢伸直,脚尖向上,脚部与床面垂直,避免足内翻、髋关节外旋,同时适当使用软枕垫高下肢。b.侧卧位:患肢胸前放置支撑枕;患肢侧卧,患壁伸展至于身体前侧,手指外旋伸直,掌心向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同时带动身体侧卧,患下肢微屈;健肢侧卧,患肩向前伸张,保持肘关节、腕关节伸展,置于支撑枕上,保持平直,禁止垂腕,患侧手指伸开。

(2)被动训练(发病48~72h内,恢复意识时)。a.关节热敷:对关节进行中药包热敷,药包组方:艾叶15g,独活20g,川乌20g,伸筋草20g,红花20g,牛膝20g,透骨草20g,将药材装入布袋,沸水侵煮30min后,放入毛巾,温水侵泡40min,待稳定降低至50℃左右,对患肢进行热敷,每次40min,中途可更换毛巾,保持适宜温度。b.按摩:对患侧进行按摩,依次从肩、手臂、手部、髋部、下肢、脚部进行按摩。c.关节活动:护理人员带动患者患侧肢体进行训练,力度适当,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依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滑动等被动锻炼,活动角度不能超过正常范围,切忌过度运动。e.手臂重复刺激:护理人员加强对手臂的锻炼,充分活动手臂、手指,在原有关节活动基础上,每日增加20min手臂专项锻炼。f.主被动训练相结合:鼓励患者通过健侧带动患侧完成翻身、坐立等运动,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运动时间以30min为宜,每天2~3次。

(3)主动训练(发病72h后,病情稳定可下床)。肢体运动训练、生活能力训练,方式同对照组,实施时间早于对照组。

2组均护理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护理3个月后采用Rankin量表(mRS)[5]对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估,量表满分6分,评分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2)肢体运动功能。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护理3个月后采用简化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进行评定[6],量表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肢体运动能力越好;采用肌张力(Ashworth)评分对痉挛程度进行评分,由轻到重0~4分,评分越高,痉挛程度越严重。(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护理3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BI)[7]进行评定,量表涉及进食、洗澡、穿衣、如厕等方面,评分与日常生活动能力呈正相关。(4)生活质量。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护理3个月后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8]评定,量表涉及12个维度,共49个条目,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进行评定,分值范围19~95分,分为非常满意(95分)、满意(76~94分)、一般(57~75分)、不满意(38~56分)、非常不满意(19~37分)。总满意度=(总例数-非常不满意例数-不满意例数-一般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6295d8aa098b6_html_f503b6e8132c9909.gif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 护理前2组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3个月后观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神经功能对比(6295d8aa098b6_html_f503b6e8132c9909.gif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1个月后

护理3个月后

观察组

53

4.21±1.03

2.94±0.78a

1.74±0.67ab

对照组

53

4.09±0.97

3.36±0.69a

2.16±0.48ab

t


0.617

2.936

3.710

P


0.538

0.004

<0.001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注:与同组护理1个月后对比,bP<0.05

2.2 肢体运动功能 护理前2组FMA、Ashworth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MA评分较高,Ashworth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肢体运动功能对比(6295d8aa098b6_html_f503b6e8132c9909.gif ±s,分)

项目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1个月后

护理3个月后

FMA

观察组

53

41.92±6.27

61.25±6.31a

72.12±10.46ab

对照组

53

41.32±6.35

53.45±7.56a

60.71±11.27ab

t


0.490

5.767

5.402

P


0.626

<0.001

<0.001

Ashworth

观察组

53

3.01±0.32

1.89±0.42a

1.13±0.37ab

对照组

53

2.99±0.28

2.27±0.36a

1.62±0.29ab

t


0.342

5.001

7.588

P


0.733

<0.001

<0.001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注:与同组护理1个月后对比,bP<0.05

2.3 BI指数 护理前2组B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3个月后观察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BI指数对比(6295d8aa098b6_html_f503b6e8132c9909.gif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1个月后

护理3个月后

观察组

53

32.12±5.26

58.46±6.48a

72.97±4.24ab

对照组

53

31.27±5.81

51.23±6.85a

64.91±5.37ab

t


0.790

5.582

8.576

P


0.432

<0.001

<0.001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注:与同组护理1个月后对比,bP<0.05

2.4 SS-QOL评分 护理前2组SS-QO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S-QOL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SS-QOL评分对比(6295d8aa098b6_html_f503b6e8132c9909.gif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1个月后

护理3个月后

观察组

53

126.22±17.23

159.23±18.27a

181.45±16.31ab

对照组

53

129.61±18.91

148.74±18.26a

164.43±15.92ab

t


0.965

2.967

5.437

P


0.337

0.004

<0.001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注:与同组护理1个月后对比,bP<0.05

2.5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23%(51/53)高于对照组81.13%(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53

21(39.62)

30(56.60)

2(3.77)

0(0.00)

0(0.00)

51(96.23)

对照组

53

18(33.96)

25(47.17)

6(11.32)

3(5.66)

1(1.89)

43(81.13)

χ2







6.014

P







0.014

3 讨论

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癌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抢救成功患者中约75%患者会出现偏瘫等后遗症,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9]。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息息相关,若患者错过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会造成机体严重废用性萎缩,因此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意义重大[10-11]

常规护理中由于患者病情程度差异较大,早期实施训练的难度较大,多是在患者病情明显平稳、神经系统无进展后开展主动结合被动训练,恢复进程缓慢。超早期康复治疗近年来在脑卒中干预治疗中广泛应用,但金静芬等[12]研究表明,超早期康复治疗虽可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但此时患者病情尚不稳定,仍处于进展期,不当的干预有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本研究在超早期康复治疗的理念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在患者发病早期选取生命体征稳定的时间点、意识清晰的时间点、和病情稳定可下床的时间点进行不同的干预,在最大程度发挥早期干预优势的同时,可规避盲目采用超早期康复治疗原则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超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超早期康复治疗在患者卧床期间给予专业、循序渐进的卧位、关节等被动锻炼,可维持不同肌群活力,减轻患肢痉挛,同时进行正确的肢体运动可纠正运动神经变异路径,刺激中枢神经,重建肢体平衡,且能降低肢体畸形风险利于预后。陈煌等[13]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虽然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障碍,但大脑损伤只是局部,此时大脑仍具有较强的脑功能网络重组能力,早期恰当的肢体锻炼可以刺激脑组织功能好转,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可逆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与此同时,超早期康复治疗加入手臂重复刺激锻炼,郭婷[14]研究发现早期手臂特定干预可对患者运动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反向对脑部病变组织进行刺激,有助于建立患侧循环路径,可有效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重组能力,还能促进健侧脑细胞增殖,提高脑组织自我修复能力,进而促进神经功能好转[15]。此外,本研究还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观察组BI指数、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超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提高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可能是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可在护理中呈现较高的专业性,且超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加深信任感。

综上可知,超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缓解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琪,金奕,刘淑玲,等.脑卒中患者治疗负担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3):458-462.

[2] 俞小霞,方彩娣,郭彬.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应用及标准化护理流程构建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26-828.

[3] 邓一鸣,张净瑜,孙瑄,等.急性进展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分型与治疗策略[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0,20(5):386-391.

[4] 梁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微栓子监测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1,34(5):397-400.

[5] 黄慧,盛文伟.CEUS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脑梗死患者NIHSS及mRS评分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9):73-76.

[6] 莫林宏,刘爱贤.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步态、平衡能力及FMA评分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23):4065-4068.

[7] 周青青,施加加,倪波业.扩展Barthel指数与功能独立性量表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等级中的对比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7):602-606.

[8] 唐宝丽,易雅玮,和晓莉,等.简版脑卒中患者专门生存质量量表的汉化及信度、效度检验[J].现代临床护理,2021,20(2):33-39.

[9] 甘勇,杨婷婷,刘建新,等.深圳市中老年居民脑卒中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21(2):121-126.

[10] 申杰,徐桂华.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0,19(9):961-965.

[11] 马惠,林慧颖,谢苏杭,等.基于预期性姿势调节机制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循证康复治疗干预方案的构建[J].四川医学,2020,41(7):768-772.

[12] 金静芬,李梅,陈圆圆,等.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9):1360-1365.

[13] 陈煌,谢红珍,黎蔚华,等.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6):6-10.

[14] 郭婷.手臂早期重复刺激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20,39(1):449-453.

[15] 卓金,陈其强,王莎莎.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炎症反应、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7):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