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吕大伟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鸡西市中医医院 158100

【摘要】 目的 探究对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12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病症,入组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3月,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开展,分别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验组,n=56)及传统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n=56)开展治疗干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感染及关节松动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干预,可优化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也被称之为髋关节外伤性关节炎,临床也有髋关节损伤性骨关节炎之称,该病症发生大多是由于创伤而导致患者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化,继而发生继发性的骨化现象及软骨增生现象,导致髋关节发生病理性变化[1],临床主要以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该病症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在青壮年中发生几率较高,大都是由于创伤性髋关节损伤引发,对患者的活动能力及骨骼承重产生严重不良影响[2],必须及时采取手术措施对患者病症进行治疗干预,本文就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干预的临床效果展开论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纳入实验研究的112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病症,入组时间为2018年3月-2020年3月,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开展,实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9:27,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76岁和26岁,均值为(45.56±6.24)岁,致伤原因:车祸(31例)、跌倒(6例)、坠落(12例)、重物砸伤(7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30:26,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75岁和27岁,均值为(45.71±6.33)岁,致伤原因:车祸(30例)、跌倒(7例)、坠落(11例)、重物砸伤(8例)。纳入标准:①年龄区间均在18-80岁;②患者均经影像学技术手段鉴别诊断确诊为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病症;③家属及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协议;排除标准:①排除严重颅脑创伤患者;②排除骨质异常、恶性肿瘤患者;③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大,P>0.05。

    1.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螺钉内固定术进行病症干预,采用空心螺钉对患者进行病症干预。首先对患者伤口部位进行加压处理,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麻醉完成以后,采用空心螺钉对患者关节部位进行固定,于患者创伤部位加放1~2个螺钉,以提升固定效果,对患者创伤部位进行缝合,并采取措施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手术后两天开展引流管的拔除干预,手术后5天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训练。

实验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病症治疗,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行全身麻醉干预,并对患者皮肤进行牵引,取患者侧卧位,逐层剥离患者的皮肤,组织和筋膜,以充分展露患者创伤部位情况,分离臀大肌以及暴露外旋肌群,对外旋肌群行切开干预,对坐骨神经进行牵拉,牵拉至外侧以充分展露患者的关节囊,以尽可能的减少手术过程中对神经及血管的损伤,手术切口应由股骨颈方向开展,需要将股骨进行内旋干预,以保证髋关节能够脱位,充分展露患者的股骨颈、髋臼及股骨头,确保股骨颈外侧无残留,对截取的股骨头进行取出,对髋臼周围的组织进行清除,并妥善安装髋臼及假体,对髓腔进行扩大干预,在股骨颈截骨线的平行位置做好标记,安装适宜的假体,复位完成后检查关节的稳定程度,保障其活动正常后即完成手术。

    1.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感染及关节松动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检验行x2,表示用(%),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6296c1eca65cc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经研究,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临床指标对比分析(6296c1eca65cc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长(min)

住院时长(d)

实验组

56

70.63±9.33

53.19±6.25

13.69±2.11

对照组

56

86.78±10.45

80.78±6.58

20.87±4.33

t


8.627

22.750

11.155

p


0.000

0.000

0.000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感染及关节松动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2:

表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n(%)]

组别

n

下肢深静脉血栓

褥疮

感染

关节松动

总发生率

实验组

56

0

0

0

1

1(1.79%)

对照组

56

2

2

4

4

12(21.43%)

x2






10.530

p






0.001

3 讨论

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早期病症可表现为患者关节僵硬,关节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等多种表现,随着病症发展,可见患者关节部位肿胀,疼痛呈现持续性、反复性加重特征,关节活动异常、髋关节部位积液、髋关节畸形、髋关节内部存在游离体等多种表现均属于病症常见现象,部分患者可存在关节活动时粗糙摩擦音,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病症干预,手术治疗方式简单,复位效果佳,且手术后患者的制动情况良好,可在手术后短时间内帮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可以有效缩减制动时间,且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病症干预,可以尽可能的保留股骨头骨质和股骨颈,最大程度缩小对患者机体的创伤,降低手术后出现髋关节脱位的概率。该手术治疗方式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低,术后康复效率高,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缩减患者的住院时长,但是必须提升置换人员的操作能力,以保障手术治疗效果的可靠性。

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70.63±9.33)ml、手术时长(53.19±6.25)min、住院时长(13.69±2.11)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感染及关节松动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1.79%显著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显著,P<0.05,可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缩减手术时间,提升患者康复效率,降低手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顾小华, 陈小春, 刘佩蓉,等. 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麻醉耐受性及术后精神障碍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 052(001):54-57.

[2]曾智敏, 凌晶, 陶崑,等. 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 033(005):536-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