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髓窦1例报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1

跟骨骨髓窦 1例报道

彭玲

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0333

关键词:跟骨骨髓窦,影像诊断,正常变异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3岁,因跑步时右足扭伤伴足跟部痛5天来院就诊。查体:右外踝肿胀,压痛,无出血,活动受限。跟骨X线侧位片(图1)示右跟骨前中部局限性密度减低,呈尖端朝上、基底与跟骨下缘平行的三角形,其内骨小梁结构稀少,边界整齐,周围无硬化缘。CT平扫(图2-4)示右跟骨体部内缘类圆形低密度影,其内骨小梁缺如,密度不均匀,CT值约-68~20HU,内含脂肪成分,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大小约15mm×24mm×17mm,无硬化。MRI平扫示右跟骨体部内缘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1WI(图5)呈高信号,T2WI+FS(图6)呈不均匀高低信号,形态规则,边界清。影像拟诊跟骨骨髓窦。

6296c5587d271_html_ba881e3bbf268533.jpg6296c5587d271_html_188be6f7a21096e4.jpg6296c5587d271_html_356da203a60daee5.jpg

6296c5587d271_html_a1f5ec4056aa42c4.jpg6296c5587d271_html_fa96e3db93cafe00.jpg6296c5587d271_html_f0bc60ce01867c68.jpg


2 讨论

骨髓窦,是指松质骨内先天性骨小梁发育稀少或缺如,形成一空腔,内含有骨髓,属于正常解剖变异。骨髓窦以跟骨最常见,简称跟骨窦,其次见于股骨颈,股骨远端、髋臼上缘等处。

跟骨骨髓窦的形成机制:跟骨是足弓的重要支点,承受来自全身重量的50%。为了适应承受重量的力学需要,跟骨的结构十分精密合理,其骨小梁严格按照力学方向排列。跟骨骨小梁的发育有三组[1]:第一组自跟骨后关节面向后下方斜行至跟结节;第二组自跟骨沟向前下走行至跟骨前突和前结节;第三组自跟骨跖面骨皮质向前、向后上走行最远达跟骨前突和跟结节。三组骨小梁间有一个类三角形、圆形或椭圆形缺少的骨纹理区,即为跟骨窦,常与跟骨营养血管孔合并出现,如在骨髓窦的边缘或内部常合并1~2个粗大的营养血管孔,其提示可能与生长发育血供增加有关。多数发生在单侧,少数也可对称出现。

跟骨骨髓窦,多见于成人,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多因患者外伤或足跟部痛行X线片检查时被发现,无需任何治疗。若仅凭X线平片诊断困难,建议完善CT或MRI检查,从而减少误诊。跟骨骨髓窦的特征性部位和影像表现有[2-4]:X线侧位片上位于跟骨前部中央,承受重量轻的特定位置,病灶呈类圆形或尖端向上的三角形透亮区,其内骨小梁稀少或缺如,边缘整齐,无硬化缘,大小约1~3cm。CT检查示跟骨体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少或缺如,边缘清楚,无硬化缘及膨胀,其内含脂肪密度。MRI上T1WI及T2WI序列均呈高信号,与黄骨髓信号相当,压脂后病灶内部分高信号减低,具有重要鉴别意义。

临床上易被误诊为骨囊肿、骨巨细胞瘤及脂肪瘤等病变而手术治疗,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跟骨囊肿,是骨内形成的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腔,囊内无骨小梁,多位于跟骨中后部,高度透亮,CT值为液体密度,MRI上T1WI序列呈低信号,其内可有纤维性间隔,病灶呈向外膨胀性生长,周边轻度硬化,患者伴有隐痛等症状。跟骨骨巨细胞瘤,多位于跟骨后部,破坏区边缘清楚,内无骨间隔,骨皮质变薄,极少有硬化边,呈膨胀性生长。跟骨脂肪瘤,少见,呈溶骨性破坏,边缘清楚,硬化边少见,瘤内部随病程延长钙化出现率较高,呈靶心样改变。

跟骨骨髓窦具有特征性的部位和影像学表现,日常工作中应提高认识,避免误诊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Chanzy M, Duclos JM, Chevrot A, Alexandre JH. Radiologic antomy of the normal calcaneum. Arch Anat Pathol(Paris).1972,20(4)377-384.

2.马钦华,陈琦,姬东霞等.跟骨形态发育X线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2):128-132

3.潘昌远,叶华震,李忠慧等.跟骨骨髓窦的影像诊断.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2012

4.周永宝,蔡钢石,徐冰等,跟骨骨髓窦误诊为骨囊肿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9):2053

5.胡振生,杜焕旺,谷朝国.跟骨窦1例报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5):813


彭玲 女,1988.9,15102144593,tongjipl@126.com 主治医师,普陀区利群医院,上海市 200333,上海市普陀区桃浦路910号利群医院五号楼一楼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