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1
/ 2

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

张富全

隆化县庙子沟蒙古族满族乡卫生院 河北承德 068150

  1. 引言

脾胃在中医上属于后天之本,如果人的一生要想健健康康的生活,就应该重视脾胃的健康,多数脾胃上的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规律造成的,日常的生活多注意饮食的搭配,对脾胃的好处高于吃药调理,但是如果饮食调整不能治愈脾胃疾病,那么就要用中医寒热错杂证辨治来治疗脾胃病,只有先对症,才能下药,顺序不能颠倒,如果症状没有分清而盲目用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很可能还会加重病情。

1.11 中医证型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频次和分布及其决定因素的科学,它的研究思维是一种从看待观察事物角度出发,从观察到的情况提出假设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研究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经过长时间深入调查,依靠统计学方法和结果去证明,从而使研究这方面的流行病知识不断完善和推进,最终揭示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为有效的控制疾病作为科学依据。而中医证型流行病学,就是用中医辨证的思维,先辨别出证型,去观察研究属于这种证型的这部分群体,通过深入调查,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去证明中医辨证出的证型是否科学和是否能治愈疾病,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21 脾胃病的致病机理

脾胃病的致病机理是脾胃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脾胃病,因为脾胃出现了问题,就会使元气受伤,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又是人体健康之气,元气伤则脾胃衰,而脾胃弱则让元气不能固,元气一旦受到了损害,就会使脾胃得病。在日常生活中,导致脾胃病发病的因素有三种情况,一是饮食不节制,脾胃特别怕两种食物,一生,二冷,生的食物基本及瓜果蔬菜为主,冷大多时候是指冷饮之类,这些生与冷的食物进入脾胃,随便把寒气带进了人体,使得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和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大受影响,无法正常的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传输,而导致脾胃致病。二是平时劳动过量也会容易伤及脾胃,因为脾主四肢,劳力过度,气衰则火旺,正常的劳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但是一旦过度劳累,就会伤及精血,反之亦然如果活动量少,导致脾的功能下降,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也能致病。

第三就是过度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脾胃,当然正常的情绪表达对脾胃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喜怒哀乐如果过度表现,容易使得人体内火上升,心神不安,使得正常的生理活动失常,从而伤及脾胃。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于热交错混杂的病理变化。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包括胃寒证,胃热证。

胃寒证包括胃寒肝热症,上寒下热症。胃热证包括胃热脾寒症,胃热肝寒症,上热下寒症。

2.11胃寒肝热症

从文字意义上可以看出,这个病症就是胃中寒气,肝经有内火,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

,两个肋骨出现胀痛,平时喜欢喝温热水,口中经常吐些清水,而且容易出现口干口苦,平时饮食吃不下东西,大便都是清稀样,舌头的颜色偏淡,并且齿痕明显。治法应用温中清肝,常用方剂为温中汤,左金丸配合使用。

2.12上寒下热症

是指胃中有寒气,大肠有实热或是虚热。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疼痛时候喜欢用热水袋或是暖宝宝止痛,呕吐的时候容易吐出胃酸,经常性觉得口渴,想喝水,舌头看起来有点肿大,平时大便表现是大便干燥而且黏腻恶臭,通厕不便,治法应用温上轻下,常用半夏泻心汤按实际情况加减治疗。

2.13胃热脾寒症

是指脾气虚,虚就会导致阳气不足,气虚则寒,胃表现为实热,症状表现胃脘疼痛,时常感觉胀痛,在外面一旦受风后,病情就会加重,喜欢喝温热水,口中时常吐些清水,大便不成形,有时干有时稀,四肢经常感觉寒冷,不喜欢吃生冷食物,牙齿出现肿痛,舌头会有齿痕。治法应用温中清胃为主,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常用方剂可能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按照实际情况加减使用。

2.14胃热肝寒症

是指肝脏阳气不足,气虚则寒,出现肝寒,而胃中又有实热。症状表现为平时担忧烦恼的事情较多,遇事经常出现胆怯,不果敢,工作时候经常感觉疲惫,四肢时常感觉不温暖,而胃脘中经常感觉灼热,经常口干。治法应用为暖肝清胃。常用方剂可用吴茱萸汤增加黄连,生石膏等用来清胃热。

2.15上热下寒症

是指上面胃脘有实热,而下面大肠出现寒症。症状表现为嘴巴里有异味,舌头上长疮,下面经常感觉小腹疼痛,大便是清稀样。治疗应用为清上温下,常用方剂为乌梅丸,或是半夏厚朴汤按实际情况加减。

2.2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病理表现

病理表现从西医的角度是指手术切下或者解剖下病理部分的标本进行分析,来进步来诊断是什么疾病,而用中医辨证寒热错杂脾胃病的病理表现一般用传统的望闻问切来诊断,望就是观察病人的神情,五官,闻病人有没有异常的气味,问病人一些日常生活,切病人的脉象。2.21望来观察脾胃病的病理表现

可以观察患者的脸色有无异常,正常人的脸上应该是淡血色,如果脸色出现颜色暗淡而且偏黄,很可能是脾虚。在观察眼睛有无异常,出现眼袋,如果睡眠正常的话,可能也是脾虚。在观察鼻头的颜色,鼻主脾,如果出现鼻头红热,则说明脾胃有热,在观察嘴唇,如果嘴唇颜色没有光泽,反而出现干燥,脱皮等现象就说明脾胃出现问题,在观察时候爱流口水,脾主涎,如果脾气虚弱的话,很能口水外流。

2.22闻来判断脾胃病的病理表现

主要闻口腔的味道,正常人的口气是无没有异常的气味,但是出现口气难闻,很可能就是胃中有实火,但是也不排除病人经常吃一些燥火的食物,如牛羊肉,火锅,韭菜之类。

2.23问来印证脾胃病的病理表现

主要是问一些日常的饮食,生活习惯,来判断对脾胃有影响。比如脾胃出现问题,会导致茶饭不香,喜欢喝温热水,经常喜欢去按肚子,大便不能成型,或干或稀。睡眠质量不佳,经常出现心悸,失眠等

2.24切脉来旁证脾胃病的病理表现

出现脾胃病的患者一般脉象都比较都会出现脉细数,肝经上有热还会出现脉弦数。

第三章

3.1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与中医的关系

谈到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与中医的关系,首先得了解中医概念中的脾胃,中医的脾胃其实不是只指解剖学上脾脏和胃脏,解剖学上的脾脏,仅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淋巴器官,有清除老化坏死的血液细胞的作用,甚至摘除脾脏人照样能生存(参考脾破裂手术切除);也不是只指中医经络里的脾经和胃经,中医的脾胃是包含了西医学胃、大肠、小肠、胰腺、肝脏、胆囊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功能。中医的脾胃其实是一个功能概念,不能用解剖器官来解释。所以用中医来治疗脾胃病的大体方针就是治愈与脾胃相关的脏腑,达到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而脾胃病中各种寒热错杂证表现出的问题大多是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反酸烧心、打嗝、乏力、头目不清、痰多、虚胖等各种症状,只有用中医的观念透过表现看本质才能治好脾胃病。脾胃病寒热错杂证与中医的关系就是只有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分析脾胃病中各种寒热错杂的情况,进行对症治疗,才能治病求本。

3.2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原因

脾胃病用中医寒热错杂证进行辨证后,治疗所用的药物基本为寒凉药于温热药互相使用,组成方剂对症下药。如治疗胃寒实证,病情不严重的时候可以用热水袋或是暖宝宝,进行止痛,病情较重可用温中汤,左金丸,半夏泻心汤按照具体情况加减使用。治疗胃热证,可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吴茱萸汤按照情况进行加减使用。煲汤时可加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火炭母等辅助治疗。而目前西医治疗胃病主要使用PPI,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该类药物已知对肝肾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由此看出在治疗脾胃病时候通过中药治疗,比西药更加稳妥,对于人体的伤害还能降到最低,中药也是修复胃粘膜是很好的选择,宗旨以疏肝健脾和胃,不是固有的哪一味或哪几味药,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脾胃病在正确的寒热错杂辨证后,用好中药治疗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结论

综上所述,治疗脾胃病首先得了解脾胃病的致病机理,尤其是脾胃容易出现问题的四种情况一生,二冷,三撑,四生气。掌握了这几点,就得从平时日常的生活习惯和控制好情绪方面去改变,才能使脾胃病得到缓解,在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去讨论脾胃病中的各种寒热错杂症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了那种病征,就得用对应治疗病症的方法去治疗,才能治病求本。

参考文献:

[1]丁姗,张彪.寒热错杂证辨治经验举隅[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03):89-91.DOI:10.16040/j.cnki.cn15-1101.2020.03.055.

[2]夏梦幻,刘文平,王庆其.脾胃病与情志的相关性初探[J].中医杂志,2019,60(16):1351-1354.DOI:10.13288/j.11-2166/r.2019.16.001.


[3]齐洪军. 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4]刘绍能,张秋云.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辨治体会[J].北京中医药,2011,30(04):282-283.DOI:10.16025/j.1674-1307.2011.04.010.

[5]. 脾胃病寒热错杂证的辨治体会[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10:809-811.